首页 探秘历史 正文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1967年,一位解放军装束的士兵头顶着烈日来到位于广东的荷路村,这名士兵正是离家17年的李连庆,这里的一切跟自己离家参军时都不太一样,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几个村民正在村口的大树下有说有笑的乘凉。李连庆走进以后亲切地称呼他们大爷大娘,离家17年村民们乍一看还真认不出来李连庆,比以前要壮实,显得成熟了许多,李连庆表明身份后几位村名才反应过来,看李连庆穿着军装,...

1967年,一位解放军装束的士兵头顶着烈日来到位于广东的荷路村,这名士兵正是离家17年的李连庆,这里的一切跟自己离家参军时都不太一样,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几个村民正在村口的大树下有说有笑的乘凉。

李连庆走进以后亲切地称呼他们大爷大娘,离家17年村民们乍一看还真认不出来李连庆,比以前要壮实,显得成熟了许多,李连庆表明身份后几位村名才反应过来,看李连庆穿着军装,一位大爷好奇的问道:“连庆,走了17年了现在得是个大军官了吧!在哪个单位呀?”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李连庆回答说:“大爷,我是炊事班的炊事员,我先回家瞧瞧,回来有空再跟您唠嗑”说完便朝着老家走去,李连庆已经想到了村民们直到自己在炊事班后的反应。

果不其然,李连庆离开后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怎么当了十几年兵还是个伙夫!”

“连庆小时候看着挺争气的呀,怎么还是个大头兵!”

“不能让我家孩子当兵去了,可别像他连庆叔一样,当了17年的兵到头来还是个炊事员!”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李连庆现在可不是个炊事员,不过因为工作性质特殊不能向外透露,其他士兵返乡时都拉着横幅敲锣打鼓的欢迎,只因为李连庆说自己是个炊事员,非但没有欢迎还要忍受闲言碎语……

从伙夫到卫士

1932年6月,李连庆出生于广东省高要市禄步镇樟路村荷路村小组,荷路村十分偏僻,村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小孩到了一定的年纪就要跟着拳师习武,目的是为了保卫家乡不受到侵害。

李连庆自然也不例外,自幼就跟着村里的一位拳师习武,并且在习武方面颇有天分,当时抗日战争的时候李连庆就想要离家参军,但是11岁时父亲就不幸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男丁他必须要肩负起家里的重担,因此参军的愿望落空。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李连庆18岁时就成了当地有名的拳王,乡亲们还给他取了个称号叫“过树龙”(一种生长在南方的无毒蛇类),可惜李连庆空有一身武艺无处施展,直到1951年,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刚刚结束,“联合国军”见识到志愿军强大的作战能力后表示愿意“坐下来谈谈”,我国领导人当然明白“联合国军”的意图,同样也知道为了让“联合国军”退回三八线付出了多么惨重的牺牲。

因此在谈判的同时也在积极筹划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并在全国进行抗美援朝的号召,这次李连庆抓住机会,向母亲表达的想要参加志愿军的意愿,并说服母亲道:“儿子自幼习武就是为了保卫家乡,如今国家陷入战事,不保住国拿什么来保卫家!”

就这样,19岁的李连庆应征入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他在应征入伍的路上曾幻想自己凭借着高超的武艺能成为一名侦察兵,没想到新兵连结束后竟然被分配到了肇庆军分区炊事班,打那以后勺子便成了他的武器,开始与锅碗瓢盆为伴。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但是李连庆本人没有任何怨言,他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作为一名士兵就应该服从命令,完成好上级交给自己的每一项任务,终于在两年后,李连庆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调动,让他没想到的是调到韶关军分区后还是继续当“伙夫”。

李连庆觉得这就是上天的安排,可能自己跟炊事班结下了不解之缘,既然无法避免,那就享受其中的乐趣,不知不觉李连庆在炊事班一干就是六年,就在他超期服役准备向部队申请复员返乡时,一个不寻常的消息在部队里传开——中央警卫团要来广州军分区选人!

中央警卫团,那毫无疑问就是去中南海当保镖啊,在中南海办公的都是国家的领导人物,所以对于警卫战士的选拔十分严苛,整个军区就要两个人,李连庆瞬间就心动了,将复员的事情抛之脑后,开始潜心准备中央警卫团选拔的事情。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整个广州军分区参加选拔的人异常多,到二轮选拔复试的时候还有一百多人,竞争十分激烈,不过李连庆“过树龙”的称号也不是白叫的,虽然一直在炊事班做事,但他每天坚持锻炼,一身本领并没有荒废,因此突破重重困难成为了最终两个幸运儿中的一个。

没过多久,北京就传来调令,李连庆如愿进入中央警卫团, 而他更是作为毛主席的预备警卫员接收培养,等到了中南海李连庆才发现做毛主席的警卫员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光有一身功夫还不够,还要学习擒拿格斗、射击、游泳等等多项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要具备高中文化。

李连庆自幼习武,参军前就是个放牛娃,虽说上过两年学,但是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如今再让他拿起书本学习取得高中文化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能够当上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开始潜心学习文化知识。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在上语文课学汉语拼音的时候可算把李连庆为难住了,广东人因为口音的问题对于“玻、坡、摸、佛”很难区分,李连庆为了学好拼音每天晚上没事的时候就会跑到马路边大声地练习,并跟路边的人交流沟通,请别人指证他的发音错误,经过不懈的努力李连庆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取得了高中文凭,成为了一名合格的警卫员。

1961年,之前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员中,有一人因为工作调动去了部队,李连庆因此才有机会来到毛主席身边,开始了陪伴毛主席十五年的生涯。

成为毛主席警卫员的第一天李连庆就被告知,担任毛主席警卫员期间不准写日记,更不能向亲朋好友透露自己的工作性质,哪怕是父母都不允许,李连庆一直恪守规定,从没有过半点逾越。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自从当了毛主席的警卫员,李连庆基本没有回过家,不是主席不肯让他回家,而是他为了尽忠职守主动放弃了每年的探亲假期,李连庆一直恪守“国家大于一切,主席大于一切”的准则。

1967年时,毛主席让他回家看看,起初李连庆也是拒绝,当毛主席说这是任务后李连庆才肯答应,原来毛主席对于农村的真实发展状况并不了解,所以给每个警卫员都派发了任务:回家探亲,回来以后写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

李连庆带着这个特殊的任务踏上了返乡的路途,因此才出现了文章开头一幕,李连庆炊事员的身份也成为了村民们的饭后谈资,在教育孩子们的时候村民都会说:“不要学你连庆叔,当了17年的并还是个炊事员。”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李连庆对于这些并不在意,既然选择了成为毛主席的警卫员就应该接受这些不明真相的流言蜚语,李连庆回家后也没有跟家人待很长时间,而是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做调研上,调研结束后李连庆准备返京时对母亲说道:“娘,儿子不孝,没能守在娘身边尽孝!”

母亲自然也是听到了些风言风语,外人都说自己的儿子当了半辈子的兵还是个炊事员,但母亲对此并不在意,她明白儿子做的是正事,也从没有责备过李连庆,母亲对李连庆说道:“你放心吧,娘能照顾好自己,你安心做自己的事情!”李连庆没有想到此次与母亲匆匆一别竟成为了永别。

1974年母亲去世的噩耗传来,李连庆也没能回家安葬母亲,只能将治丧事宜全权交给家乡的亲戚来处理,他也因此背上了不孝的罪名,殊不知李连庆在得知母亲去世时曾偷偷在被子里痛哭,独自承受丧母之痛,对于忠孝难两全这句话李连庆别有一番体会。

1976年,毛主席与世长辞后,叶剑英元帅将广东老乡李连庆调到了自己身边,让李连庆来担任自己的卫士长,在叶帅身边陪伴10年之久,叶剑英元帅逝世后,李连庆便从中南海调往李连庆又先后在香港和总政广州对外联络局工作,李连庆退休时已经是大校军衔享受副军职级待遇,此后便一直跟家人在北京生活。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退休老兵续写新传奇

2007年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李连庆原本平静的退休生活,老家的村民陈日明来北京办事时登门拜访,提起了家乡的现状,李连庆一直以为国家的发展十分迅猛,老百姓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直到陈日明提起才知道,荷路村因为处在山区交通闭塞,改革开放的春风并没有吹到李连庆家乡,家乡的村民依旧是一贫如洗,97户村民的荷路村村集体年收入竟然不到3000元。

李连庆将陈日明送走后满脑子想的都是家乡的事情,思乡之情涌上心头,李连庆萌生了为家乡做点事情的想法,终于在吃晚饭时忍不住跟妻子和女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李连庆说:“我感觉家乡在呼唤我,乡亲们在呼唤我!”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家人听了以后坚决反对李连庆回家乡,女儿说道:“爸,您也一把年纪了,自己去广东也没个人照顾你,太不安全了,我不同意你回老家!”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使命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为农民谋幸福上!”李连庆丢下一句话就带上所有的积蓄迫不及待地踏上了返乡的路途。

李连庆回到家乡的消息不胫而走,原本平静的小山村一下沸腾起来,回到荷路村后李连庆和村干部一起走访群众,征求大家对发展集体经济和改变村容村貌的建议,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收到的建议书就堆成了山。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经过几日的走访调查,李连庆发现荷路村虽然有97户人家,但是真正在村里生活的不足百人,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离家上外地打工去了,只有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守在村里。

村子里没有劳动力,生活环境也开始变差,村口垃圾堆成山,排水沟渠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原本兴盛的家族祠堂长期得不到修缮也已经成了危房,李连庆的祖屋长期没人居住已经长满了青苔,荷路村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村,显得与外面蓬勃发展的村镇格格不入。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两天已经几近荒废,当李连庆提出要调整土地,却遭到了村民们的极力反对,坚决不同意动自己的土地,李连庆回到家乡做的第一个提议就遭遇到了这么大的土地,使得他不得不另辟蹊径,把重点放在了宗祠上面。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将村子的精气神提起来,将村民们拧成一股绳,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李连庆以身作则,将自己的130多万的积蓄都拿出来重修家族祠堂。

李连庆既捐钱又出力,凡事都亲力亲为,永远奋斗在第一线,李连庆为家乡做出的贡献村民们也都看在眼里,于是态度开始转变,同意将荒废的粮田交给李连庆来规划。

经过了一年多的建设,荷路村改头换面,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破乱的小山村,祠堂改建成了“达道书屋”,祠堂前的荒地已经成为了荷塘,荒废的粮田上建起了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生态小公园,里面还修建了一个篮球场可以供村民锻炼身体休闲娱乐,原本泥泞的土路也实现了硬化,村口建起了排污渠和垃圾站,再也没有垃圾堆成山。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修建这些工程只靠李连庆的积蓄肯定是不够的,其中还包括村民们的捐款,李连庆提议将所有捐赠人的名字刻在祠堂的院墙上,而捐钱出力最多的李连庆却没有刻上自己的名字,最后所有工程结束时还欠了10万多元的工程款,是李连庆亲自到山东找老战友借了10万块钱把债务还清。

荷路村焕然一新的消息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荷路村一举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省级卫生村和生态文明村,这对于李连庆为家乡的付出是莫大的肯定,省里的领导号召干部们要向李连庆同志学习。

做完这些李连庆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把下一步的重点放在发展集体经济上来,要增加村民们的收入,不能让粮田荒废,更不能让想种田的人无田可种,在村干部的支持下对荷路村的土地进行了调整,这一次村民们没有一个人反对,他们相信李连庆做的决定都是为村里好,能够让荷路村更好的发展。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土地调整过后,村里又为集体增加了20多亩的机动地,每年为村集体收入近两万元,不止如此,李连庆回到家乡几年来,还十分注重公益事业和扶贫济困,先后拿出10多万元,帮助扶持村中困难党员、困难群众和其他弱势群体。

但是李连庆认为这些远远不够,村民们不止要脱贫,还要致富,李连庆又开始筹划这怎么样带领村民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牛司令”

2009年,李连庆的外甥女刚盖上了新房子,邀请他去喝喜酒,李连庆来到云浮市的珠川村时,看到珠川村有一片300多亩长满荒草的低洼地,看上去已经荒废了很多年,李连庆觉得好好的一块地荒废了怪可惜的,自己正好打算带村民致富,于是想着怎么把这块地给利用起来。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李连庆突然想出一个想法,将这片地建成牛场用来养牛是个不错的办法,自己小时候也放过牛,比较熟悉,当天吃过饭他就把想法提出来跟外孙何丙泉进行商议。

何炳泉听了以后认为并不划算,说道:“养牛周期太长了,要很多年才能看到回报,投入的钱也相对来说不划算,要不还是换个行业吧。”

李连庆笑着说道:“毛主席告诫党员干部要为人民服务,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十几年,受他老人家的影响,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作为一个老党员,我现在尚有一丝精力,理应报答人民,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坚持下去!”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何炳泉这才明白,李连庆要开牛场并不是为了想赚钱,而是想为家乡的人们做点贡献,如此崇高的思想一下子就把何炳泉内心的一团热火点燃,经过精心的筹备,终于2010年,李连庆在外孙何炳泉的帮助下,一起贷款100万元成立了云浮市星耀畜牧有限公司,由李连庆担任公司的董事长,乡亲们则亲切的称他为“牛司令”。

在养牛厂里有一个不到10平米的小房间,便是李连庆的卧室,狭小的房间里放了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几乎就已经摆满,地上经常堆放着一些杂物,反而旁边的办公室里被整理得井井有条,推开门正对着的就是一张彩色的毛主席挂像,旁边则是李连庆跟毛主席和叶元帅的一些合影。

李连庆的女儿大老远从北京过来看望他时,看到如此艰苦的条件三番五次地劝说李连庆回北京养老,说道:“爸,北京那么大的房子您不住,为什么要来这里受罪呀?”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李连庆笑着对女儿说道:“这里条件虽然是艰苦了一些,但是对我来说吃苦就是享受,你看我的身子骨是不是比来之前要硬朗许多。”

李连庆的牛场有了气色以后开始完成自己的心愿,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安排在牛场里做工,李连庆为此作出了一个规定就是,牛场使用的工人必须是附近村子的贫困村民。

牛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也确实给家乡带来了实质性的利益,高要市禄步镇的宏旭肉牛专业合作社的张北宏遇到困难时找到李连庆,希望能赊购一批牛犊以渡过难关,李连庆二话不说直接资助了100多头牛犊,帮助张北宏渡过了难关,过去几年里,牛场已经为附近村民带去了每年30万元的收入,同时,牛场每年还会消化100多万斤农作物的秸秆。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牛场的发展初步稳定以后,附近仍有大部分村民面临就业问题,李连庆亲自与港商进行交涉,想引进一家电子厂,来解决附近村民的就业问题,“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句话用来形容李连庆老人家最为合适不过。

李连庆从山区、农民中走出去,历经近三十年的风霜后风尘仆仆地归来,又回到大山里、回到农民中去,这种为农民做好事、做实事的老党员值得我们去歌颂、去赞扬、去敬重。

虽然年事已高,但李连庆始终以军人的身份来要求自己,每天不到5点就起床收拾内务,然后就开始训练任务,100个俯卧撑、10分钟连长棍和双节棍,这些是他每天早上必做的事情,还有一件李连庆每天必做的事情就是升旗仪式。

1967年,李连庆回乡遭嘲笑是炊事员,这个“炊事员”有多不简单?

每天早上李连庆都会穿戴得整整齐齐,一双炯炯有神的双眼注视着国旗缓缓升起,正如毛主席所说:“人活着总需要一点精神”!而李连庆的准则是:“活一天,就要发一天光,为人民出一天力!”

积分打赏 普通打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布评论

相关推荐

云南老农

云南老农

“桶里都是干尸!”2017年,云南一位老人上山采药,意外发现多个装有尸骨的油桶,当即上报有关部门。专家:都是烈士! 2017年,云南乌木...

探秘历史 2023.07.05 0 808

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支持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