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探秘历史 正文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在1975年4月7日发表的《人民日报》的不起眼的一栏,写着一则重要,又不是特别重要的新闻,新闻的标题是:“蒋介石死了”。在这份新闻的开头,以十分简要的文字写着:“新华社1975年4月6日讯: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4月5日在台湾病死。”蒋介石的死,在大陆这边只能在报纸上占一个小小的边栏,死后甚至都没配得上一个“病逝”。关于蒋介石之...

在1975年4月7日发表的《人民日报》的不起眼的一栏,写着一则重要,又不是特别重要的新闻,新闻的标题是:“蒋介石死了”。

在这份新闻的开头,以十分简要的文字写着:“新华社1975年4月6日讯:台北消息,国民党反动派的头子,中国人民的公敌蒋介石,4月5日在台湾病死。

蒋介石的死,在大陆这边只能在报纸上占一个小小的边栏,死后甚至都没配得上一个“病逝”。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关于蒋介石之死的报道

然而,对于盘踞在台湾岛的国民党伪政权而言,蒋介石的死却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国民党当局专门为他举办了一场非常豪华且隆重的葬礼。同时,他们还将蒋介石的遗体在“国父纪念馆”里面安置了5天,组织安排台湾省本地的人民群众“瞻仰”。

在“瞻仰”活动开始后的第四天,“国父纪念馆”内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在宋美龄秘书的搀扶下走到蒋介石的灵柩前后,仔仔细细的将躺在里面的蒋介石看了一遍又一遍,之后伸出手指抚摸了一下他的水晶棺,沉默良久后,这个客人一言不发的转身离去,除了一幅挽联,他什么也没有留下。

这个客人不是别人,正是一直被蒋介石囚禁着的“心腹之患”:张学良将军。

张学良和蒋介石之间的恩恩怨怨十分的复杂,显然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说得清的。然而,张学良却只用了16个字,就将他这一生和蒋介石之间的恩恩怨怨进行了高度概括。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张学良和蒋介石

东北易帜,恩怨之始

“呜——”,随着一声汽笛声响起,一辆专列缓缓的自北京车站开出,向着奉天省驶去。这一辆火车上坐着的不是别人,正是盘踞东北的奉系军阀:张作霖。

这一天是1928年6月3日,就在两个多月前,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率领的部队将张作霖的奉系部队打得全线崩溃,身为北洋政府最后一任统治者的他只得选择和北伐军议和。

不久前,各路北伐军发起全线总进攻,将北京和天津三面包围,张作霖只得表示“绝不忍穷兵黩武,祸延中外”,放弃北京,踏上了返回东北的列车。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张作霖

在这之前,日本人因为张作霖的“有保留的与日合作”,拒不配合他们蚕食满蒙地区的计划,对张作霖恨之入骨,现在张作霖自己回东北了,日本人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

6月4日凌晨5点30分,在沈阳皇姑屯车站南满路与京奉路的交叉处传来了一阵巨响,坐在专列上的张作霖被日本人埋下的炸药炸成重伤,虽紧急送往奉天急救,然而并没有出现奇迹,一代草莽军阀就这么遇害身亡了。

皇姑屯事件后,27岁的张学良就此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张学良并不具备其父的威望和狡诈,在虎视眈眈的日本人面前,想要保住东北的基业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只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和南京和谈,改旗易帜,要么当日本人的傀儡。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张学良

日本人侵略中国在前,杀张作霖在后,国仇家恨面前,张学良自然不会投靠日本,而且他认为,想要报父仇,唯有投靠国民政府。

当时的国民党内各军阀虽然名义上都听从蒋介石指挥,但其实内部矛盾重重,各家军阀只是名义上听从蒋介石指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人都在暗地里拉拢张学良,想要他归顺自己,扩张自己的势力。

最终,张学良还是选择了蒋介石,除了因为张学良错误地将国共合作时期的第一次北伐的战果,全都记在了蒋介石一个人的头上,以为他是统一中国的“不二人选”外,还因为张学良本人对英、美等西方国家很是向往,已经得到英、美支持的蒋介石,很明显更容易让他另眼相看。而且,早在1927年张学良就和蒋介石有过私底下的接触,也算是“老熟人”了。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蒋介石

就这样,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自即日起改旗易帜,听从南京国民政府指挥。蒋介石至此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他和张学良之间的恩怨,就此开始了。

恩将仇报:从中原大战到“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虽然名义上统一了全国,但是国民党内部的大小军阀并不完全听从他的指挥,为此,蒋介石决定对军阀进行限制和打击,这直接引起了阎锡山等人的不满,成为了引燃1930年5月爆发的中原大战的导火索。

中原大战期间,蒋介石的军队和阎锡山、李宗仁等人的军队前前后后打了四个多月,谁也奈何不了谁,一时之间陷入了僵局。这个时候,拥兵数十万的张学良就成为了改变这场战争走向的关键性因素。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中原大战时的国内局势

就像前文所说,张学良在所有军阀里面最为看好的就是蒋介石,毕竟不管怎么说蒋介石的南京政权都是国民政府的“正统”所在。因此,张学良于1930年9月18日发出通电表示要“拥护中央”,派遣10万大军入关接收平津地区。张学良入关了,阎锡山等人也就没戏唱了,再无问鼎中原的可能,这场大战也就迅速结束了。

可以说,张学良对于蒋介石而言是有极大的恩德的,正是因为他的帮助,才让蒋介石彻底在军阀混战里面占据优势,蒋介石也投桃报李,让张学良在国民政府里面有了极高的地位,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一年,局势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张学良

中原大战结束之后,张学良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华北地区的战后处理事宜上,军队也没有撤回东北,这就给了日本人以可乘之机,加快了侵华的脚步。

1931年6月29日,日军参谋本部大尉中村震太郎等人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时,被中国屯垦军第三团抓捕处死,日本人立即借此机会大肆炒作,隐去了中村震太郎等人的间谍身份,炒作中国军队处决日本“无辜”军人的谣言,史称“中村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却选择了“忍让”,亲自给张学良发电表示:“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在东北如何挑衅,我方应不予以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蒋介石和张学良

虽然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十分的不满,但是张学良内心“忠蒋爱国”的思想,让他无法置蒋介石的命令于不顾,只得听命行事。

9月18日,日军悍然酿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当时蒋介石正乘坐军舰离开南京前往九江,准备部署对红军的第三次“围剿”。当他得知此事后“大惊失色”,为了避免“友邦惊诧”,当即下令返回南京,并给张学良发去密电:

“沈阳(1929年奉天省改名辽宁省,奉天市改为沈阳市)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蒋介石

4天后,蒋介石在南京党部党员大会上做了一次演讲,虽然说要“共同对外”,但仍然寄希望于国际联盟,坚持不抵抗政策。之后,蒋介石要求万福麟、鲍文樾回去带话给张学良:“千万忍辱负重,顾全大局。”

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只得给东北军全体官兵下达了“切勿报复”的命令,在一枪未放的情况下,眼睁睁的看着日寇的铁骑在我国东北地区肆意驰骋。

国民党一枪未放放弃东北的策略,让蒋介石和张学良两人受到了全国人民的责难,让蒋介石下野的呼声一轮高过一轮。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张学良和蒋介石

1933年3月4日,热河沦陷,张学良决心就算拼上东北军的全部家当,也要和日本人打到底,决定在面见蒋介石时跟他请命抗日。

3月9日下午4点,蒋介石抵达保定车站之后,邀请张学良跟自己一起同行。在车上,他决口不提抗日的事情,而是提起了辞职的事情:“现全国舆论沸腾,攻击我们两人,我与你同舟共命,若不先下去一人,以熄全国愤怒浪潮,难免同遭灭顶,你看谁下去好?

蒋介石都这么说了,张学良还能说什么呢?只能答道:“当然我先下去。”蒋介石听后大喜,当即表示同意张学良辞职,并跟他承诺:“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启用你”。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蒋介石

当天晚上,张学良乘坐专车返回北平,在车上,张学良一直趴在床上大声哭泣。当王卓然、端纳等人来劝他的时候,他一言不发的沉默良久,突然从床上跳了起来,哈哈大笑了一会儿后,对着他们两人说道:“我是闹着玩的,吓唬你们呢!”

张学良是不是在吓唬他们,只有张学良自己知道了,在这次会面结束的第二天,他就引咎辞职了。张学良不但失去了他们父子苦心经营了数十年的东北,失去了自己的家乡,他自己还被冠上了“不抵抗将军”的称号。

蒋介石的“恩将仇报”,让张学良第一次对他有些心灰意冷。

西安事变:张学良命运的转折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张学良

张学良引咎辞职后,出国考察了一段时间,这段经历让他对法西斯集权很是欣赏,对蒋介石提出的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的赞同,对蒋介石又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相信想要抗日,就必须和蒋介石进行合作。

就这样,张学良于1934年2月就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开始和红军作对。一年后,张学良又就任西北“剿总”副司令代行总司令职权,“围剿”刚刚抵达陕北、立足未稳的红军部队。

然而张学良没有想到的是,东北军在和红军的交战过程中连战连败,在直罗镇战役中更是损失惨重,他也因此再也不敢轻启战端了。

蒋介石对张学良“不作为”的表现十分不满,不停地敦促他“剿共”。而东北军全体官兵对蒋介石的内战行为也越来越不满。从东北跑来了西北和中国人交战,任由日寇在家乡为非作歹,如何不让他们痛苦。将士们纷纷跟张学良要求抗日,收复东北故土。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蒋介石和张学良

在这期间,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在“逼蒋抗日”方针的指导下,我党成功和张学良、杨虎城二人达成了秘密协定,建立了合作关系。我党宣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为全国人民所接受,这让蒋介石的“安内攘外”政策越发推进不下去了。

面对这种情况,蒋介石越发着急。1936年10月22日,刚刚解决了广西问题的蒋介石亲自跑去西安敦促张、杨二人“剿共”,之后又以“避寿”的名义跑去洛阳部署“剿共”相关任务。

在这期间,张学良多次跑去跟蒋介石哭谏,结果却被蒋介石骂了一顿,说:“主张容共者,比之殷汝耕不如!”这里的殷汝耕是一个大汉奸,冀东事变后,在日本人成立的所谓“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里面当了所谓的主席,为国人所不齿,可以说,蒋介石这骂的已经很重了。

12月4日,蒋介石又回到了西安,并于两天后给张学良、杨虎城下达了最后通牒,要求他们立即出兵“围剿”红军,否则就把军权交出来。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蒋介石

在12月7日至12月11日这4天里,张学良一直在劝说蒋介石改变“剿共”方针,结果蒋介石不但不听,当他得知学生们前往华清池请愿后,还要求张学良派兵镇压,“格杀勿论”。

在多次哭谏无效后,张学良和杨虎城最终达成了共识:若要改变委员长态度,唯有“兵谏”!

12月12日,西安事变正式爆发。紧接着,张学良通电全国,说“蒋委员长介公,受群众小包围,弃绝民众,误国咎深”,自己被逼无奈只能发动诤谏,“促其反省”。

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斡旋努力之下,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蒋介石口头承诺会和共产党一起联合抗日。

但是此时却出现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将蒋介石抓住容易,将他送回去可就难了。

毕竟不管怎么说,蒋介石都是当时中国名义上的领袖,张学良的这次“兵谏”有“以下犯上”的嫌疑,如果贸然将蒋介石送回去,张学良自己肯定没好果子吃。如果杀了他,那中国必将陷入内乱之中,最终便宜了虎视眈眈的日本侵略者。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蒋介石

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决定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一来,表明他的扣押之举即不为争权夺利,也不为争夺地盘;二来也表明张学良自己是坚决拥护蒋介石这“唯一领袖”的,亲自将他送回去,相当于帮蒋介石挽回面子,恢复他的威信;三来,让蒋介石不至于回到南京后就立即反悔,继续打内战。

可以说,张学良的这个决定是真真切切地为大局着想,没有半点私心的。连毛主席都对他这一高风亮节的行为,予以了高度评价。

回归南京:蒋介石的第二次以怨报德

虽然张学良搞出的西安事变让蒋介石颜面尽失,但是在囚禁期间,张学良也没真拿蒋介石怎么样,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他,事变结束后还亲自将他送回了南京,但是对于蒋介石而言,张学良的这一行为,恰恰是他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回到南京刚下飞机,张学良就被蒋介石下令控制住了。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蒋介石

之后,蒋介石让陈布雷编纂了一份所谓的《对张杨的训词》,称他之所以能够获得释放,是因为张杨二人受到了他“伟大人格”的“感召”,对在西安事变中的承诺闭口不谈。

为了让蒋介石履行承诺,张学良按照蒋介石的暗示写了一份所谓的“认罪书”,结果蒋介石迅速分别给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写了一份呈文,里面还附上了张学良的“认罪书”,在这份呈文里面,他虽然说要对张学良“宽大处理”,字里行间的意思却是要对他“严加审判”。就这样,张学良被判处了有期徒刑十年,剥夺公权5年的刑罚。

“判决书”发出后,蒋介石又猫哭耗子的给国民政府送去了一份呈文,请求对张学良予以“特赦”,不久后,国民政府就发布命令“赦免”了张学良,但也下令“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如果没有“特赦”的话,那张学良关10年也就放出来了,问题是“特赦”完了之后,蒋介石可没说要“管束”到什么时候,张学良就这么连最起码的人身自由都没有了。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杨虎城将军

西安事变的另一位重要将领杨虎城,蒋介石自然也不会放过他,将杨虎城将军一家关到了监狱里面。在关押期间,杨虎城的夫人谢葆真受尽折磨后病死了,杨虎城和其幼子杨拯中、女儿杨拯贵还有他的秘书宋绮云一家,也在重庆解放前夕,被残忍的杀害在了戴公祠内。

而对于张学良,蒋介石倒没杀他,但也没放了他。在贵州、重庆等地软禁了张学良10年之后,于1946年11月2日将他秘密转移至台湾,幽禁到了人烟稀少的新竹大山里面,后来又迁到了台北近郊的北投地区关押。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突发心脏病,死在了台北。被蒋介石“管束”了近40年的张学良,也获得了去“瞻仰”蒋介石遗容的机会。当张学良得知蒋介石死了之后,觉得自己应该给他写一副挽联。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蒋介石灵堂

就这样,张学良用了整整三天时间,终于写出了短短16个字的挽联:

关怀之殷,情同骨肉

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这短短16个字,可以说高度概括了蒋介石和张学良这些年来的恩怨情仇。

张学良原本以为,蒋介石死了之后自己应该可以恢复人生自由了。然而他没想到的是,蒋介石哪怕是死,也不想让他过得安生。

过了几天,有人告诉了张学良一则消息,蒋介石在去世之前,曾和蒋经国提起过他。当时,蒋介石不停地叮嘱蒋经国:“不可放虎”。

听到这一消息,张学良明白,自己有生之年可能再也无法恢复自由了。

1975年张学良参加蒋介石葬礼,用16字挽联,概括出和蒋之间的恩怨

张学良

好在,张学良足够长寿,他不但熬死了蒋介石,还熬死了蒋经国。

1990年,在蒋经国去世两年之后,90岁的张学良真真正正的恢复了人生自由,结束了长达52年的囚禁生涯,他和蒋介石的恩怨,至此才算真真正正的结束了。

积分打赏 普通打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评论列表

相关推荐

云南老农

云南老农

“桶里都是干尸!”2017年,云南一位老人上山采药,意外发现多个装有尸骨的油桶,当即上报有关部门。专家:都是烈士! 2017年,云南乌木...

探秘历史 2023.07.05 0 808

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支持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