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生前经常头疼,去医院查不出原因,逝世后却在骨灰中发现真相
talk历史 2021.11.04 659 353
粟裕作为开国大将之首,一生战功赫赫,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十分著名的军事家,与很多开国将领一样,他也发于卒伍,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成长为了我军的高级指挥官。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夕,很多高级将领都认为派粟裕去指挥入朝作战比较合适,就连毛主席也对他的军事才能非常认可,亲自电令他北上,然而粟裕最终却未能成行。
原来,自从建国以后,粟裕的头痛病变得愈发严重,当他接到毛主席的指示后,自然是义无反顾地答应了,可在处理公务的时候,却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不得不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而医生们一时竟也查不出原因所在,他们普遍认为可能是由于长期指挥战争劳累过度导致的,便给粟裕开了减缓头疼的药物,但还是没有多大效果,此后粟裕一直饱受头痛的折磨。
直到1984年,77岁高龄的粟裕大将因病在北京逝世后,为其遗体进行火化的老师傅才从骨灰中发现了他生前经常头疼的真相,粟裕大将的妻子楚青得知后,泪流满面,久久未能言语……
粟裕大将经常头疼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直到去世后才被发现?他在革命年代除了指挥千军万马进行作战之外,又经历了怎样鲜为人知的传奇事迹?而妻子得知真相后又做了什么?将军的家人们后来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六次负伤,英勇奋战
革命战争年代,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这期间,有无数先辈壮烈牺牲,尤其是在军队建设初期,遭遇了很大的挫折。
1927年,周恩来、叶挺、贺龙等人指挥发动了南昌起义,人民军队由此开始,然而就在起义部队南下的过程中被数倍于己的反动派军队围追堵截,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仅有朱德在三河坝阻击战后,带领仅剩的战士逃出了重围,粟裕便是其中之一。
经过战火的洗礼,此时年仅20岁的粟裕已经凭借战功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当上了警卫班的班长,经过朱德的“赣南三整”之后,团结在身边的战士仅剩下了800余人,可这些人也更加坚定了革命的决心。
但此时战士们的身后依然有国民党军钱大钧部的追击,形势还是十分危急,双方在武平相遇,当然,以我军当时的实力肯定是不能与敌人持续激战的,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朱德命令一个排殿后,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粟裕的警卫班就是负责断后的队伍之一。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粟裕丝毫没有慌张,立即命令战士占领了一处高地,敌人很快就对高地发起了进攻,就是在这场战斗中,一颗子弹从粟裕右耳上侧头部颞(与聂音同)骨穿过,他当即昏迷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粟裕奇迹般地醒了过来,此时阵地上的枪声已经停止,四处空无一人,他不知道是否完成了阻击任务,但为了继续参加革命,他强忍着疼痛朝战前预定的撤离方向踉跄着走去。
此时的粟裕头昏脑涨,没走几步就会跌倒在地,但他没有放弃,爬起来继续前行,最终赶上了队伍,卫生员为他进行了简单的包扎,伤势缓解后,粟裕又跟着队伍继续前进,这是他的第一次负伤。
一年多之后的宁都战役中,已经担任红军二十八团连长的粟裕依然冲锋在前,在追击敌人时,他的臀部不幸被敌人打中,团长知道他作战勇猛,为了安全考虑,便特意嘱咐他留在卫生队安心接受治疗。
可粟裕哪肯闲着,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在前线浴血奋战,粟裕刚接受完包扎就趁着卫生员不注意溜出了卫生队,然后抄小路对敌人展开了追击,在这场战斗中,他硬是带伤坚持了几天的战斗,并亲手将当地著名的反动军官郭凤鸣击毙。
而粟裕最危险的一次负伤就发生在1930年,这年2月初,为了消灭进犯赣南苏区的国民党军唐云山的独立十五旅,红四军奉命轻装疾行,前进到了吉安南部的水南一点,在这里将十五旅团团包围,水南战役随即展开。
尽管我军兵力占有优势兵力,可在武器装备上却落后敌人很多,而且敌人还有坚固的防御工事,战斗很是焦灼,一连几次冲锋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担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第二支队政委的粟裕见状,十分着急,他一时性起,当即端起一挺机枪,站起身来,猛然甩掉帽子,然后大声地吼道:“不怕死的,跟我冲啊!”
可话音未落,一发迫击炮弹却落在了粟裕的身旁,随着爆炸声的响起,他瞬间眼前一黑,倒在了地上,鲜血直流。
战士们看到政委受伤了,便赶忙拥到跟前,准备抬着他到后方救治,粟裕苏醒后,见战斗还在持续,便坚定地说道:“不要管我,快冲上去消灭敌人!”要知道此时的他才23岁。
战士们深受鼓舞,个个奋勇争先,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而粟裕却再次昏迷不醒,被送往后方医院后,医生紧急为他清理了头部的伤口,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才回到了部队。
然而经过此次负伤,粟裕在日后的战斗中经常会头疼难耐,医院也多次想为他的头部动一次大的手术,可碍于当时医疗水平的不足和条件的简陋,手术迟迟没能进行,只能依靠药物保守治疗。
后来的一段时间,粟裕在战斗中继续身先士卒,有一次左臂负伤,弹片直接将动脉血管划破,如果不及时诊治,后果将不堪设想,但他还是咬着牙继续在前线指挥战斗,直到任务完成后才前往了医院,而由于治疗的耽误,他的左臂留下了永久性的残疾。
即便是当了师级干部后,粟裕也始终坚持在一线作战,又先后负伤了两次,每次都是和之前一样带伤指挥,直到战斗结束,半生戎马,六次负伤,粟裕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
长达54年的头痛病
后来,粟裕指挥部队打了很多胜仗,他也逐渐成长为了我军的一名高级指挥官,到了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就已凭借军功担任了华中野战军的司令员。
随着职位的提高,粟裕开始更多地在后方指挥部队作战,可只要战事一紧张,他就会出现头痛的症状,有时疼得连站都站不稳,战友们都以为这是由于他原来头部被炮弹炸伤,再加上过度劳累导致的,虽然心疼但也没有好的办法。
幸运的是,粟裕在征战生涯中遇到了一名名叫楚青的女青年,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粟裕的头痛病有了一定的缓解,也使他在指挥战斗时可以少些后顾之忧。
楚青,原名詹永珠,出生于江苏扬州,父亲是一位银行的高级职员,在楚青十几岁的时候,日军就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不久,扬州也被日军占领,她从小就亲眼目睹了日军的种种暴行。
1938年10月,年仅15岁的楚青满怀报国之心,中学还没毕业就主动辞别了父亲,加入了新四军,当时凡是参加新四军的战士大多都会选择改名换姓,这样可以保护家乡的亲人不被敌人发现,楚青也一样。
当时粟裕正担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而楚青则被安排到了军部的教导总队学习,两人经常有见面的机会。
一天,楚青见到了粟裕,在无意中和他说起了改名的事,粟裕想了想,便一连在纸上写了一二十个姓,让她自己挑,楚青觉得里面只有“楚”姓比较少见,便决定以“楚”为姓,这才正式更名为“楚青”。
恰好粟裕是湖南人,他便笑着对楚青说道:“小詹啊,你上当了,我的家乡湖南古代就属于楚国,现在你就是我们家乡的人了。”楚青当即害羞地低下了头。
后来,粟裕发现自己已经喜欢上了楚青,便主动对她展开了追求,中间陈毅还为他出过一些主意,渐渐地,楚青听说了粟裕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往事,也对粟裕产生了敬佩。
1941年12月16日,34岁的粟裕和18岁的楚青正式结为了夫妻,婚后仅仅过了3天,二人就投入了接下来的“反扫荡”作战,此后数十年一直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当粟裕感到头疼的时候,楚青总是会轻轻地帮他按摩缓解疼痛,还让医生帮他做了一个“健脑器”,每到头疼发热的时候,楚青总是会帮他戴上散热。
可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战场越来越少不了粟裕的指挥,他的头疼次数也就变得更加频繁,尤其是在淮海战役进行到第二阶段的时候,60万解放军对抗80万国民党军主力,部队的每一步行动都关乎生死存亡,粟裕也就更加忙碌。
此时负责统筹指挥的粟裕竟在指挥部里连续工作了七天七夜都没有合眼,一向严谨细致的他要确保战斗的每一个细节都不会出现差错,但就是这样过度的思考刺激了大脑。
有一次,粟裕在指挥部里头疼得实在受不了了,而妻子又不在身边,于是,他赶紧叫身边的警卫员用手紧紧地摁住头部,可还是没有丝毫地缓解。
紧接着,粟裕又让警卫员打来了一盆凉水,然后他一头就扎进了凉水里,冲洗了好大一会,才稍微缓和了一下,大家都劝他先去休息,可粟裕为了战役的胜利,还是笑着给拒绝了,最终,淮海战役取得了奇迹般的胜利,为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是凭借这种应激的办法,粟裕勉强克制住了头疼,指挥解放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战役胜利,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道,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他已是百病缠身,可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工作。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公然入侵朝鲜半岛,朝鲜人民军逐渐落入下风,形势十分不利。
毛主席高瞻远瞩,他认为一旦让“联合国军”推进到鸭绿江畔,将会对我国东北乃至华北的领土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为此,他心中已经有了出兵的注意。
而在斟酌负责指挥的将领的人选的时候,毛主席、周总理和在京的几位高级将领都觉得粟裕比较合适,为此,毛主席专门指示粟裕担任总指挥,负责后续入朝作战的行动。
粟裕收到命令后很是兴奋,他随即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可他的头痛病因为过度的忙碌变得更加严重了,以至于过了没几天,他就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了,为了确保战争的胜利,他只能遗憾地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的身体情况。
毛主席一向十分欣赏和重视粟裕,得知他病情加重的消息后,便亲自让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给正在青岛养伤的粟裕捎去了信。
信上写到:“粟裕同志:知你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问好!”
粟裕看到信后非常激动,可此时的他也无能为力,在休养了半个多月后,头疼依然没有得到缓解,毛主席便决定由彭德怀担任了志愿军的总司令员。
后来,毛主席又专门安排人把粟裕送往了医疗条件较好的莫斯科进行治疗,可受到当时医疗设施的限制,那里的医生也没有弄清粟裕头痛病的原因所在,治疗了数月之后,只能无功而返。
此后几十年里,粟裕时不时地就会头疼,渐渐地他觉得这是老毛病了,也就没有再让医生进行细致地检查,只是经常吃一些治疗头痛的药物进行缓解,直到因病逝世。
“东南此刻花似锦,堪慰英灵一片心”
1984年2月5日下午4时,为了国家奉献一生的粟裕大将在北京病逝,临终之前,他向妻子楚青说出了自己的遗愿:“我死后,千万不要举行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记得把我的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
十日后,粟裕大将的遗体被安排到了八宝山革命公墓进行火化,当负责火化的老师傅看到这是粟裕将军的遗体后,顿时泣不成声,因为他也是一位老兵,一向对粟裕很是敬佩。
老师傅满怀着敬畏之心仔仔细细地完成着每一个操作,其中筛选骨灰的部分则由他和粟裕的长子粟戎生一同进行,而就在捡扫骨灰时,他们突然从头骨骨灰中发现了一粒约有黄豆大小和两粒绿豆大小的乌黑色的小东西。
老师傅赶紧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拿了起来,然后清理之后震惊地发现这竟然是三块破碎的弹片,粟戎生大吃一惊,他心想“难道这就是导致父亲头疼的原因?”
随后,粟戎生赶紧将这三块弹片包好,然后去做了鉴定,最终证明这三块弹片就是54年前粟裕负伤时留下的,他对父亲更加敬佩了。
原来,在1930年粟裕头部负伤接受治疗的时候,医生就发现有一块弹片直接嵌入了粟裕的颅骨,但碍于医疗条件的简陋,医院无法为他进行手术,只能用纱布将头紧紧地包住止血,而这块弹片在解放后也没有被取出来。
随着时间的流失,这块弹片被血液溶解,一分为三,以至于后来的医生也没有发现端倪,从而找不出粟裕头疼的病因,就这样,三块弹片留在了粟裕的头部,而这恰恰就是他一直头疼的症结所在。
粟戎生把这三块弹片拿回家交给了母亲楚青,当楚青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内心十分地悲痛,久久没有言语。
粟裕大将病逝后,楚青按照他生前的遗嘱,在儿子的陪同下,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辗转各地,将他的骨灰分别撒在了他曾经战斗过的20多处地方,而无论走到哪里,楚青都没有惊动当地的政府,只是在撒骨灰的地方种上了几棵树,拍了几张照片。
楚青动容地说道:“我就是用这种方式伴随他到过去的战场上作一次巡礼,让他安眠在那儿与战友们作伴。”
在这期间,楚青于途中饱含热泪、挥笔写下了一首《遣怀》,以此寄托她与粟裕之间40多年的深情厚谊。
诗云:“时晴时雨正清明,万里送君伴君行。宽慰似见忠魂笑,遣怀珍惜战友情。惟思跃马挥鞭日,但忆疆场捷报频。东南此刻花似锦,堪慰英灵一片心。”
楚青和粟裕一共有三个子女,分别是长子粟戎生、次子粟寒生和女儿粟惠宁,在他们刚刚成年的时候,粟裕就果断地把他们送往了军中进行锻炼,并反复叮嘱他们一定要培养出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的精神。
在粟裕夫妇的影响和教育下,三个子女长大后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建设做着自己的贡献,其中长子粟戎生留在了军中,后来凭借军功荣获了三等功,还被授予了中将军衔,他们都无愧于父亲的教诲。
而楚青在粟裕病逝后则选择了深藏功名,过起了平凡的生活,而每当从新闻上看到有地方出现灾情时,她总是会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匿名捐助,默默地做出着自己的贡献。
2016年2月21日,楚青老人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而就在她生命的晚年,依然会时时想起和粟裕在一起时的场景,老人家经常以日记的形式同粟裕“对话”。
在一次日记中,楚青老人这样写到:“我一年一度的生日来了。往年,你每当新的日历收到,就查找出农历的这个日子,在那一页上用红笔画上一个桃子作为记号。那一天的前几天就开始提醒儿女,并悄悄地安排欢乐的家宴。这个习惯即使在你重病中也没有忘记。”
谨以此文向粟裕将军及其家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