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晓光:开国上将长子,首个到达汶川救灾将领,承诺最后一个撤离
talk历史 2021.11.04 6557 6
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发生了里氏8.0级的灾难性地震,地震波的冲击影响了大半个中国。
在这场破坏力极强的突发性地震中,有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两千万人房屋被毁失去家园,受灾总人口超过了四千六百万人,这些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是一个人加上一个人再加上一个人的总和,难以想象灾区中真正的景象究竟如何,这也可以说是在全球大陆地震中带来伤亡最大的一场地震。
在这场地震中发生了太多感人的事迹,无论是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的解放军部队,还是在没有任何地面标识的情况下,在大雾中进行“自杀式”跳伞的十五位勇士,让受灾群众和全世界人民都感受到了无情的灾难面前感人至深的感情。
国务院总理在震后四小时到达灾区,探查实地情况,这一切的一切都无时无刻地在温暖着全国民众的心,抢灾的解放军战士、全国各地奔赴震区救灾的人,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体现。
而在救援行动中还有一位解放军将领范晓光,在总理视察灾区期间,这位解放军将领就跟在总理身后,在救援期间这位解放军将领一直坚持在一线,并且还做出了最后一个撤离的保证。
众多的媒体记者也对范晓光进行了报道,事后才有人发现,这位在灾区做出最后一个撤离的保证的解放军将领,竟然是开国上将王平的儿子,这也引起了疑问,王平上将的儿子为什么姓范呢?
自己要求随母姓的“小解放军”
范晓光出生于1945年7月,当时全面抗日战争已经到达了最后的时刻,仅在一个月之后日本天皇便宣布了投降的消息,由于当时的抗日前景一片良好,即将迎来胜利的曙光,王平便给儿子取名为晓光。
其实当时范晓光还叫王晓光,不过从小就很有主意的范晓光因为和母亲更亲近,便强烈要求跟母亲范景新姓,当时随母姓的孩子不在少数,王平也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表示反对,就这样王晓光正式更名范晓光。
范晓光成长的时期恰好赶上了解放战争,当时范景新正在后方主持地方工作,范晓光几乎每天都能够听到我军取得胜利又解放了某地的消息,这让小小的范晓光有些闷闷不乐。
1949年初,王平正与前线回来的几位战友谈话时,提起了刚打完不久的渡江战役,就连南京都被解放了,几位战友正在为此开心时,范晓光却急得哇哇大哭了起来。
王平和几位战友以为是范晓光哪里摔着了或是烫着了,连忙哄着范晓光问怎么了?结果范晓光却说道:“你们今天解放这里、明天解放那里,全国都解放了,我长大了解放什么啊?”
奶声奶气的范晓光非常认真的解释着,却引起了身边一众大人的哄笑声,可见虽然范晓光与母亲范景新更亲近一些,但是受父亲的影响却要更大一些。
范晓光自幼也立志要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而他所提出的随母亲姓,也为他的身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掩饰作用,也让他在军队中得以大展身手。
1964年,范晓光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南京解放军军事学院的炮兵工程学院,与当时的大多数解放军高级将领成为了校友,在炮兵工程学院毕业后,范晓光进入新组建的炮兵部队,取得了优秀的训练成绩。
1973年,因为范晓光在基层的突出表现,又被调回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担任教员,多年的基层指挥经验让范晓光在教员的位置上也为新中国的炮兵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78年,范晓光二次入伍,被调任至中央军委的炮兵科研处工作,研究分析炮兵战术和新式炮兵武器,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范晓光在军队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其实当时除了极少数仍在军队中任职的开国将士们,很少有人知道范晓光就是开国上将王平的儿子,而范晓光也极力对自己的父母信息进行保密,防止因为自己的身份给自己带来特殊待遇。
这是王平上将对范晓光影响最大的地方,无论是在王平上将在阜平担任县长时,还是在被授予解放军上将军衔后,都未曾有过任何一次借自己身份办事。
明明可以在上班时捎着妻子儿子去上班上学,王平上将却坚持不能公车私用,范晓光曾经问过自己的父亲为什么自己不能坐父亲的大汽车,别人家的孩子就能坐家长的汽车。
王平上将并没有因此而训斥范晓光,反而是和范晓光讲道理,称汽车是国家提供给他工作用的,并不是他私人的,所以不能让范晓光坐汽车,以防止出现公车私用的情况。
范晓光也自此不再要求坐父亲的汽车,坚持和妈妈走路上学,年龄大一点之后,范晓光也是独自走路上学,有父母的同事遇见时想捎范晓光一段路,也都被范晓光所拒绝了。
1998年,开国上将王平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1岁,在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后,范晓光怀着沉痛的心情重回工作岗位,并没有因此向组织提出过任何要求。
即将退休的救灾中将
2003年12月,范晓光被任命为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负责成都军区的军事训练任务,之后也被授予了解放军中将军衔,当时范晓光已经58岁了,按照规定63岁时就应该退休了,不过就在范晓光应该退休的那一年,灾害性极强的汶川地震发生了。
2008年5月,范晓光已经在准备从岗位上退休,离开他奋斗了四十多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了,但就在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许,在成都军区司令部的范晓光感到了明显的震感。
随后范晓光立即叫人查清发生了什么事,很快就有人过来向范晓光报告,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区的汶川县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由于当时我国并没有完备的地震预警系统,并未能提前预告。
紧接着一条条消息接踵而至,范晓光立即命令部下向上级和中央汇报此事,就在此时有人告诉范晓光,一支正在汶川县附近进行正常作训的部队失去了联系,很可能出现了意外情况。
此时中央的批示的消息也到了,要求成都军区立即组织救援,并且中央还亲自点名要范晓光来负责此事,范晓光立即派出部队紧急开展救援,随后更是准备亲自赶往一线指挥参与救援。
又一条消息传来,国务院总理要亲临一线视察灾区情况,范晓光展开远程指挥,还派人前往联系在汶川县附近作训的部队立即赶往灾区开展救援工作。
就这样驻灾区的绵阳、阿坝、德阳、甘孜军分区的部队,以及各市、县的人民武装部,立即组织官兵、民兵以及预备役士兵对灾区展开救援,顷刻间十万解放军官兵迅速投入灾区,对受灾群众展开救援。
四个小时后范晓光陪伴着国务院总理赶到了灾区一线,看着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城市,以及在灾难打击下几近绝望的受灾群众,总理和范晓光眼含热泪,但他们都知道此时的他们不能脆弱,因为在受灾民众面前,他们就是最坚实的后盾。
灾情不等人,灾区就是战场,解放军官兵们在此刻再次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帮助灾区群众脱险刻不容缓,灾区的土地还在痉挛,地震引发的余震还在持续,无论是灾区的民众还是救灾的战士都时刻面临着危险。
实际上当时范晓光手下能用的部队只有6000人,在军区大部队以及全国调集来的解放军官兵到来之前,是四川省的民兵预备役部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范晓光是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位赶赴灾区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也是乘坐直升机观察灾区情况次数最多的将领,其实当时范晓光已经临近退休,大可不必如此拼命,但他看到灾区的群众后一刻都不想停下来。
虽然在5月18日时全国调集的13万大军已经到达灾区,却因为没有经验经常出现人力和设备得不到最佳配合的情况,甚至可能会因为配合不到位出现人力焦急的等在后方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范晓光将军更是心急如焚,纵使一直温文尔雅的他,也不免爆了粗口。
这是因为5月19日,汶川到映秀之间的伤病员,因为道路不通被堵到了山沟里,同样是因为道路不通这些伤员得不到医治,忧心忡忡的范晓光干脆亲自上场。
范晓光亲自调来了两架直升机,然后又带上了解放军301医院的八名医学博士迅速奔赴灾区,结果到了映秀镇的急降场后,却迟迟不能下降,因为急降场上还有一架给灾区送给养的军用直升机在卸货。
范晓光虽然心急如焚,却也不得不耐下心来等待卸货的飞机完成工作,结果直到半个小时后这架直升飞机仍没有起飞离开,乘坐着直升飞机盘旋了半个小时的范晓光直接不等了。
让飞机驾驶员在急降场上的一块空地上悬停,自己则干脆利落的从飞机上一跃而下,到了迟迟没有离开的直升飞机前问明了情况,原因竟然是这架直升飞机在配合媒体拍摄视频。
然而摄像师迟迟没有找到最佳镜头,所以才一直在急降场上停留,被堵在山沟里的伤员性命危在旦夕,整个灾区都在争分夺秒,摄像师居然还在为一个镜头耽误时间。
每一分钟都有群众的生命逝去,范晓光径直走向那名摄影师上去就是一脚,然后厉声呵斥道:“赶快给我挪地方,否则处分你!”
此时那名摄像师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连忙结束了拍摄,这件事情对于范晓光来说只是一件小事,却也体现出了他对灾区群众生命安全的担心。
营造军队的形象没有错,但是在每个人都争分夺秒的时候,灾区群众的生命就是最重要的,在当时媒体的宣传下,灾区外的群众们被灾区中发生的一件件事情感动的潸然泪下,只有童话和感动。
实际上灾区的情况非常严峻,每分钟都有人失去生命,范晓光何尝不想麻醉自己,只是灾区的真实景象不允许,于是他便捅破了童话的真实面目。
承诺最后一个撤离
随着余震的不断减弱最大的危险已经不再是地震了,而是因为地震改变地形而产生的堰塞湖,地震发生后再去因为地震波又下起了连续数日不停的暴雨,使得堰塞湖水位不断升高,随时可能会决堤。
在这些堰塞湖中,危险最大的就是唐家山堰塞湖,范晓光再次临危受命,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亲自点将,任命范晓光为唐家山堰塞湖排险总指挥。
北川县城上游的唐家山所形成的堰塞湖,容积超过3亿立方米,3亿吨洪水夹杂着泥沙悬在北川县人民的头顶,一旦决堤对北川县人民将造成严峻的生命威胁。
2008年6月6日,接到命令后范晓光和其他两位被点名的战友一起上坝,开始在唐家山堰塞湖指挥现场指挥排险行动,在此期间范晓光又和记者起了冲突。
由于唐家山堰塞湖的危害极大,社会各界再一次提起了紧张的心弦,为了将真实的情况报告给社会各界以及民众们,许多媒体的记者都赶来报道堰塞湖的真实情况。
一开始范晓光为了让下游的群众们能够安心,还非常愿意配合记者们的采访,特别是当媒体记者们询问堰塞湖是否有危险时,范晓光每次都会非常认真地回答:
“大坝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是没有溃堤的危险的......万一出现紧急情况,最后撤离的肯定是部队,部队中最后撤离的肯定是领导干部!”
实际上范晓光就是在向社会各界作出承诺,他将会是最后一个撤离灾区的人,后来范晓光也果真实现了他的承诺。
其实在当时恢复通讯后,范晓光完全有时间给自己的家人报个平安,但是在灾区事事细心记忆力超强的范晓光,唯独忘却了给自己的家人打电话报个平安。
而范晓光的妻子也害怕打扰到范晓光,即便非常挂念范晓光也没有因此给范晓光打电话,等到范晓光终于想起给夫人打个电话报平安时,在灾区群众面前一丝不苟的范晓光将军,却十分幽默的说道:“我要是牺牲了,那你不就成了寡妇了嘛。”
其实这也是范晓光在排解自己心中的紧张情绪,其实在上坝之后的四天四夜中,范晓光居然在指挥现场没有吃上一顿饱饭,甚至在前两天根本没吃上饭,而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竟然是媒体记者来得太多了。
一架军用直升飞机满载只能拉十几个人,而当时每天赶到指挥现场山下报道的媒体记者,却足足有近八十人,每次拉这些人上山就需要调动直升飞机五六次。
而记者们在山上一待就是小半天,正好赶上了饭点,当地政府送上来的盒饭也就只能分给这些记者们一部分,这就造成了盒饭不够的情况,范晓光了解了情况之后也有些气愤,自己吃不上饭还可以抗,救援兵吃不上饭怎么抢险排险?
范晓光干脆直接下令:“谁要是再放一个记者上山,谁就自己跳下湖去填口子。”
自此堰塞湖指挥救援现场就看不到记者的影子了,为什么范晓光还吃不饱呢?这是因为在记者们下山后盒饭的数量还是不够,原本当地政府准备的盒饭在平常状态下是可以满足一个成年人的食物需求的。
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战士们没日没夜的抢险排险,饭量大大提高,一人份的盒饭根本不够吃,范晓光就提出建议先让救援兵吃饱,指挥人员和文员等战士们吃完之后再吃。
就这样以身作则的范晓光在堰塞湖指挥现场饿了整整四天四夜,直到6月10日开始安全泄洪,再次迎接记者时,范晓光挨个跟熟悉的记者朋友们道歉,连声对他们说:“对不住啊!”
这些记者也都很惭愧,在这次救灾行动中,范晓光的指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记者们也都争相报道范晓光的事迹,而范晓光却对这些记者们说:“要多写民兵,他们做出的贡献也很大。”
堰塞湖泄洪后,救援部队迅速开始撤离,而范晓光却故意走在最后面,真的践行了干部一定是走在最后的承诺,恰好这一幕也被央视的一位记者拍摄了下来。
在此次救援行动中,临近退休的范晓光坚持在抢险第一线,创下了多项纪录:第一个到达灾区的解放军将领,乘坐直升机视察灾情次数最多的解放军将领,在灾区工作最突出的解放军将领,解决最大堰塞湖危机的解放军将领。
这些在我们眼中是范晓光将军的荣誉,而在范晓光将军眼中,这些却是他的责任,范晓光将军是王平将军的儿子,而他更是解放军的一员,是奔跑在抢险一线的救灾官兵。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