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印王牌军进攻解放军为尼赫鲁庆生,不料被解放军全歼
talk历史 2021.11.04 8654 4
进入近代后,作为列强之一的大英帝国,一直没有放弃过对中国西藏地区的野心。1913年10月,英国、中国以及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的三方代表曾在英属印度西姆拉地区展开会议,一起讨论西藏的地位问题。
在这次会议即将结束时,英属印度政府的外交大臣麦克马洪通过利诱的方式,联合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一起背着中央政府和西藏政府签了一份所谓的划界换文,将中印边界向中国西藏地区推进了150公里。
使原本属于中国西藏地区的9万平方公里国土全部划入了英属印度,这就是著名的麦克马洪线。
这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不管是中国中央政府还是西藏地方政府都曾表示绝不认可。
然而,不管是英国政府还是作为英国继任者的印度,一直都妄想将这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当作"既定事实"。
尤其是印度,在解放军和平解放西藏之后,悍然跨过两国传统分界线非法侵占了我国大量领土,于1962年遭到了我解放军的坚决反击。
1962年11月14日的瓦弄之战中,印度军队原想通过发动战争,并赢得胜利给开国总理尼赫鲁的76岁生日献上贺礼。
然而,在这场瓦弄之战中,印度不但没能从我军手里占到任何便宜。
进攻我军阵地的部队反而被我军分割歼灭,成了印度军事史上的巨大耻辱。
"野心膨胀"的印度
中国和印度之间共有1700公里的边界线,中印双方习惯将这段边界线,分为东段、中段以及西段三部分。
中印东段分界线是从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至中国、印度、不丹,这一段大约有650公里;
中段边界则是从位于西藏普兰县附近的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至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内的6795高地,约400公里长;
西段边界则是从6795高地至新疆喀喇昆仑山口,约有650公里。
因为中国和印度历史上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边界线,因此这条线基本上是根据中印双方历史行政管辖范围来划定的传统分界线。
在第2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的宗主国大英帝国,因为自身实力大减的缘故,无暇顾及包括印度在内的大量殖民地。
只得于1947年通过法案,允许印度和巴基斯坦成立自治领,获得独立地位。
因为独立得太过轻松,印度人逐渐产生了骄傲自大的情绪。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甚至产生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大国梦",认为印度就应该是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
还开始狂妄地叫嚣"西藏地位未定",妄图将我国的西藏自治区划定为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缓冲地带"。
在得到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大国的军事援助之后,尼赫鲁的野心更加膨胀,认为印度军队已经处于世界第三水平。
哪怕北边的中国邻居,在朝鲜战争中打赢了包括美军在内的17国"联军",仍然发起所谓的"前进运动"。
并无视中国政府的多次警告,不断地对我国西藏地区进行蚕食。
1962年9月20日,印度军队对我边防战士开枪,导致两名解放军战士牺牲。
两天后,《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局势是险恶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要正告印度当局,勿谓言之不预也",对印度发出最强硬警告。
"对印反击战"正式打响
10月初,印度国防部制定了"将中国军队清除出去"的"里窝那作战计划"。
尼赫鲁开始公然宣称:"要以军事力量对付中国"。
眼见印度越来越得寸进尺。
1962年10月18日,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委员会议中,正式决定对印度采取惩戒战争。
为了对付印度,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专门成立了由张国华,邓少东,赵文进组成的西藏军区前线指挥部,负责东线作战;
以新疆军区司令员何家产为首的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负责西线作战;
以54军军长丁盛、副军长韦统泰、军副政委钟池组成的昌都地区分前指,负责率领54军130师强化东段边境东部的指挥。
1962年10月20日,对印反击战正式爆发。
印度方面指挥战斗的是陆军总部参谋局长布里吉·莫汉·考尔中将。
考尔中将在1962年之前的6年里,没有指挥过任何一场战斗。
之所以荣升要职,除了因为他出生于婆罗门家庭之外,还因为他是印度开国总理尼克鲁的狂热拥趸。
1962年10月20日7点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向考尔指挥的印度第4军所属步兵第7旅,和炮兵第4旅的两个营发动反击。
虽然印度在我国领土内修建了大量地堡,但是因为印度军队战力太弱,仅仅一个半小时就被我军攻克了32座地堡,见势不妙的印度军队急忙向西南地区的章多逃窜。
章多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北,距离克节朗河约6公里。也是印度军队在克节朗河谷的指挥部,印度第7旅旅部,以及大量勤务部队都驻扎在这里。
因此考尔中将下定决心,命令印度军队在章多和我军决一死战。
10月20日下午1点30分,中国军队兵分多路向章多印度军队发起总攻。
经过一小时零二十分钟的激烈战斗后,一小队解放军顺利在章多西南切断了印度军队的南撤之路,印度军队顿时溃不成军,四散而逃。
在战争开始之前,中方指挥官认为,我们面对的将是印度的王牌部队,战斗力顶多比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差一点"。
然而真正的和印度所谓的王牌部队交上火之后,战士们才发现印度的军队战斗力竟然连国民党的中等部队都不如,因此果断跨过麦克马洪线向南追击,扩大战果。
10月22日早9点,解放军部队顺利抓获了印度第七旅旅长约翰·达尔维,并于10月25日收复了北至克节朗河,南至达旺河,西至不丹王国,东至达旺地区的全部我国领土。
并逼近战略要地瓦弄地区,全歼印度第7旅1900余人。
在克节朗战役打响的同时,新疆边防部队也对入侵我国加勒万河谷、红山头、阿克塞钦地区的印度军队展开反击。
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我军顺利收复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并向班公湖两岸的印度据点发动进攻,经过四场战斗,我军连战连胜,全部肃清了印度班公湖南岸以北地区的所有据点。
因为我国无意改变现状,只是想给印度一个教训,因此当我军取得大量战果后,中国政府于10月24日向印度发出严正声明,提出了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境问题的合理建议,同时命令部队停止前进,第一阶段作战至此结束。
"疯狂"的尼赫鲁
面对中国政府的好意,印度总理尼赫鲁却并不领情,他像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一样,顽固地拒绝了我国政府提出的三条和平建议,并于1962年10月26日宣布印度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要求印度人民"勒紧腰带,牺牲一切"。
11月4日,周恩来总理再次向尼赫鲁写了一封信,提议两国和平解决边境问题,希望尼赫鲁能给予积极响应。
然而固执的尼赫鲁却在当日针锋相对地宣布成立"国防会议"和"国防生产部",开始大规模生产武器弹药,想要和中国进行全面开战。
不过第一阶段的失利,让狂妄自大的尼赫鲁对印军的真实战力有了些许清醒认知,知道印度军队"有可能"不是解放军的对手。
于是一边在印度进行战争动员扩充军队数量,一边紧急向美国苏联寻求援助。
此时的美国苏联因为古巴导弹危机的缘故,没有时间和精力帮助印度,只是卖给了印度大量的武器和装备。
在接收了美国、苏联的武器后,尼赫鲁又有了战争的勇气,开始往中印边境大量派兵。
截至12月中旬,印度在中印边境部署了一个军部,三个师部,众多的炮兵装甲兵等部队总兵力达到了5万余人。
为尼赫鲁"庆生"
11月13日,因为在克节朗战役中丢失了整个第7旅,深感颜面尽失的考尔中将乘坐专机飞往瓦弄地区,并要求当地部队做好战斗准备,于次日向解放军发动进攻。
之所以将作战日期定在11月14日,是因为那一天是尼赫鲁的76岁生日。
考尔中将认为,如果自己在尼赫鲁生日那天能够漂亮地赢得这场战役,说不定能挽回一部分在尼克鲁心中,自己因为克节朗战役丢掉的形象。
然而考尔中将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决定发起战役的前一天,中央军委刚刚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提出了第二阶段反击印度作战的任务。
中央军委要求前线部队,一定要力争干脆、全部的歼灭印度3~4个旅,其中达旺方向2~3个旅,瓦弄方向1个旅。
如此一来,不但能给印度反动派一个巨大的打击,也能给帝国主义一个沉重的打击。
考尔中将指挥的第11旅在中央军委看来,已经属于展示中国军事实力的"祭品"。
而负责对付印度11旅的54军130师更是解放军的王牌部队,部队以作风顽强,作战勇猛,敢打硬仗著称,是一支连林彪元帅都称赞不已的精锐部队。
而且,该部队在战争开始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苏式装备的换装,更是如虎添翼,并于10月7日进入瓦弄地区"守株待兔","静候"印度军队的到来。
瓦弄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在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以北。
瓦弄东部与缅甸为邻、南部与印度接壤。该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丛林众多水流湍急,到处是断崖怪石,极其易守难攻。
11月14日,自信满满的考尔中将指挥第11旅,向解放军控制的06高地发起炮击,瓦弄之战正式打响。
然而仅仅过了6个小时,印度军队就后继乏力,不再向我军阵地发起进攻,转而开始"固守阵地"。
指挥部队的丁盛将军见印度军队已是强弩之末,于14日傍晚命令部队向印度阵地发起反冲锋。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烈交火,考尔中将指挥的第11旅,终于顶不住解放军的猛烈攻势,放弃阵地开始撤退。
而印度军队在跑步方面也不是身为"轻步兵巅峰"的中国军队的对手,很快就被中国军队分割包围并完全歼灭,考尔中将仅以身免。
虽然刚刚打没了一个旅,考尔中将却仍然斗志昂扬,将大量部队布置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
远在北京的刘伯承元帅看到考尔中将的部署之后,认为他这是在布置"铜头、锡尾、背紧、腹松的一字长蛇阵。"
从敌人的防御态势来看,右翼是敌人的背脊骨,左翼是敌人的肚子。攻击部队要从莫多、邦嘎江寺向西山口、申隔宗插下去,从敌人肚子上开刀,这样要比砍脊骨容易。
同时刘伯承元帅建议部队采用"集中兵力、迂回包围,打头切尾、击背剖腹、反复搜剿"的战法对付印度军队。
按照刘伯承元帅的作战建议我西藏边防部队做出:派出两个团,从正面攻击西山口敌军,以"打头";
同时派遣三个团夹击申隔宗、略马东的敌军,以此"击背、切腹";
之后再派两个团的兵力,通过大迂回的方式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的薄弱所在,实现"断尾"。
如此一来,西山口、德让宗地区的印度军队将被我人民解放军多路向心合击,并被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作战部署。
11月17日晚,解放军部队成功迂回到登班地区,并击溃了印度军队,彻底切断了德让宗和邦迪拉之间的公路。
直到此时考尔中将才发现,印度军队已经陷入了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包围的不利局面,可惜此时包围网已经全面铺开,只能眼睁睁的看着部队被围歼。
18日凌晨,解放军部队对印度军队发起了总攻,很快就占领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等地。
19日解放军占领邦迪拉并在略马东地区围歼了近千名印度军队,之后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展开搜捕行动。
截至11月21日为止,解放军占领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案山口等地区。
部队逼近中印传统分界线之后停止追击,开始执行"就地搜剿"命令。
此役歼灭了包括旅长豪尔·辛格在内的62旅、炮兵第4旅的全部军队。
基本歼灭了印度第11、第48、第65、第67旅,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扬眉吐气的"惩戒战争"
在瓦弄之战打响的同时,解放军西藏山南边防部队的一个营,林芝部队的三个营,向印度军队发起了反攻,先后拔除了16处印度非法修建的据点,并顺利占领了里米金,梅楚卡、更仁等战略要点。
在西线边界上,印度军队曾于11月18日上午,调集重炮猛烈轰击驻守在斯潘古尔湖地区的解放军新疆边防部队。
新疆边防部队立马作出反应决定予以还击,当时印度在我国的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斯潘古尔湖西侧的班公洛地区修建有6个非法据点。
印度军队担心这6个据点被我军拔除,因此将据点修建得异常坚固,还布置了大量的地雷。
新疆边防部队的指战员在部队受到攻击之后,当即下令消灭班公洛地区的全部印度军队。
虽然当时的天气是零下40多度,但我解放军战士仍然不惧严寒,翻过海拔5,200米的冰大坂,以连为单位,一鼓作气地向敌人的三个据点发起猛烈攻势。
仅仅过了两个小时,新疆边防部队就基本清除了印度廓尔喀第11联队1营部署在我国境内的三个据点,印度军队只得在19号仓皇逃窜。
不久之后,印度部署在我国境内的据点全部被清除,班公洛战役以我军完全胜利结束。
解放军的强大战力,让印度当局大惊失色,甚至做好了将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一切能炸坏的东西通通炸掉"的焦土政策。
而我军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印度一个深刻的教训,并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政府保卫领土完整的决心。
11月21日,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称:从22日凌晨开始,中国边防部队将在中印边界单方面停火;
部队将会在12月1日起,撤回1959年10月1日存在于中印双方间的实际控制线以北20公里的地区;
同时为了防止破坏分子在边境附近搞破坏,维持边境的正常秩序,中国将会在实际控制线本侧的若干地点设立检查站,并配备一定的警务人员;
同时中国保留进行自卫还击的权利,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印度政府承担责。
从对印反击战正式开始的10月21日,到我国正式停火的11月22日,仅仅过了一个月零一天。
在这一个月零一天的战斗中,我军共计歼灭敌军8800余人,其中歼灭印度第62旅旅长辛格准以下4885人;
俘虏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
缴获大小火炮300余枚,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00余,各类枪支6300余挺/支,各类弹药400余万发。
我军共计伤亡2400余人,是一场辉煌的胜利。
这次战役打断了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将印度总理尼赫鲁气的中风。
为给尼赫鲁庆生而发起战争的考尔中将,则被勒令"永久退役"。
同时印度再也不敢和我军进行热武器的相关战斗,可以说,这一仗打出了近70年的和平。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