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酒一年的毒蛇竟仍能咬人,致人死亡,毒蛇究竟如何复活的?
求知百科 2021.12.08 1096 0
蛇酒是“酒中之珍品”,民间更有“蛇越毒,酒越好”的说法,因此,不少人也开始自己酿制毒蛇酒。然而,当打开自酿毒蛇酒时,即使被泡了长达一年,也仍被酒中毒蛇咬伤,这种事情时有发生,更有人因此丧命。
2013年,来自双城的刘女士,听说毒蛇泡酒可以治疗风湿,深信不疑的她便找来了一条活腹蛇,俗称“土球子”,放进酒缸中,灌入几斤高度白酒,用纸质塞子将酒缸封住,每天从酒缸自带阀门下接蛇酒饮用,三个月后,蛇酒逐渐见底,她便拔下塞子想要再加点白酒,结果万万没想到,蛇竟然活了,狠狠咬住了刘女士的右手,所幸,经过治疗后没有大碍。然而,广西的一位村民却没有这么幸运了,他将眼镜蛇捕获后,泡在米酒坛子里一年的时间,原以为蛇肯定早就一命呜呼,兴冲冲打开坛子想要享用的时候,眼镜蛇突然从坛口蹿出来,一口咬住村民的脖子,次日经救治无效身亡。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不禁让人感到疑惑,按理来说,不管什么样的毒蛇,在放到高浓度酒精浸泡之后,也会因为缺氧和脱水而死,毕竟酒精的作用就是让蛋白质变性,我们也从一些研究中得出,目前为止,除了酿酒酵母之类的微生物能够在酒精中存活,而高等生物和植物在酒精中只有死亡,那么为什么这些浸泡在酒精中长达一年的毒蛇仍然能够存活并伤人,甚至有人因此丧命?蛇究竟有何秘密能够躲避死亡?
其实,并不是蛇有多神秘,造成这种意外的发生大都是客观因素。由于蛇自身的一种特性,它是一种变温动物,拥有着超乎寻常的生存能力,哪怕被砍成两段,神经未死的它仍然能够在地上爬行,蛇头更还会奋起咬人,所以在遇到缺水,缺氧这种“恶劣环境”,它就会自动降低新陈代谢,自身调整进入休眠状态,以此来保证自己能够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还能生存好几年,这种情况下,让蛇进入死亡状态就对它的所在环境要求极高。一般人对蛇酒的制作过程并不熟悉也不专业,或是因为泡酒容器没有完全密封,仍然有空气进入,而酒精具有挥发性,便会让空气越进越多;或是因为没有注意在浸泡时将蛇头完全沉到酒精之下,这样就会让蛇可以继续呼吸。前面说到,蛇可以在微弱氧气的环境里生存,尽管氧气有限,也可以保持活性和灵敏性,所以,这样的蛇无论泡多久都不会真正死亡的。所谓刘女士和广西村民被酒中“复活”毒蛇咬伤皆是此因,刘女士仅用纸质塞子塞住瓶口,并在泡制过程中一直饮用,导致容器不满,一直有空气存在,而广西村民虽然保持了毒蛇酒坛没有动,但是在坛口竟然一直有一个小口供空气流通,难怪在泡了一年过后还能伤人。事情到了这里,不禁还有另外一个疑惑,为什么同是被毒蛇咬伤,刘女士和广西村民的结果迥然不同,一个幸免于难,一个却不幸殒命,这毒蛇酒里还有蛇毒存在吗?
这一切竟是因为两者使用的泡蛇材料不一样,刘女士所用的是高度白酒,而广西村民仅用米酒,两者度数相差极大,而毒蛇自身的毒,在含乙醇40%的酒里才会失去活性,在酒精的加持之下,大量的蛇毒就会失去它的毒性,所以泡蛇用的酒精应当选择50-60度的优质纯粮食酒,在稀释蛇毒的同时,还能对中药材和蛇进行杀菌消毒,也能避免被中药材中的水分稀释,更有利于中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还能利于保存。如果还有少量的蛇毒并未清除,也不用担心,蛇毒是神经性毒素和血液循环毒素,只有经过伤口进入人的身体才会发生作用,引发中毒。不过这样也提醒了我们,患有胃溃疡,消化肠道有问题的人是不适合喝毒蛇酒的。那么,正常人喝毒蛇酒真的能带来好处吗?自己还能够酿制毒蛇酒吗?
蛇酒,被誉为“酒中之珍品”,蛇类入药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从蛇肉,蛇骨,蛇胆到蛇蜕,在中医中都有着各自的医学用处,如治疗坐骨神经痛,偏头痛,类风湿关节痛等,蛇毒价格更是比黄金还贵上十倍,是国际上紧缺的药源之一。毒蛇酒更是声名大噪,其中,以眼镜蛇、金环蛇、灰鼠蛇三种毒蛇制成的“三蛇酒”闻名中外,更是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五蛇酒”,即上述三种蛇再加上剧毒无比的银环蛇和一种无毒蛇。然而称之为“毒蛇酒翘楚”的就是五步蛇,名声格外显著。据《本草纲目》记载,五步蛇可治疗麻风病,痉挛病,颈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多种寄生虫。
听上去毒蛇泡酒好处多多,然而,毒蛇泡酒需要科学方法,严谨流程,才能万无一失。如果是一整条活蛇,需先将毒蛇洗净,不喂食,饥饿一周左右,浸酒前从蛇的胃部开始用拇指勒住,自上而下捋至肛门,将肠内食物排尽冲洗干净后放入高浓度酒精中浸泡。而容器选择也需要更加谨慎,最好使用陶坛或者玻璃器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密封性要好,泡制过程中需要注意蛇头完全沉浸在酒精之下,保证蛇不能呼吸空气,避免“假死”。蛇的浸泡时间也至少六个月以上,只有蛇眼变灰,确定毒蛇已经死了,才能够开瓶。只要处理办法规范了,就不会出现泡了一年的毒蛇伤人的情况。
总的来说,人虽然是万物之首,位于食物链的顶端,但是我们仍需要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对自然中的生物有敬畏之心,对不熟悉的领域时刻保持警惕性,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利用,才能合理使用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与其和谐相处。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