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人类应对冬天,秘诀竟是冬眠,现在人类为何丢失了这种功能?
小羊 2022.01.15 577 0
近日,英国《卫报》突然发出这样一条新闻:最新的研究证据表明,大约五十万年前生活在欧洲的人类,采取的过冬策略居然是——冬眠。
看到这条新闻可把干饭人羡慕坏了,毕竟春困秋乏夏打盹,寒冬一到自然好眠,眼睛一睁一闭,或许连“娶妻买房工资卡”这种过年回家的灵魂三问都可以省略了。
那么问题来了,人类真的可以冬眠吗?如果真的可以,现代人又为何丧失了这种功能呢?
人类真的可以冬眠吗?
答案是肯定的。不过在研究人类冬眠之前,我们需要追本溯源的聊一聊,冬眠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看《动物世界》可以了解到,从哺乳动物到各种鸟类,冬眠是很多动物的种族天赋和保命技能。这是由于寒冬气候恶劣,万物凋敝又食物匮乏,出于生存考虑,冬眠成了一些动物过冬的正确打开方式。
动物们冬眠时为了节省自身能量消耗,也会让心跳、体温以及各种耗费体力的新陈代谢降到最低。有的哺乳动物比如黑熊,还会为了对抗寒冬专门选择在夏天增肥,囤积足够的脂肪和能量,然后冬天美美的睡上一觉,待春天万物复苏时节又是一头生龙活虎且苗条的“熊好汉”。
如此可见,在社会文明程度不高且食物严重匮乏的五十万年前,人类会冬眠也就不奇怪了。
对此希腊某大学的著名教授胡安还在法国的《人类学》期刊杂志上发表过论文,专门论述人类冬眠的可能性。
这篇论文中这样介绍道:教授在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化石遗址坑里挖到了人类骨骼化石,发现那时的人类骨骼在每年特定的几个月会出现生长断层,而骨骼生长断层的几个月,就是早期人类对抗寒冬所采用的特殊冬眠机制。
除此之外,日本生物研究学家也对人类冬眠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筑波大学的樱井武志博士发现小鼠大脑中含有一种Q神经元,当实验温度从正常室温调整到冬天户外温度时,博士观察发现小鼠的各项身体机能出现代谢减慢现象,比如呼吸频率变弱,心率降低等等特征,在此期间,小鼠也不再进食。
而这些特征就是小鼠动用大脑Q神经元,来对抗外界温度和食物的变化。对此樱井武志博士表明:人类大脑中也含有类似的Q神经元,或许可以通过科学干预使人类进入冬眠状态。如此说来,人类以冬眠方式乘坐宇宙飞船来探索外太空深处的奥秘,也就不再是梦了。
既然早期人类可以冬眠,那么现代人又为何丧失这种功能了呢?
现代人为何丧失冬眠功能:
1. 老板让你996,你还敢冬眠?
这并非开玩笑,冬眠是动物在食物匮乏的寒冬迫不得已的行为。而人类在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出门能滴滴专车,回家拇指对着手机屏幕一划就能点外卖。便捷高效的程度完全不需要低效率的冬眠。
而现如今高效社会正是由打工人们昼夜劳作建设出来的。很难想象如果打工人们集体冬眠不再996了,社会停止运转一整个冬天,那将会引发怎样的恐慌和不良后果?
2. 变胖才能冬眠,身体健康吃不消
如果让人类冬眠过冬,那么爱美的小姐姐们肯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冬眠需要绝食来维持身体最低消耗,所以人类在冬眠之前,自然免不了大吃大喝囤积脂肪,好为一整个冬天只睡觉不吃饭打下坚实基础。所以一想到要把自己吃成肥硕的小胖子才能冬眠,每日摇旗呐喊“要么瘦要么死”的漂亮小姐姐们,自然摇头反对了。
除此之外,变胖对人类健康也百害而无一利。比如人类短时间内体重骤然增加,会让五脏六腑以及肌肉组织对胰岛素的感应程度降低,进而让人体内胰岛素狂飙,最终会由于高糖反应引起痛风和糖尿病。
3. 冬眠CPU过冷,副作用来袭
作为保证哺乳动物正常工作活动的CPU——心脏,人类心脏和冬眠动物心脏有着很大的区别。冬眠动物心脏能在户外温度1℃时正常工作,而人类心脏非常脆弱,一旦人体血液低于28℃,心脏就会自动停止工作。
就算人类保住心脏功能,可当人类冬眠醒来还会面临大量的副作用。比如大脑缺乏营养损害记忆;长期不运动导致肌肉萎缩、骨头变脆;甚至身体重要脏器由于血液循环不流畅,导致坏死等等不良影响。
所以为了身体健康,为了美,甚至为了社会和谐,冬眠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行为,在人类现代社会也是断然不可取的。
总结:
虽然在五十万年前,古早时期的人类拥有冬眠机制。但是对于现代人类说,冬眠这种行为显然性价比极低。
也许有网友要问了:如果人类真有冬眠这种习惯,网络上会出现那些梗呢?对此小编想说:出现哪些梗难以预料,但是让人类强行冬眠,你让全年365天都是夏天的热带人民怎么看?
参考文献:
[1] 盖雷.哺乳动物的冬眠及其影响因素[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
[2] 佚名.人类为何要冬眠[J].技术要闻.2016.
作者:小羊 校稿编辑:李子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