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探索星空 正文

2012年,湖北山洞每逢清明便“吐鱼”达上千斤,专家告知不能吃

在一些河流湖泊里,一次捕捞上万斤鱼也不稀奇,然而在湖北的一个小山村里,村民们却能在山上捕鱼。而且只要村民在清明节前后上山捕鱼,往往能收获上千斤。这么反常的现象不禁令人心生疑惑,山里的鱼都是从哪里来的,这么多鱼难道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为何还只能在清明节前后捕到鱼?在山上如何“接鱼”?2012年3月31日,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在清明节期间来到了这个神秘的皮...

在一些河流湖泊里,一次捕捞上万斤鱼也不稀奇,然而在湖北的一个小山村里,村民们却能在山上捕鱼。而且只要村民在清明节前后上山捕鱼,往往能收获上千斤。

这么反常的现象不禁令人心生疑惑,山里的鱼都是从哪里来的,这么多鱼难道都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为何还只能在清明节前后捕到鱼?

2012年,湖北山洞每逢清明便“吐鱼”达上千斤,专家告知不能吃

在山上如何“接鱼”?

2012年3月31日,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在清明节期间来到了这个神秘的皮家村,希望亲眼看一看村民上山“接鱼”的全过程,村民们高兴地答应了下来。

这天,村民们组成了一支长长的队伍,每个人都背着一个普普通通的竹篓,兴奋的记者也跟随着村民们,沿着一条小路上山了。

上山的小路崎岖难行,十分偏僻,记者观察到小路两边除了有一些农田,更多的是茂密的树林和野草。随着上山的高度不断增加,山崖的石壁慢慢裸露出来,但是这些地方哪里会有能产上千斤鱼的湖泊呢?

2012年,湖北山洞每逢清明便“吐鱼”达上千斤,专家告知不能吃

就在记者快要失去信心的时候,领头的村民突然停下来,对着记者说:“流鱼泉到了。”重新振作起来的记者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看过去,在山崖底部的角落里,有一个像地洞一样的小泉眼。可是,这个地洞不过只有一个盆口大小,这里面真能蹦出上千斤的鱼吗?

2012年,湖北山洞每逢清明便“吐鱼”达上千斤,专家告知不能吃

村民们知道记者不相信,于是很快开始准备接鱼了。领头的村民趴在“流鱼泉”的洞口,先在洞口的最外围挖出一条狭窄的“接鱼”通道,随后将事先准备好的树枝、树叶和麻袋盖上去,将洞口遮得严严实实。最后,村民取出自己的竹篓放在这个“接鱼”通道下面,一行人就这样静静地等待鱼从里面蹦出来。

2012年,湖北山洞每逢清明便“吐鱼”达上千斤,专家告知不能吃

这种古怪的“仪式”令人摸不着头脑,记者正想询问领头的村民这种做法有何道理,却见到一条条小鱼沿着村民挖出的水渠流进了竹篓里。

“出鱼了,大家别说话。”

随着周围的声音逐渐安静下来,泉眼里流出的鱼也越来越多,眼看着第一个竹篓很快就要被装满了,村民们十分默契地开始交接。村民们就这样有序地排队,竹篓也就这样一个接一个被装满了。

2012年,湖北山洞每逢清明便“吐鱼”达上千斤,专家告知不能吃

看着已经被惊呆的记者,村民们笑着告诉她:“这个就是我们接鱼的‘流鱼泉’了,别看泉眼不大,可是清明节前后几天时间,一次就能接到1000多斤鱼!”

亲眼目睹了村民“接鱼”的记者,还是没能看明白,小小的泉眼里为何能容纳这么多鱼,于是她开始询问当地村民,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

鱼从哪里来?

实际上,村民们也无法对“接鱼”现象给出科学合理的回答,只能借助一些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来解释。

据一些老人说,这可能和当地清明节祭祖的习俗有关。根据传统习俗,在清明节当天,几乎每家每户都要上山扫墓。同时,为了祭拜祖先,村民们每年都要在墓前点香烧纸,献上美味的食物。于是,祖先们被后人的孝心所感动,为了回馈后代,每年都会在清明节期间,将河里的鱼抓到山上的泉眼里,供后人食用。

2012年,湖北山洞每逢清明便“吐鱼”达上千斤,专家告知不能吃

另外,还有一个神仙报恩的说法。传说在一百多年前,一位神仙路过山村,闻到村民家中有烧鱼的香味,没有忍住美食的诱惑,就偷吃了村民烧好的鱼。原本心满意足准备离开的神仙突然觉得有点过意不去,就想回报村民一点东西。但是送什么好呢?如果送金银珠宝,恐怕会让他们遭到恶徒的抢夺。既然这件事是因为吃鱼而起,不如就送给他们一座世代长存的“鱼泉”,让他们有吃不完的鱼吧。

2012年,湖北山洞每逢清明便“吐鱼”达上千斤,专家告知不能吃

这两种说法都缺乏科学依据,记者并没有相信,于是为了弄清楚“鱼泉”的秘密,他们请来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张春光教授,那么专家对此是怎么解释的呢?

鱼群的来源不外乎大江大河,所以张教授首先猜测,这个“鱼泉”里的鱼可能是来自于村子附近的滔河。不过,这个猜想很快被村民们否定了。村民们说,滔河里的鱼虽然很多,但是里面的鱼都是一些常见的家鱼,从来没有见过“鱼泉”里那种鱼,所以这两者之间应该没有什么关联。

2012年,湖北山洞每逢清明便“吐鱼”达上千斤,专家告知不能吃

张教授觉得村民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他们只能到“鱼泉”附近进行实地考察了。一路走来,张教授发现当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很可能与“鱼泉”的形成有关。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域的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很容易被流水侵蚀,所以山体内部就会形成一些溶洞与地下暗河。而“鱼泉”里的水和鱼都来自于这些地下暗河。

2012年,湖北山洞每逢清明便“吐鱼”达上千斤,专家告知不能吃

来到“鱼泉”以后,村民们又在大家面前展示了一次“接鱼”,只见“鱼泉”里依然有小鱼冒出来,只不过数量远没有清明节当天那么多了。村民也不嫌少,满意地将鱼装在竹篓里准备带回家,可是张教授却说“这鱼不能吃”,让大家非常惊讶。村民们吃了一百多年的鱼为何就不能吃了呢?

为什么专家说不能吃?

其实,“鱼泉”里的这种小鱼名叫多鳞白甲鱼。由于它们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澈、河底多沙石的环境中,所以在地下暗河与地下湖泊中常常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这能够很好地解释“鱼泉”的形成原因。

2012年,湖北山洞每逢清明便“吐鱼”达上千斤,专家告知不能吃

同时,多鳞白甲鱼对温度的要求也很高,低于2℃时会被冻死,高于28℃时会被热死。为了存活下来,它们会在每年秋冬季节,沿着山涧的缝隙进入到一些比较温暖的泉水中过冬,到4月气温升高的时候再出泉避暑,并且在10天以内完全出泉。这个时候恰好是清明节过后,与皮家村村民的“接鱼”时间对上了。

另外,多鳞白甲鱼总是在下半夜的时候出泉,所以村民在“接鱼”的时候一定要把泉眼盖得严严实实的,营造出一种黑夜降临的氛围,而鱼群就会成群结队地从这个泉眼出泉了。

2012年,湖北山洞每逢清明便“吐鱼”达上千斤,专家告知不能吃

多鳞白甲鱼的这种生活习性,让它几乎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那么专家为什么还说它们不能吃呢?

这是因为多鳞白甲鱼对环境要求太高,所以很容易死亡,死了的鱼泡在水里还会冒出一层油花。我国为了保护这种生物,早已将它们列入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行列,所以私自食用是犯法的。

2012年,湖北山洞每逢清明便“吐鱼”达上千斤,专家告知不能吃

其实,在北京野三坡的鱼谷洞,也曾经出现过和“鱼泉”相同的景象。因为这里与拒马河连通,洞里冬暖夏凉,水温常年保持在14℃,所以是多鳞白甲鱼越冬的主要地点。

每年谷雨节气前后,多鳞白甲鱼就会喷涌而出,最多的时候能喷出来2000余斤。后来,当地开始进行大面积的水产养殖,在鱼谷洞洞口建了很多鱼池网箱,多鳞白甲鱼过冬的路被堵死了,所以它们的数量也越来越少。

如今,我们再去鱼谷洞看,就只能看见这样一个光秃秃的洞,而没有鱼涌出来了。

积分打赏 普通打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评论列表

相关推荐

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支持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