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败退台湾另有隐情?在日记中怒骂:没这三人,不会败退台湾
简史微鉴 2021.10.27 87232 0
在蒋介石退居台湾后,不得不承认国民党的失败,而蒋介石在日记中也对国民党的失败做出了反思和总结,而说起国民党败退台湾,他在日记中痛批了三个人,并将失败的原因都归到这三个人身上。
这三个人分别是:马歇尔、斯大林和李宗仁。
蒋介石爱面子也不是一个秘密了,他会将失败退到别人身上这倒没有什么出乎意料,不过这三个人是怎么会成为蒋介石口中败退台湾的罪魁祸首呢?
斯大林支持中共对抗国民党、李宗仁与蒋介石牵扯到派系之争党内斗争,这些都还是比较容易想到的,那马歇尔隶属于美国,美国可是一直在背后支持国民党,为什么也会被蒋介石在日记中怒骂?
这三个人跟蒋介石的恩恩怨怨我们还要一个一个来说。
执意内战失去靠山
马歇尔在历史上是一位十分著名人物,提到他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马歇尔计划”,而他的成就却并不止于此,他是美国五星级上将,功勋卓越,在军方和政方都受到多数人的尊敬,就是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人物,为什么蒋介石会在日记中大骂马歇尔是无耻小人呢?关于两人的恩恩怨怨还要追溯到二战时期。
众所周知一直在蒋介石背后默默支持的是美国,为其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美国政府当然不会那么好心做赔本的买卖,美国支持的背后则是利益的交换,因此蒋介石拿着美国的钱用着美国提供的装备也提不起半点笑脸。
蒋介石通过签订租借法案来换取美国的援助,并且支配权也在美国手中,蒋介石本就窝了一肚子火,没想到美国同意交换后却迟迟不肯履行约定,美军在华几乎所有的开支还要有国民政府承担,承诺给蒋介石的武器也迟迟没有到位。
而这一切的背后则是以马歇尔为首的美国陆军部,因此蒋介石对马歇尔开始有所不满,马歇尔同样也认为蒋介石不是什么善茬,在他心中蒋介石跟大魔头希特勒没什么两样,就这样,两个素未谋面的人就已经在心里产生了抵触情绪。
两人第一次见面是1945年,二战结束后,内战的阴云越来越重,大战仿佛一触即发,就在这时美国政府派马歇尔使华,以调和国共双方的矛盾,争取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中国遗留的内部问题。
还是那句话,美国从来是无利不起早,之所以会派马歇尔使华,这背后还是为了美国的在华利益,一旦国共双方开战,美国的在华利益必将受损,马歇尔也知道国共双方的矛盾异常尖锐,想要顺利的化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马歇尔是这样打算的,双方都作出一些让步,共产党交出军队,国民党让出部分权力,让共产党融入到以国民党为主的联合政府中去,然而事情的进展跟他的预期却大相径庭。
马歇尔刚到中国就去拜访了蒋介石,随后又与周总理进行了会谈,不得不说马歇尔对于调解纠纷矛盾还是比较在行的,一个回合下来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马歇尔与国共双方达成共识,决定成立一个三人军事小组,对军事冲突的问题进行商谈,蒋介石这时候虽然对马歇尔没什么好感,但是还算是信任,毕竟马歇尔作为一个中间人,如果由他来主持三人小组的工作,那对于国民党方面是利大于弊的。
然而蒋介石的想法和态度很快就发生了转变,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已经达成停战协定,政协会议也如期召开,而讨论的焦点便是国民政府改组的问题,如此重要的问题蒋介石肯定要找马歇尔商谈一下,探一下虚实。
当蒋介石看到马歇尔拟定的临时政府组织法时,着实吃了一惊,就是共产党本身也不可能提出这么提议,马歇尔活脱脱的就是共产党的话事人呀,他这样做早晚中国都会变成共产党的天下,然而这还只是开始,好戏还在后面。
政协会议结束后,又一件产生极大争议的事情被提出,那就是关于军队整编问题,蒋介石从一开始坚持的想法就是,共产党必须取消军队编制,统一改编为国军,这就跟马歇尔主张的想法有太大的出入了,马歇尔主张不论兵种,统一将改编后的占比定为共产党军队占三分之一,国民党军队占三分之二。
蒋介石傻了眼,亏自己一开始还相信马歇尔会偏袒国民党,到头来非但帮不上帮,还净提一些对于共产党有利的提议,但马歇尔是美国政府公派的使者,蒋介石有火也得憋着,所以只能在日记里发发牢骚,臭骂几句。
两人也对彼此产生了很大的成见,马歇尔想通过调解缓和国共双方矛盾,以顾全美国在华利益,避免因为中国内战将美苏卷入进来,而蒋介石则认为马歇尔只顾着自己的成功,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让中国内战风波平息,而完全不顾国民党在国共商谈中的利益问题,这种怀柔政策早晚必定会耽误大事。
最终蒋介石和马歇尔因此问题吵得不可开交,马歇尔只能先返回美国述职,没想到刚一走,国共内战就开打了,完全置马歇尔和平解决国共问题的主张于不顾。
马歇尔马不停蹄地又返回中国,并且带来了美国对于国共内战的意见,倘若蒋介石坚持要用武力来解决内部矛盾,美国将可能改变立场,断绝对于国民党的武器和经济援助,但蒋介石仍固执地坚持动用武力,马歇尔只好威胁蒋介石说,如果国民党不停止进攻,他将返回美国,并且宣告退出和解地位。
蒋介石一边在日记中对马歇尔进行谴责和谩骂,一边也同样地以威胁的语气劝马歇尔打消回国的念头,蒋介石称:“除非美国放弃在华利益,你自然可以回国,否则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世界上美国都应该承担重大的责任!”
马歇尔也渐渐打消了回国的念头,说起来蒋介石私底下和马歇尔的交情还算不错,马歇尔夫妇在华期间蒋介石对其照顾有加,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只是两人一旦提及国共问题就会谈的不欢而散。
一年多的调停没有任何的进展,马歇尔也拒绝了蒋介石邀请他当顾问的请求返回美国,而回国后马歇尔就上任美国国务卿,蒋介石不由得开始担心起来,马歇尔上台后对中国和国民党的态度会不会有所转变。
事实跟蒋介石想的如出一辙,马歇尔上任国务卿后,对于援助国民党军的态度十分冷淡,并且撤出了大部分驻华的海军陆战队,更是掐断了对国民党军事上的援助。
蒋介石就这样把内战失败罪魁祸首的帽子扣在了马歇尔的头上,所以在蒋介石的日记中凡是提及马歇尔,总能看到一些憎恶的言语,知道马歇尔去世,蒋介石还暗自窃喜他终于得到了报应,所以说蒋介石对于美国的援助非但没有感激涕零,反而是恨之入骨。
东北战败导致满盘皆输
蒋介石对于斯大林的怨恨算是比较实在的了,因为确确实实给内战带来了实质性的作用,在北伐战争时期国民党和苏联的关系还算比较融洽的,为什么到最后斯大林也被蒋介石在日记中痛批呢?
自从张学良在蒋介石的支持下拿到中东铁路的使用权后,国民党和苏联的关系就此决裂,直到抗战结束双方的关系更是跌至冰点,抗战是告一段落了,国共两党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斯大林的想法肯定是中国尽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希望中共能够放弃武装同国民党一起建立新的民主联合政府,以此来保全苏联在中国的利益。
二战后苏联为了谋求在中国东北的更大利益,企图将东北占为己有,美国在东北的利益则被排除,利益天平倾斜后美国能愿意吗?那肯定不会,因此美苏才出现了冷战的苗头。
既然美苏利益产生矛盾,中国内战又蓄势爆发,所幸两个幕后推手就各自选择了阵营,美国自然是选择国民政府,而苏联则是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口中高喊“支持国民党统一中国”,背地里又支持中共在东北发展壮大。
重庆谈判结束后,国共双方虽然签订了《双十协定》,但是对于敏感问题并没有达成共识,更没有体现在协定里,斯大林原本打的如意算盘是利用共产党,支持国民党,以中苏条约来保证苏联在东北的利益,却没想到国共双方的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斯大林看到了国共军力的悬殊,一时间举棋不定,转为了观望的中立态度,而国民党同美国签订了《中美商约》后,有了大哥在背后撑腰在同苏联商谈东北问题时也变为了强硬的态度,这使得苏联不得不把战略重心向共产党倾斜。
苏联帮助解放军接管了东北57个战略据点,正是因为这些据点,才奠定了中共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并且向中共提供了大批武器,这些武器装备使得共产党在正面战场有了与国民党军匹敌的能力,极大地减少了解放军战士的流血牺牲。
东北解放后,国民党的日子也更加难过,众所周知,当时东北的工业制造能力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国民党失守东北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军工的制造能力,完全依托于美国政府的援助,所以说蒋介石对于斯大林十分憎恨,从开始的抢占东北,都后来的援助中共,蒋介石认为自己退守台湾跟斯大林又抹不开的关系。
那反过来一想,原本国军在人数装备各方面都要优于解放军,为什么最后还是输了呢,归根结底还是人心所向,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能带给劳苦大众幸福的政府才会得到支持,这也是为什么共产党能够一举将国民党残部赶到台湾的原因。
结拜兄弟到反目成仇
要说到李宗仁就比较有意思了,李宗仁跟蒋介石说起来还是结拜兄弟,为什么败退台湾后李宗仁也被蒋介石在日记中痛骂,将国民党败军的错误归咎于李宗仁呢?两人开始深入接触还要说到北伐时期。
1926年,“中山舰事件”基本已经平息,汪精卫自知斗不过老蒋,于是离职去了外国,这下广州成了蒋介石的天下,李宗仁为了策动北伐亲自前往广州,蒋介石登门拜访,这是两个人第一次会面,这次会面也给李宗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第一次见面李宗仁就感受到了蒋介石的那股狠劲,而且锋芒不露相当内敛,他也感觉到如果与蒋介石为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都说有难同当容易有福同享难,恐怕蒋介石这个人共患难也不那么容易啊!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又让李宗仁不由得怀疑之前看法是对蒋介石的偏见。
国民政府正式挥师北伐,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由蒋介石担任,而李宗仁作为主力部队的长官也经常出入总司令部,除了讨论关于作战计划外,讨论最多的就是武器装备的问题,因为当时经济十分不景气,条件也特别困难,所以对于装备那肯定是各个长官都想争取。
蒋介石对于李宗仁却十分慷慨,直接拨给李宗仁一千只步枪、四挺重机枪以及各种军事装备,并且还以军委会的名义拨款20万,这可以说是对李宗仁十分照顾了,别人抢的头破血流,李宗仁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同样是桂系军官的白崇禧也在蒋介石的大力支持下,当上了代总参谋长,这些所作所为可是让桂系官兵大受感动,一改之前对于蒋介石的偏见,反而认为蒋介石心中并没有派系之别,跟他共事是没有问题的。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蒋介石向李宗仁提出了想要义结金兰的想法,并且态度十分诚恳,这让李宗仁有些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是好,见蒋介石如此真挚热情,李宗仁无法推却只能答应了下来,就这样两个人成了结拜兄弟。
北伐的旗帜席卷大江南北后,蒋介石军事独裁的野心也逐渐暴露,虽然自己挂着北伐军总司令的职位,但实际上能动用的部队也就只有第一军和一些杂牌部队,最后蒋介石被罢免了职位,只保留了北伐军总司令一职。
想要跟武汉方面硬碰硬现在可不是时候,必须得找一个可靠的盟友,自己的结拜兄弟李宗仁倒是和自己一样对武汉方面的行为也颇有不满,这倒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蒋介石和李宗仁终于上了一条船,这也是两人几十年交情中唯一的一段“蜜月期”,正是两人的结合,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也随之爆发,在“清党反共”的政策下,大批的革命志士遭到迫害,南京国民政府得以建立,不过这结果却跟蒋介石预想的并不一样。
李宗仁功高一筹成为了南京政府的中心人物,而随着反蒋的呼声越来越高,蒋介石面临内忧外患沦为了众矢之的,眼下只能请求李宗仁出手援助,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李宗仁根本不买他的账,蒋介石无奈只能宣布下野
谁都没有想到的是三个月后,蒋介石时来运转,不仅恢复了职位,并且集党政军所有权利于一身,几乎是控制了整个国民党,大权在握肯定要先解决掉让自己难以控制的桂系,最终的结果也是蒋介石占领广西,李宗仁被迫逃亡。
接下来两兄弟便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厮杀,最后在日寇的全面侵华下被叫停,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恩怨就不值一提了,大敌当前一致对外,两位生死冤家也握手言和携手抗战。
李宗仁率领的第五战区捷报频频传来,李宗仁在百姓中的口碑也逐渐上升,蒋介石心中不免产生嫉妒,虽说要团结同胞一致抵御日寇,但明的不行可以来阴的呀,蒋介石处心积虑的想着怎么体面的将李宗仁手中的实权给卸掉。
可是没了实权的李宗仁关注学生运动一举成为了“民主将军”,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紧接着又在大力支持下当选了副总统,这时蒋介石所不愿意看到的。
解放战争以来国民党节节败退,蒋介石又出了一个阴招,宣布下野,但又没完全下野,只给了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实则在幕后操纵,但国民党败局已定,蒋介石固守上海和西南的计策失败,转而筹备推手台湾的事宜。
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后,国民党退居台湾,而李宗仁则因为胃病不得不前往美国接受治疗,等到出院时台湾已经变了天,蒋介石复职,自己被国民大会罢免,这下可算落了个无家可归的境地,只能定居在美国。
1965年,李宗仁决心回归祖国,蒋介石还从中作梗,企图暗杀李宗仁,阻止李宗仁回到中国,最后在中国政府的保护下安然无恙的回到中国。
李宗仁说的一句话特别好:“我为自己的失败而感到高兴,因为我的错误一个新中国诞生了,我不把我的错误归咎于别人,这些错误是我的。”
敢作敢当,敢错敢认这才是让人尊敬的人,而蒋介石则只知道推卸责任,东北失守、徐埠会战全军覆没,将自己的指挥错误归咎于军队不听指挥;发行金圆券,导致国内经济恐慌百姓破产,不反省自己的失责,反倒责怪人民不拥护经济政策;纵容特务滥捕学生及爱国人士,却说成是国民党特务是自作主张……
归根结底,蒋介石埋怨李宗仁导致国民党退守台湾,是觊觎桂系的实力,排除异己,说到底还是因为自己的野心才导致派系争夺,而国民党最终的失败完完全全是蒋介石一手造成,没有任何可以推卸的责任!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