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开国中将找一安徽村妇报恩,中将:我来实现40年前的承诺
简史微鉴 2021.10.27 44374 0
在安徽宿县,有一个小村庄名为盛圩子,村中间有条大路,村西是开阔地,村北是沱河,河上架着一座十多米长的小桥。
1981年,这天,一位解放军军官在桥上驻足,愣在原地若有所思,不觉间两行热泪落下,他脑海里满是在这里战斗的回忆。
过了许久,这位将军步行来到盛圩子村里,一进村便开始四处打听一个女人,四十年前嫁到这个村的,村民们纷纷议论起来,这位大将军为何不远万里来到这小村庄到底是为了找谁?
这位将军跟乡亲们聊起了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事情,说着说着一位大爷惊呼道:“哦!你说的当年那个新媳妇是村东头老盛家吧!”
老盛家的媳妇他太熟悉了,名字叫孔秀英,不但他熟悉村里的人都知道,老盛四十年前娶了一个贤惠媳妇,四十年来从来没给邻居红过脸,街坊邻居有要帮忙的,她都是主动去帮助邻里乡亲。
“老人家,麻烦您带我去见她可以吗?”这位将军说道
大爷说道:“可以,你找她有什么事吗?”
这位将军说道:“报恩!来实现四十年前的一个承诺!”
简单的两个字让这位大爷有些纳闷,大名鼎鼎的将军是为了什么来找一个村妇报恩呢?
这位中将便是张震,他要找的这位孔大婶便是四十年前曾对他有过救命之恩的恩人,一个村妇是如何能成为他的救命恩人呢?这一切还要从1941年说起。
四十年前的难忘经历
1941年11月中旬,时任新四军四师参谋长的张震奉党委的指令,从淮北区党委驻地向宿东地区开展检查工作,到18日时,张震已经到达了宿灵县沱河南岸的小秦庄。
这天,张震在小秦庄召开了宿东党政军负责人会议,分析了当下敌我双方实力情况,认为应该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群众开展生产运动,这场会议开得热火朝天,大家都踊跃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会议结束时外边天都已经黑了。
虽然天色已晚,但是接下来的行军任务是不能改变的,会议结束后,张震带着警卫连和四师的干部以及地方的十来个干部在夜幕中出发,向芦岭南边的盛圩子前进。
凌晨四点,张震一行人终于到达盛圩子,这个村子离铁路特别近,铁路沿线住着许多日军,这些日军平常就经常来村里抢粮食、抢东西,附近的百姓被搅得不得安宁,为了不暴露行踪,张震命令队伍悄悄地进村,分头向老百姓借宿。
张震与一众干部来到村东头的一户人家,一名新四军战士上前敲了敲门,轻声说道:“老乡,我们是新四军,想在你家借宿一晚,可以吗?”
突然传来敲门声,屋里的盛维凡拉住想要去开门的孔秀英说道:“大半夜的这到底是不是新四军呀,可别是鬼子装成新四军来抢粮食的?”
说话间门外又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孔秀英对盛维凡说道:“应该不会是鬼子吧,俺弟参军好几年了,跟俺说过八路军经常在老百姓家里借宿。”
夫妻二人商议过后决定去看一眼,穿好衣服后,孔秀英来到大门前,盛维凡拿着一根大木棒在身后时刻准备着。
“吱嘎”一声大门打开了一道缝,孔秀英透过门缝向外瞅,队伍中有个身材高大,皮肤有些黝黑的人坐在一匹战马上面,应该是领头的,身边围着一圈背着枪穿着灰布军装的新四军战士,看到这里孔秀英才算是放宽了心将大门打开。
张震见门打开了立刻下马迎上前去,说道:“老乡,我们是新四军,不要害怕,能不能在你家留宿一晚?”
借着月光孔秀英才看清张震的脸,一双眼睛炯炯有神,表情十分严肃,孔秀英立刻让新四军战士尽到家里,转身对盛维凡说:“都是新四军,你去把我们的婚房给收拾出来给领导们住吧!”盛维凡赶忙去收拾屋子。
张震进到家里才发现眼前这个女人竟是个新娘子,房门上还贴着大大的喜字,看样子是刚结婚没多久,瞬间心里感到有些打扰,连忙开口说道:“原来还是位新娘子啊,真是对不起,打扰你们了。”
孔秀英说道:“哪里,你们为俺们老百姓打鬼子,哪有什么打扰不打扰的,等下把婚房收拾一下腾出来给你们住。”
听孔秀英这么一说,张震更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了,说道:“不用的老乡,太麻烦了,我们在西边偏房里凑活一宿就行。”
而孔秀英却执意要把婚房让给张震住,张震推脱不了便只好答应,连夜行军许久,战士们也早已身心疲惫倒头就睡着了,战士们好不容易睡个安稳觉,危险却在步步紧逼。
第二天一早,孔秀英早早地就起了床,按照当地习俗,今天是拆洗被子的日子,看着院子里席地而睡的战士们,想到弟弟也是过着这种生活,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酸楚,她实在是不忍心打扰战士们,悄悄的出了门。
这天早上雾很大,十来米以外就什么也看不清了,孔秀英正在村子附近的柴火垛旁挑拣柴火,一阵“嗡嗡”的声音从远处传来,声音越来越近,孔秀英探出头向南边的大路望去,只见雾中传出一股一股的黑烟,没过多久,一对耀眼的灯光刺破迷雾。
孔秀英心里咯噔一下,坏了,怎么日本人跑这来了,哗的一下,孔秀英怀里的柴火掉了一地,她什么也顾不上转头朝村里跑去,边跑边大叫到:“日本鬼子来啦!日本鬼子来啦!”
村口站岗的新四军战士听到呼喊立刻鸣枪示意,转身向张震的住处走去,孔秀英的叫喊声同样吸引了鬼子的注意,立刻朝着村子冲过来,岗哨开枪鸣示后,敌人更是像打了鸡血一样,还没到村子口大批的鬼子就跳下车来,向村子发起了冲锋。
留宿在村里的新四军战士听到枪响瞬间就精神了起来,迅速拿起枪对冲进村子的日军展开阻击,警卫员立刻来找张震商议对策,没成想村子里枪炮齐鸣,而张震竟然没有被吵醒,喊了两声听到张震的回应后,警卫员便又出去同战士们一起迎战。
其实张震没有被吵醒是有原因的,接连几天的行军让张震身心俱疲,好不容易今天能够睡个好觉,他实在是太困了,迷迷糊糊的回应了一句便又睡着了。
孔秀英此时已经跑回了家里,院子里的战士们早已拿起枪出去迎战,跑进婚房一看,见张震还在熟睡,孔秀英虽然不知道张震是谁,但是见战士们都叫他“参谋长”,想来一定是个首长,这么危急的时候自己一定要帮他脱离危险。
孔秀英来不及多想,便开始使劲摇晃他,嘴里还大喊:“快起来呀,快起来,鬼子来啦!”
张震被孔秀英的叫声惊醒,随之听到的便是噼里啪啦的枪炮声,此时他才意识到敌人已经打进来了,拿起身边的枪,快速翻身下了床,此时,家门口一名警卫员战士端着机枪阻击日军,面对日军疯狂的进攻警卫员坚如磐石浑然不动。
孔秀英跑过来向张震嘱咐道:“快往西跑,从屋山往北,顺着胡同一直跑出了村就是窦家庄,再往前就到沱河了,现在是枯水季节,渡河还是比较安全的,过了沱河小鬼子的汽车就追不上了,你们快走吧!”
张震心中十分感动,想说些感谢的话,但现实情况不允许他再逗留,转身带着警卫员冲了出去,传来了一声:“你快进屋里去吧,外边太危险了,如果有幸活下来,我一定会登门道谢的!”
此时全村到处都枪炮声,随着战斗越来越激烈,范围也越来越小,警卫连连长石守良率领战士们为了掩护部队撤退,被日军团团包围住。
石守良带领战士们一路且战且退撤到了村西头,眼看子弹就要打光,石守良决定与敌人拼刺刀,尽最大的可能给大部队争取时间,可是面对多自己数倍的敌军,石守良与战士们只能咬牙战斗到最后一刻,参与阻击的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后来战士们的事迹被载入史册,这便是著名的盛圩阻击战。
而张震这边情况也不容乐观,当日军到孔秀英家门口时,张震已经带着警卫员从西边的胡同撤离了,但很快敌人就反应过来,立刻追了上来,两人边跑边交战,没过多久遇到了同样赶来的游击支队的通讯班。
张震大吼一声:“把鬼子压下去!”战士们一齐扣动扳机,顷刻间密集的子弹射向身后的追兵,一下就消灭了一大片的日军,见日军暂时停止了追击,张震果断带领队伍撤离,向沱河方向跑去。
顺着河上的小桥,张震率领十几名战士迅速渡过沱河,眼看身后的日军就要追上来,张震命令警卫员对桥面进行火力封锁,警卫员扑倒在地上,将脚架打开,机枪开始呼啸起来,桥面的日军没有任何掩体就像是活靶子一样,没过一会企图过桥的日军便被扫射落入河中,剩下的日军开始犯怵了,不敢再强行渡河。
这边枪声渐小,但是村西边的枪声十分密集,张震很担心同志们的安危,但是目前被鬼子拦住根本无法前去增援,西边的枪声渐渐稀疏,不久后村子又恢复了宁静,张震开始带着十几名战士向北边的村庄行进。
在村中留宿的战士们大多都突围成功,其中一小部分战士没来得及突围,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藏了起来,柴火垛里、床下、粮囤等,可以说是用尽了办法躲避抓捕,还有一部分直接换上衣服混在老百姓中。
日本鬼子这一仗打的十分憋屈,原本应该占据优势的他们却损失不小,逐渐已经失去了理智,开始在村子里搜查起来,当鬼子搜查到孔秀英家时,日军的翻译官愤怒的说道:“皇军可是看到新四军从你家跑出去的,赶紧老实交代,要不然把你男人抓走当苦力!”
此时张震早已跑得没了踪影,孔秀英也不怕翻译官的威胁,挺直腰板说道:“你在说什么?睁眼睛说瞎话,你自己找呀!”
翻译官见她如此硬气,甚至举起手来想打人,旁边围观的村民们纷纷站出来说道:“你抓不到新四军也不能那我们撒气呀,你要找到了我们也认,你找不到还要赖在我们身上!”
见村民们都这么说,翻译官也有些犹豫了,最后只是简单搜了一下孔秀英家便草草了事,孔秀英也松了一口气,原本还在担心战士们有没有突围出去有没有受伤,现在鬼子回来搜村说明战士们应该已经脱困了。
这件事渐渐平息,村民们恢复了平静的生活,孔秀英也跟丈夫忙于生计,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打乱原本的生活轨迹,只是张震临走时说的那一句“如果有幸活下来,我一定会登门道谢的!”却一直记在心上,时隔四十年后他也真正地履行了诺言!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张震脱困以后一直南征北战忙于抗日,好不容易抗日胜利了又开始准备着解放战争,再到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这一转眼就过去了四十年,但张震心里一直挂念着盛圩子村的烈士们,更想亲自登门向孔秀英说一声谢谢。
1981年,这天,张震来到安徽宿县,如今的盛圩子村已经不再是当年的破屋林立的小村子,比当年大了许多,村周围的空地上也种起了庄稼,村民们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住的房子都换成了青瓦红墙,但沱河上的木桥依然伫立,张震看到木桥思绪又被拉回四十年前。
经过木桥时,张震让司机把车停下来,径直走向木桥,看着眼前的长桥,四十年前战斗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不觉间两行热泪落下,他脑海里满是在这里战斗的回忆。
不知过了多久,张震转过身对警卫员说想走一走,就这样徒步来到盛圩子村里,一进村便开始向乡亲们打听四处打听当年那位新娘子,但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也没有人对他说的新娘子有什么印象。
随后张震跟乡亲们聊起了当年在这里发生的事情,如果当年没有那位新娘子可能我早就成了日本鬼子的枪下亡魂了,可惜当时情况紧急,自己连那位新娘子的名字叫什么都不知道。
张震正说着,人群中一位大爷仿佛是想起了什么,惊呼道:“哦!你说的当年那个新媳妇是村东头老盛家吧!”
张震说道:“您想起来了吗?老人家,您能带我去见见她吗?”
大爷笑着说道:“可以呀!这么多年了她从来没有向我们提起过有这么一回事,如果不是你讲出来,可能我们也不会知道了。”
张震跟着大爷一路来到孔秀英家,当年的两进院现在变成了一个小院子,家门口的大槐树和大石槽也已经不见踪影,唯一让他能够确认这就是当时留宿的地方的是那个贴着喜字的大立橱。
虽然大立橱上的喜字已经没有了,但是张震对它可是记忆犹新,当年孔秀英就是站在这个大立橱旁边叫醒的他,正在做农活的孔秀英听说家里来客人了,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赶回家来。
时隔四十年两人再次相见,此时的张震也已经两鬓斑白,当年的新娘子也已经变成六十多岁的老大娘,一时间都不敢相认,张震先一步开口问道:“你可知道当年走火(打仗)的事?”
孔秀英回答道:“知道呀,我还记得很清楚,那天按习俗是要拆洗被子的。”
张震再次确认道:“你家门前原来有东西吗?”
孔秀英说道:“有啊,有棵大槐树,树下还有个大石槽。”
两人对话时,孔秀英的一字一句都牵动着张震的联想,像是一点一点在拼凑记忆的碎片,如今得到确认心情十分激动,颤抖着说道:“你…你就是当年那个新娘子吗?”
孔秀英也幡然醒悟,眼前这位两鬓斑白的军官就是当年在自己家留宿的那个首长,激动地回答道:“是我,你…你是当年那个首长?”
张震激动地点着头,这么一来就全都对上了,他想起一件挂念了四十年的事情,迫不及待的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孔秀英”
张震嘴里不断重复着“孔秀英”三个字,牢记这位救命恩人的名字,随后将手伸出,两人紧紧地将手握在一起,这断尘封了四十年的革命友谊终于得以续接,张震缓缓开口说道:“孔秀英同志,谢谢你呀!”
张震突然想起此行的另一件重要事情,关切的问道:“当年遇难的烈士们现在安葬在哪里?我想去看看老战友们!”
孔秀英边说边引领这张震向村西南的烈士墓走去,当年日本鬼子走后,乡亲们把村里的战士遗体都就近安葬在村东头,而村西南的水坑边,埋葬的是为了掩护部队撤退而遇难的警卫排的同志们。
孔秀英停下步伐指着前面的一片洼地,18座坟墓静静安卧在斜阳下,旁边的坟草都已经枯黄,由于地势低洼,坟墓周围都是积水,张震看着眼前的景象眼中已经饱含热泪,神情肃穆的说道:“我们是享福了,你们却还躺在‘水牢’里…”
同乡亲们一起为烈士们清理了坟墓周围后,张震转身对地方干部提议说:“要是能在这里修一座烈士陵园就好了,纪念这些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让后人凭吊瞻仰!”
没过多久,镇政府、镇委就开始筹建烈士陵园,很快就募集到了两万多元资金,六年后,一座占地1.5公顷的盛圩烈士陵园顺利竣工,一块硕大的烈士纪念碑树立在陵园中,上面是由张震将军亲笔题写的九个大字——“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牌”!
在一片葱郁里有几间红瓦房,孔秀英和盛维凡自陵园建成后便搬了进去,不分日夜地守护着这座烈士陵园,张振与孔秀英的革命情谊也更加深厚。
回京后,张震曾多次邀请孔秀英夫妇去北京做客,终于在1993年秋天,孔秀英夫妇得出空闲时间,前往北京探望张震。
此时的张震已经升至上将,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工作十分繁忙,但是得知孔秀英夫妇来京后,还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两位老人当起了导游。
张震陪着孔秀英夫妇参观了许多名胜古迹,交谈中得知孔秀英一家日子过得不错,现在也已经是儿孙满堂,张震心中十分高兴,叮嘱道:“要搞好生产工作,也要注重改革!”
临别前,张震拿出几个月前照的一张照片,作为礼物送给了孔秀英夫妇,这不是张震第一次送他们礼物了,平常逢年过节张震抽不开身,但是孔秀英家总会提前收到礼物,张震依依不舍的与孔秀英夫妇分别,说道:“再等等,等我过几年退休了,我还想再去看望你们,见见老战友!”
1999年,86岁高龄的张震刚退休不久,便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盛圩子村,此时的烈士陵园与十几年前大相径庭,经过十几年的修建,盛圩烈士陵园规模已经十分巨大,当年的水洼被一条小河取代,围绕着烈士陵园。
张震看着眼前的一切早已经泪如泉涌,出于对乡亲们的感谢,张震向陵园捐款4000元作为修缮款,此外,镇政府还特地刻碑铭记此事。
生死攸关之际的真情流露促成了一段铭记半生的革命情谊,“新娘子”不惧艰险支持抗日,“老将军”重情重义言出必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