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探秘历史 正文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1953年10月的一天,在陕西省子洲县的一条土路上,一辆牛车慢悠悠的行驶,不时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正挥舞着手上的鞭子,朝着牛头的两边,打出“叭叭”的鞭哨声,本来昏昏欲睡的老牛听到响声不情愿的加快了脚步。在牛车的正前方一个器宇轩昂,精神抖擞的年轻人,正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迈着矫健的步伐大踏步地走着。牛车渐渐逼近了年轻人,老汉扯着嗓门对年轻人说道...

1953年10月的一天,在陕西省子洲县的一条土路上,一辆牛车慢悠悠的行驶,不时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汉正挥舞着手上的鞭子,朝着牛头的两边,打出“叭叭”的鞭哨声,本来昏昏欲睡的老牛听到响声不情愿的加快了脚步。

在牛车的正前方一个器宇轩昂,精神抖擞的年轻人,正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迈着矫健的步伐大踏步地走着。

牛车渐渐逼近了年轻人,老汉扯着嗓门对年轻人说道:“小伙子,去哪啊?坐车不?”

年轻人扭头对老汉说道:“大伯,我去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我不坐车!这段路程对我不算什么。”

老汉听完年轻人回答,哈哈大笑道:“我就是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来吧,小伙子!”

年轻人一听,感激的说道:“谢谢了,大爷!”

年轻人上车后,老汉上下的打量道:“我在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活了一辈子,咋没见过你这个后生?”

年轻人有些惭愧的说道:“唉,说来话长,我12岁时离家参加红军,就没有再回来过,您不认识我也正常。”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老汉听完年轻人的回答,愣了一下,接着又望着前方的土路叹了口气说道:“唉,我的儿子也是你这么大就离开家参加红军了,走之后连封信也没托人捎回来过,现在是生是死也不知道。”

听完老汉的话,年轻人想到了在冲锋路上倒下的战友,深深地感叹道:“多少同志将青春与热血洒在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山处处埋忠骨啊!”

老汉压抑了对儿子许久的思念,终于爆发了,老汉声音颤抖的说道:“你们都是好样的,现在家里分了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要好好的活着,好好把地种好,这样才能不辜负我的儿子!不辜负你们这些年轻人的无私奉献!”

年轻人说:“对,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一定要把新中国建设好,这样才能对得起那些逝去的英灵!”

年轻人好像想起了些什么,问道:“大伯,您儿子也是12岁时在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参加的红军吗?”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老伯叹了口气说:“对啊,1935年在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参的军,叫王扶之,那时他才12岁啊!”

听完老伯的话,年轻人愣在了那里,他仔细地端详着眼前的这位老人,鼻子一酸,眼泪就已经在眼眶里打转。

看着眼前这个头发花白的老人,颤抖的双手不知所措,包袱从他的肩膀上掉了下来,他立刻双膝下跪,使出全身力气,声音沙哑的喊道:“爹!我就是扶之啊!”

老汉听后急忙勒住了老牛,停下了牛车,牛车还没停稳,他急忙的扭头看向眼前的年轻人,滚烫的热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老汉泣不成声:“真的是你啊!我的儿!”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这个年轻人正是开国少将王扶之。此时他刚刚从朝鲜战场凯旋。为何他的老父亲就坐在他的身旁他却认不出来!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共和国的功勋战将。

1923年的中国处于北洋政府统治的末期,各地军阀混战,内外交困,民不聊生,普通的民众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生活的就如蝼蚁一般,眼之所及全是黑暗,拼命努力能够活着已经是最大的幸运了。

在这一年的九月,王扶之出生于陕西省子洲县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的一个贫苦家庭,母亲在他五岁的时候,就因为家庭贫苦,拿不出看病的钱而离世。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从此,王扶之就和父亲爷爷相依为命,在那个悲惨的年代,地主横征暴敛,再加上恶劣的自然环境,王扶之的家里很快就入不敷出,年幼的王扶之不得不去到地主家里打短工以贴补家用。

虽然家里贫苦,但是王扶之的父亲是一个眼光长远的农民,他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为了改变王扶之的命运,从牙缝里为王扶之挤出学费,将王扶之送到了附近的私塾,懂事的王扶之知道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非常珍惜,每次上课他都是坐的最端正的那一个。

但是,家里的经济条件实在是太差了,即使王父紧衣缩食,想尽一切办法去供王扶之上学,在私塾读了三个月后,王扶之还是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回地主家帮工以补贴家用。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在那个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的年代,这短短三个月的私塾学习对于王扶之来说是极其珍贵的,通过这短暂的学习,王扶之却已经经由书本看到了外面的精彩的世界,对于生活有了更高的期待。

1935年,随着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红旋风席卷黄土高原,刘志丹率领的红军,打土豪分田地,为人民当家作主,很快就在当地树立起了强大的威信,已经十二岁的王扶之对于人民的队伍,愈发的向往。

从小受到旧社会地主阶级压迫的王扶之,对于红军的革命政策有更深切的体会与理解,在1935年的春夏之际,刘志丹率领的红军中的少共营在同国民党部队激战后来到了王扶之的家乡曹刘家沟。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听到消息的王扶之便一路小跑的来到了少共营的驻地,此时的少共营正在营长王有铭和指导员魏武的带领下认真组织训练,王扶之就趴在旁边的石头上如痴如醉的观看,渐渐地仿佛自己已经是站在队伍里接受训练的红军战士。

就在王扶之看的入迷的时候,魏指导员吹响了集合哨,上午的训练告一段落,此时的王扶之突然鼓起勇气走到了魏指导员的身边,有模有样的敬了个军礼对魏指导员说:“首长,我也想当红军,我也要打地主,打日本鬼子,解放全中国。”

魏指导员上下打量了王扶之对他说:“小鬼,今年多大了?”

王扶之害怕自己因为年龄太小,而被魏指导员拒绝,于是,他灵机一动反问魏指导员道:“首长,你看我有多大了?”

此时的王扶之虽然年龄不大,但是身高已经有一米五六,所以魏指导员仔细看了看王扶之说道:“我觉得你今年应该有十五六了。”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王扶之顺坡下驴,调皮的说道:“指导员,您真是好眼力,我今年刚刚十六岁。”

魏指导员对眼前这个机灵的小鬼十分满意,于是对王扶之说:“王营长去团里开会了,等他回来来我们党支部开个会商量一下,你先回家等消息吧!”

王扶之就收到了当红军请求被批准通过的消息,一路小跑的回到家,已经迫不及待的要跟老父亲分享这个开心的消息,他推开门的第一句话是:“爹,我参加红军了。”

父亲听到这个消息迟疑了一下,然后不敢相信地问了一句:“你说啥?”

开心的王扶之没有注意到父亲细微的表情变化,又提高音量,开心的说道:“爹,我参加红军了!”

看着眼前这个高兴的跳起来的孩子,老父亲没有再多说话,叹了口气,扭头进屋帮王扶之收拾起行李,其实说来行李也就一双草鞋,一卷凉席。

临行前,父亲依旧沉默不语,将王扶之送到村头,在即将分离之际,父亲仿佛是鼓起了巨大勇气对王扶之说道:“有空常回家看看。”

年轻的孩子总是期待远行,期待远方,并没有将父亲的话放在心间,只是敷衍的“嗯”的一声,就欢快的跑向远方。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1935年7月15日这天王扶之正式成为了红二十六军七十八师的少共营的一名新兵。

1935年9月中旬,蒋介石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方针,进一步加紧了对陕甘苏区的“围剿”。

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刘志丹的统筹谋划下,根据国民党第67军兵力较分散加之劳山地区山区连绵,树高林密便于部队隐藏的特点,决心采用围点打援的战略,吃掉国民党军一部。

同年9月18日,红军26军和25军合编为红15军团,王扶之就被编入了红15军团78师1团,他是整个少共营战士中年龄最小的战士。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本来此时还在少共营的王扶之是没有机会参与战斗的,但是随着战斗进行,被包围的国民党军渐渐识破了我军的计谋,开始作困兽之斗,拼死向外突围,阵地也开始逐渐得到加固。

虽然我军的战斗意志非常高昂,但是我军在装备上是处于劣势的,如果让敌军缓过神,死守阵地,对我军是不利,为了速战速决,不影响战役的进程,时任红军第十五军团军长的徐海东,不得不投入一切可以投入的兵力加入战斗,就这样原本担任外围警戒任务的少共营也投入了战斗。

少共营接到的任务是夺回东北军占领的一个高地,全营一共被分为三个梯队,分别是两侧迂回梯队和中央突破梯队,手持梭镖的王扶之被分到了侧翼迂回攻击梯队。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战斗刚刚打响占据优势地形的东北军看到向他们冲来的是一群拿着五花八门武器的半大的孩子,瞬间放松了警惕,没有察觉到正在两侧迂回的侧翼攻击梯队。

就在敌军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中央突破梯队的时候,处在侧翼突击梯队的王扶之一马当先冲上敌军阵地,看到一个拿着手枪的人正在对着底下的士兵疯狂咆哮,他认定这就是敌军部队的长官。

王扶之一个箭步冲上前去,精准的将手中的梭镖刺进了军官拿手枪的手掌,随着军官的一声哀嚎,王扶之飞速的捡起掉落的手枪,顶在了军官的脑门,嘴里还喊着:“缴枪不杀!”

早已没有战斗意志的士兵看到长官已经被控制,便纷纷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就这样,年仅12岁的王扶之就缴获了人生的第一把手枪。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王扶之在战斗中的杰出表现获得了首长的高度赞赏,并且在劳山战斗后不久头脑灵活,机智好学的王扶之就被首长推荐到了军团部测绘训练班学习测绘。

在此后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扶之又先后参加了东征,西征等重大战略战役行动,在抗日战争中更是屡立战功,随其所在部队转战七省,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在解放战争中,经历战火淬炼的王扶之更是作战勇猛,并且凭借其傲人的战绩,成长为一个主力团的团长,跟随东北野战军先后参加了诸多惨烈的战事,从零下四十度的松花江到零上三十几度的镇南关,转战祖国的大江南北,先后荣立大功三次,逐步成长为共和国的功勋战将。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等到国民党覆灭,全国迎来解放,12岁离家参军的王扶之,也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员虎将,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无怨无悔付出自己青春与鲜血。

对于家庭他却是亏欠的,离家参军15年,因为军务繁忙,他甚至连封信都没有时间写,此时全国解放,王扶之是多么想回家看看阔别多年的父亲。

世事难料,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党中央的果断决策下,准备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此时的王扶之任志愿军第三十九军五师三四三团的团长,身为王牌军主力团团长的王扶之自然责无旁贷的加入第一批入朝参战的队伍。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在朝鲜战争期间,王扶之先后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春季,秋季巩固阵地作战,秋季战术性反击等战略战役性作战行动。

因功王扶之也由入朝参战时的团长一路升至一一五师师长,在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回国后,王扶之对国内的战友讲述在朝鲜战争的经历时,却将苍蝇称为自己的救命恩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还要从王扶之任一一五师代理师长期间参与的一场战役说起。

1952年初秋,一一五师奉命坚守朝鲜临津江以东的阵地,敌军为了夺取它,每天都向志愿军的阵地倾泻数吨的炮弹,阵地前的黄土每天都被翻过来数遍,阵地前已经找不到成块的石头,石头都被炮弹轰成了小石子。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1952年8月2日,王扶之正在地下掩体中,对着地图研究战况。敌军又开始了炮弹雨轰炸,对此已经习以为常的王扶之并没有在意,依然镇定自若的在洞内和参谋们研究制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突然一声沉闷的巨响在司令部掩体的上方炸响,紧接着整个司令部就被黄土掩埋,王扶之也在剧烈的爆炸波的冲击下昏迷过去。

当王扶之挣扎着从黑暗中醒来时,已经处在一片漆黑之中,两只耳朵被巨大的冲击波震的嗡嗡直响,身体也如千钧重,丝毫动不得。

王扶之在休息片刻后,他知道自己不能坐以待毙,于是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挣扎着向前爬去,在他的面前是被炸裂的碎石与乱木。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此时崩塌的洞内没有一丝的光源,王扶之只能用双手不断的试探,不断的用双手拨开杂物,艰难的向前挪动。

经过3个小时,王扶之才艰难的挪动到洞口,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发现洞口也已经被炸塌,被厚厚的黄土,碎石和乱木堵得死死的。

但是,王扶之没有放弃,他用石块敲打着身边的残垣断壁,来提醒洞外的战友自己还活着,但是因为洞口坍塌的面积太大,厚厚的黄土严密的阻绝了王扶之的呼喊与求救。

随之而来更严重的事是,因为洞口被堵塞,没有新鲜的空气可以进入到洞里,洞里的空气在王扶之的消耗下,已经变得越来越稀薄,而且,王扶之身边也没有生存所需的粮食和水,有那么一刻已经想到了死亡,他没有恐惧,相反,此时他的心里更多的愧疚。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因为他此时想到更多的是,此时的战役已经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如果因为自己此时牺牲在这狭小的洞内影响了战役的进程,进而影响到整个战略的部署,那他就是千古得罪人,想到这,王扶之振奋了精神,他不能死,他要活下去!

此时,洞外的战友们也在积极的组织救援,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也知道了王扶之被埋在洞里的消息,他立即给一一五师发电报要求:“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经一切努力,将王扶之同志抢救出来,万一牺牲了,也要把他的遗体挖出来,送回国安葬。”

在副师长程国璠的亲自指挥下,工兵们日以继夜的组织施救,但是因为洞口堆积的黄土比较松软,为了保证不发生二次坍塌,战士们只能小心翼翼的挖掘。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一小时,两小时……二十四个小时,三十个小时依然没有发现洞内还存在洞内存在生命的迹象,就在所有人都觉得已经没有希望的时候,有一个士兵发现有两只苍蝇,慢悠悠的从黄土与石块的缝隙中飞了出来。

士兵顿时觉得喜出望外,他马上放下铁锹大声的呼喊:“看,有苍蝇,有两只苍蝇从里面飞出来了,里面有空洞,里面肯定还有氧气,师长一定还活着!同志们加油挖啊!”

听到这,所有的同志不由得欢呼起来,大家又充满了希望,又开始认真细致的挖掘,果然不多时,一个战士就挖出了洞口,发现了躺在洞口已经奄奄一息的王扶之,此时距离王扶之被埋,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八个小时。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1953年5月,志愿军司令部考虑到王扶之的身体状况,加之从入朝作战开始,王扶之就一直处于战斗的第一线,于是命令王扶之回国休养,得到命令的王扶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阔别十八年未见的老父亲。

于是,回到国内安排好工作后,他就开始准备回家的行李,王扶之作为一个主力师的师长,有自己的勤务兵和专用公车,但是王扶之考虑到自己这是回家办私事,不能随便动用公家的资源,于是就自己一个人轻车简从,坐上大巴就踏上回家的路。

大巴在崎岖不平的土路上晃悠悠的行驶,王扶之的心绪不由得回到了参加红军的时候。

此时刚刚经历战争摧残的共和国,各地都是百废待兴,所以公交系统也就只通到了县城,从县城到老家就要完全依靠步行了,从车站到老家的距离足足有八公里远,但是这点距离对于军人出身的王夫之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了。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王扶之迈在许久未曾踏足的家乡土地上,看着在田野里忙碌的农人,彷佛在那一刻他又回到了少年时期,到底是这片土地养育的孩子,对这片土地还是有着深深的眷恋。

正在王扶之,尽情吮吸着家乡这熟悉的味道时,一阵阵清脆的鞭梢声从身后传来,然后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王扶之就以这样戏剧化的方式在十八年后和父亲重逢了。

王扶之父子二人互相认不出来其实也情有可原,王扶之从离家时十二岁的少年成长为共和国的一员虎将,音容相貌必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王扶之的父亲则是因为吃了太多旧社会的苦,日夜操劳,还要忍受地主的剥削,心力交瘁,年仅60岁的他确实像已经八十岁的人,所以王扶之才没有将父亲认出来,父子相认后,王扶之就将父亲接到身边悉心照料,直到父亲去世。

开国少将回乡探亲,与车夫聊了一路,快到家时才发现是自己的父亲

王扶之先后担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乌鲁木齐军区副司令员,并在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继续为共和国的军事事业发光发热。截止2020年12月,王扶之老将军是仅余六位开国将帅中的一位。是见证共和国光辉历史的“活化石”。

积分打赏 普通打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布评论

相关推荐

云南老农

云南老农

“桶里都是干尸!”2017年,云南一位老人上山采药,意外发现多个装有尸骨的油桶,当即上报有关部门。专家:都是烈士! 2017年,云南乌木...

探秘历史 2023.07.05 0 808

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支持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