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探秘历史 正文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1985年,北京一家医院内,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一脸凝重地走入一间病房,洁白的病床上躺着一位七旬老人。看到老人十分虚弱的躺在病床上,杨得志拉过一把椅子坐在病床旁,老人感觉到有人靠近缓缓睁开双眼。这位垂危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开国上将萧华将军。杨得志担忧的说道:“萧华同志,好好接受治疗,我们还要一起建设美好的新中国。”萧华虚弱的声音透过氧气罩传来...

1985年,北京一家医院内,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一脸凝重地走入一间病房,洁白的病床上躺着一位七旬老人。

看到老人十分虚弱的躺在病床上,杨得志拉过一把椅子坐在病床旁,老人感觉到有人靠近缓缓睁开双眼。

这位垂危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开国上将萧华将军。

杨得志担忧的说道:“萧华同志,好好接受治疗,我们还要一起建设美好的新中国。”

萧华虚弱的声音透过氧气罩传来:“老杨,建设新中国的担子可能要落在你们身上了,在临死之前,还有一些事情还请你代我向中央转达,希望中央能够采纳。”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萧华

这位一直以“最年轻”著称的国家功臣,一直为祖国奉献,那么,这位军政双优的文武全才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少年壮志,“红小鬼”初露锋芒

1928年,兴国县文兰阁中学内,一名学校的老师正在批阅学生们写的作文,其中一篇名为《我的将来》的作文写的十分有深意,作文中写道: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多少民族的英灵曾为国家的兴盛以身报国,血沃中华。将来的我要以这些英烈为师,献身革命,为天下劳苦大众的新生活奋斗一生。

老师惊愕许久之后,合上作业本,看到封面的姓名:萧华!

萧华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父母是做泥瓦匠的,自入校读书以来他一直名列前茅,展现出不俗的天赋。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萧华(图左)

这篇作文直接改变了老师对萧华的印象:他不仅在学习上颇有天赋,而且在思想程度上要比同龄人高出一大截,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将来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然而老师不知道的是,萧华的父母都是早期的共产党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共产党人转入地下工作,他家也因此成为了地下工作者的交通联络站,所以萧华从小受收到革命思想的熏陶,难怪他能在作文中表达出如此高大的志向。

此前萧华早已秘密加入了中共的外围组织“青年干社”,现在12岁的萧华已经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名优秀的的团员。

可惜世事无常,萧华在一次联欢会上的乐器表演表现得太出色,出尽了风头,却因为出身遭到了豪绅老板的打压,被逐出了校音乐团,不甘心任人摆布的萧华向学校申请了退学。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命运早已在冥冥之中注定,正是因为豪绅们欺凌霸弱,辍学后萧华才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展革命事业,最后才成就一番伟业。

辍学后的萧华参加了兴国暴动,后来被编入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当时党团组织还没有严格分开),年少便参加革命工作的萧华也成为了反动派口中的“赤崽”。

在毛主席床边打地铺的小兄弟

1929年,毛主席率领红四军一部向赣南、闽西地区进军,4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兴国县城,由于当地群众太过热情,毛泽东决定召开一个5000余人的群众大会。

毛泽东要召开群众大会进行演说逐渐传开,萧华想到自己马上就能亲眼见到仰慕已久的毛泽东本人,顿时激动不已。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当天,萧华早早到达会场挤到最前排,没过一会,在热烈的掌声中毛泽东莅临会场,毛泽东站在台上亲切地向大家打招呼,这是萧华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的真容,心情无比激动。

毛泽东坐下以后挥挥手,会场渐渐安静下来,接下来开始向大家讲述自己经历的一些革命趣事,萧华在最前排听得津津有味聚精会神。

群众大会过后,毛泽东在潋江书院起草了兴国县《土地法》,并举办开展了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萧华有幸成为革命班40多人中最小的一个学员,经过10天的培训萧华感觉受益匪浅,革命意识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同年12月,仅13岁的萧华被推举为县团委书记,上任后,他不负众望,做的有声有色,每天奔走于各个乡镇,仅仅过了10个月的时间,县团员队伍就从开始的几十人发展到一千多人。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兴国县《土地法》

时隔一年,当毛泽东再次来到兴国县城时,听闻萧华工作十分出色,特地派警卫员将萧华请到暂住的潋江书院了解工作情况。

经过一番交谈后,毛泽东对萧华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对眼前这个干练的小伙子也寄予了厚望,此次谈话过后,萧华革命热情更加高涨,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毛泽东十分喜欢这个充满朝气的“小老表”,曾多次来到兴国县找他进行谈话沟通。

一次毛主席与萧华谈话到很晚,萧华睡在旁边的小床上,这种胜似师生和长辈的革命之情,就这样伴随萧华度过了一生。

1930年3月,经毛泽东长期考察,认为萧华工作勤恳认真,表现十分突出,于是推荐萧华担任红四军青年政治委员,五个月后,萧华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少共国际师

1933年,在第四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又调兵遣将卷土重来,准备对红军革命根据地开展第五次“围剿”,周恩来提出组建“少共国际师”的提议,消息一出,苏区广大青少年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争先恐后的积极报名参加少共国际师。

此时,正在前线作战的萧华收到周恩来的电话,火急火燎地赶回总部,一见面周恩来就亲切地说:“经过组织商议,决定让你担任少共国际师的政委,有没有信心?”

萧华听到后惊愕在原地,思索过后认为自己资历尚浅,于是推辞道:“周政委,我觉得我太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

周恩来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正是因为你年轻,年轻的兵自然要由年轻人带,部队才能充满朝气!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周恩来

一番交谈后周恩来说得萧华心头一热,瞬间感觉满怀信心充满斗志,于是决定赴任“少共国际师”的政治委员,陪伴这支年轻的部队一起经历磨炼走向成熟。

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这支年轻的队伍首次参与战斗,萧华率领少共国际师在闽北的拿口地区与国军周志群部遭遇,第一次参加战斗这些“红小鬼”们都铆足了劲异常英勇。

在萧华的精明指挥下,少共国际师很快以“口袋阵”的战术包围了周志群部,经过激烈的战斗,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全歼了敌军一个连,还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年轻的少共国际师首战告捷,各大首长纷纷致电夸赞。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红军被迫踏上了艰难又漫长的万里长征路,萧华带领少共国际师在大转移中担任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后被编入红一军团。

后卫任务可谓异常艰苦,一旦后方有敌军追击时,萧华便率领部队展开阻击,掩护主力部队先行转移,而阻击任务完成后去追赶大部队时,沿途的补给和粮食早已被先头部队吃得所剩无几,就算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少共国际师也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

在湘江之战时,少共国际师险些全军覆没,从建立时的八千余人打到只剩不到三千人,队伍中最小的战士不到十四五岁,部队平均年龄只有十八岁!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湘江战役

幸亏萧华与师长彭绍辉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在敌人未形成包围圈前成功突围,为这支年轻的队伍保留了珍贵的火种,也正是如此刻骨铭心的经历才使得萧华日后能够写出《长征组歌》这样优秀的作品。

“娃娃司令”

1937年10月,八路军恢复政治委员制度,萧华被调任为115师343旅政委,是五个旅部政委中最年轻的一个,而这支343旅也是大有来头,是由中央红军参加过万里长征所保存下来的部队组成,由此可见,毛主席和组织对萧华十分的信任。

1938年,为壮大我军抗日力量,开辟广阔的敌后战场,组织决定抽调一支主力部队组成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开赴冀鲁边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萧华

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在了萧华的肩上,他被任命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率领343旅开赴冀鲁边区,而当地的情况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甚至还提出了“宁亡于日,不亡于共”的反动口号。

当时在国民政府担任山东省主席的沈鸿烈,与时任河北省主席的鹿钟麟,在收到八路军抗日挺进纵队到来的消息后,还策划了“冀鲁联防”,企图将八路军赶出冀鲁边区。

萧华经过反复斟酌确定了“和沈打鹿”的计策,从内部瓦解对方势力,之所以是“和沈打鹿”而不是“和鹿打沈”,这是因为鹿钟麟是个十足的顽固分子。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鹿钟麟

1938年11月,萧华派第六军分区司令员杨靖远与鹿钟麟委任的民团头子孙仲文商谈,交涉无果后,萧华随即命令杨靖远率领部队包围了孙仲文的部队,不料孙仲文早有准备,展开了殊死顽抗,身负重伤的杨靖远被俘后,孙仲文命人将杨靖远的头颅割下后挂在寨门上,向我军战士示威。

得知杨靖宇被杀害的消息后萧华十分悲痛,当即决定进攻盐山,消灭了孙仲文部队,一路向北推进接连建立了第四区抗日民主政府和新海县抗日民主政府,直逼天津。

相反,萧华认为在“冀鲁联防”计划中,沈鸿烈还是有争取的希望,于是在12月初,萧华亲自前往惠民县城与在当地视察的沈鸿烈进行谈判游说。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沈鸿烈

秘书向沈鸿烈汇报了萧华想要进行谈判的消息,沈鸿烈得知萧华才22岁,不屑一顾的说:“一个毛头小子也想来和我谈判,真是丝毫不把我放在眼里呀!”

沈鸿烈立刻吩咐下去,在萧华途经路上设下多道关卡,决定给这个初出茅庐的“娃娃司令”来一个下马威,可是萧华一路走马观花,与随行人员谈笑自如,根本不当回事。

萧华一行人进入惠民县城后,住在沈鸿烈安排的旅馆,之后便被他晾在一边,萧华决定带人主动去登门拜访,不料沈鸿烈闭门谢客,试图让萧华知难而退。

吃了闭门羹的同志们心灰意冷,劝萧华不如打道回府,不要跟这种顽固分子多费口舌,萧华却对大家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既来之则安之,我倒要看看他能晾我多久。”当天萧华就起草了一份《告惠民各界的慰问信》,让随行人员印出来以后到街头分发给当地各界的群众。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萧华

次日,萧华去医院慰问了受伤的战士,后来又到学校组织演讲向同学们宣传革命思想,这么一来,县城的群众彻底倒向了八路军,都在指责沈鸿烈抗日消极,愧为主席。

沈鸿烈听到风言风语后,被迫会见了萧华,被迫终究是被迫,沈鸿烈心中抵触情绪十分强烈。

当天,沈鸿烈在谈判会场周围安排了大量荷枪实弹的士兵,谈判谈了三个小时,具体的谈判内容没人知道,但是谈判后的沈鸿烈,终于同意了八路军的抗日计划,并且对于萧华的才智和魄力十分佩服,谈判结束后还亲自将萧华一行人送出城。

“冀鲁联防”被萧华轻而易举地攻破,国民政府不甘示弱,特派国军第一军军长高树勋部进驻鲁西北地区,想要将萧华的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赶出边区。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高树勋

当萧华得知来人是高树勋时,立即与刘伯承取得联系,这高树勋与红军还是有些渊源的,他曾经是刘伯承的副官,积极抗日的主张与其顶头上司的想法截然不同,蒋介石对他也心存间隙,特地派马皋任政治部主任对高树勋进行监控。

因此,萧华认为高树勋是有争取的必要,高树勋率领部队进入鲁北地区时,萧华特地在纵队机关为其召开欢迎大会,大会结束后,萧华将刘伯承的亲笔信转交给他,表明希望他以民族利益为重。

但是与高树勋多次交涉后未果,他一直含糊其辞,处于中立状态,既不与抗日政府为敌,也不同意与八路军交好,直到1939年7月事情出现转机。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萧华(图左)与妻子王新兰(图右)

这一天,1000余人武器装备精良的日军,将高树勋的驻地包围,两次突围无果后,只能选择殊死抵抗寻求救援,而临近的国军张国基部和曹振东部为了保存实力都选择袖手旁观见死不救,山穷水尽之际,高树勋决定给50里外的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发出救援请求。

萧华收到请求后,立刻率领部队急行5个小时跑了50多里路,火速赶到高树勋所在驻地,八路军加入战斗后,日军腹背受敌,只得选择撤退。萧华不计前嫌在高树勋被困时伸出援手,为日后高树勋率部起义加入共产党队伍埋下了伏笔。

战斗结束后,高树勋见到萧华激动地差点落泪,连声道谢说道:“萧司令真是心胸宽广,大恩大德没齿难忘,高某今日受教了!”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萧华(图右)与陈光(图左)

此战过后,高树勋率领部队携手八路军共同抗日,抗战结束日军无条件投降后,国军沿平汉铁路北上接受日军投降时与八路军发生冲突,高树勋在前线以新八军军长的身份率领部队起义,正式加入了共产党队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64年,由于长期高负荷的工作,萧华患上了严重的肝炎,正在杭州休养身体的他,得知了中央决定筹备纪念长征30周年活动的消息。

作为长征的亲身经历者,每每想起曾经走过的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萧华都会激动不已,得知消息后,他决定以诗歌为载体来歌颂伟大的长征精神。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长征组歌》音乐会

写《长征组歌》并不是萧华一时兴起,他一直觉得长征的精神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十分值得人们学习,但是之前忙于工作,为新中国的建设案牍劳形抽不出身,现在疗养期间他刚好有大把的时间用于创作。

萧华在西湖边的一座小楼里闭关两个月之久,潜心创作诗歌,浏览了大量诗词资料,几乎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终于在不懈努力下创作出初稿,在艰难的长征中都没有流过一滴泪的萧华,看着眼前的《长征组歌》初稿,留下两行激动地热泪。

远在北京的周总理得知此事后特地给萧华打电话说:“你为党和人民做了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我感谢你!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周恩来

经过漫长的排练后,1965年8月1日,《长征组歌》正式在北京公开演出,几乎每一场演出都会爆满,反响极其强烈。

周总理大大小小观看了17次《长征组歌》的演出,即使生命垂危之际,提出的要求依然是再听一遍《长征组歌》的录音。

萧华的身体也每况愈下,1985年4月,萧华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癌细胞已经从胃扩散到肝脏,在医院静养三个多月后,一天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前去医院看望萧华,于是出现开头一幕。

杨得志看着病入膏肓的老战友,难过的说道:“萧华同志,好好接受治疗,等病好了,我们还要一起建设美好的新中国。”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杨得志

萧华虚弱的声音透过氧气罩传来:“老杨,建设新中国的担子可能要落在你们身上了,我想把我对于机构改革的一些新想法向中央汇报,但是我现在这般模样,恐怕是汇报不成了。”

杨得志关切地问道:“你还有什么个人要求吗?”

萧华艰难的摇了摇头说:“孩子们都已长大成人,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将我这几个月来的新想法向中央汇报一下,关于青年干部选拔工作……”

说着说着萧华呼吸开始急促,手也开始微微颤抖,但眼中闪烁的光芒却不曾褪去,医护人员推着氧气瓶赶来,帮助萧华舒缓病痛。

萧华决定将自己几个月来写的6000余字的报告建议向中央呈交,报告中阐述了关于青年人才的选拔,要根据切实情况客观的选拔。

1985年萧华病重住院后,亲自向杨得志交代“后事”:希望中央采纳

肖华上将墓碑

萧华还给中央写了两封信,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技术市场的,弥留之际依然在为祖国的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在得到中央的批复后,得知自己呈交的报告被印上了中央参阅文件,请体改委认真加以研究的印章时,萧华开心的笑了,兴奋地像个孩子一样。

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史上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萧华同志,其实一直以“最年轻”著称,曾是最年轻的师(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最年轻的旅(115师343旅)政治委员、最年轻的兵团(第13兵团)政治委员、最年轻的开国上将、最年轻的中央委员、最年轻的总部主要负责人。

战争时期,萧华勇挑重担,屡建奇功,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和平年代,萧华为人民军队事业呕心沥血,选拔培养了大批优秀革命干部,在国防与军队整治工作中颇有建树,一生鞠躬尽瘁,为了新中国奉献一生,萧华上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积分打赏 普通打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布评论

相关推荐

云南老农

云南老农

“桶里都是干尸!”2017年,云南一位老人上山采药,意外发现多个装有尸骨的油桶,当即上报有关部门。专家:都是烈士! 2017年,云南乌木...

探秘历史 2023.07.05 0 808

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支持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