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动手术有多可怕?医生在给你开刀前,可能连手都不会洗
访客 2021.10.28 53059 0
看医疗类电视剧时,你可能会发现医生在手术前都会先用专用的肥皂反复洗手消毒,然后将手举在胸前不接触任何地方,为的就是给手术室创造一个无菌的环境。然而,在外科手术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手术前洗手,居然是最后才想到的。
现代外科手术的基本流程
在完成术前准备后,就可以进行手术了。消毒—麻醉—切开—治疗—缝合—护理。在医生和护士相互配合,一顿操作后,你便可以准备跟病痛说拜拜了。在这一系列看似简单的流程后,暗藏的是一段艰苦又黑暗的演变史。
医学诞生的初衷
过去,人们对医学一无所知,手术完全是源于人类救助同伴的本能。2003年,考古学家在一具1500年前的女性干尸的下腹部,发现了一个17厘米长的伤口,伤口被用马尾巴毛缝合起来。考古学家推测是她当时因为难产,同伴对她实施了剖腹产手术,但干尸面部表情及其痛苦,最后可能是因为大出血或是剧痛而死。对于同伴的怜悯之心,让人们试图彼此救助,催生了很多医生,也促成了医学的进步。但以前给你看病的医生,他可能是个理发师。
不会截肢的理发师不是好医生
中世纪时期有一种神奇的职业,叫做医疗理发师。理发师不仅要会理发、刮脸,还要会截肢、放血。伦敦的理发店门口会有红、白、蓝三种颜色的木桩,红色代表血、白色代表擦血的白布、蓝色代表静脉。看到这块三色木桩就表示本店提供放血和截肢手术,是不是想想都觉得不靠谱。
外科学之父——帕雷最初就是一名医疗理发师,他被招募进军队后,负责为伤兵们治疗外伤。当时,伤兵们无论是断手断脚还是皮开肉绽,都是用烧灼的方式来处理伤口。一块烧红的铁或石头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就这样按在伤口上止血,有的士兵当场疼死,咬牙撑过去的人伤口也会感染,而且那块皮肤和肌肉也被彻底烧坏了。看着眼前士兵的惨状,帕雷决定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在一次截肢手术中,帕雷拿出了一把人们从未见过的钳子——鸦喙钳。他用钳子将伤员的动脉拉出,用缝线扎住血管的末端,彻底封死血管,再配合针线将患处的皮肤缝合。就这样,医学意义上第一场成功的截肢手术就完成了,止血钳被不断改良,并沿用至今。但帕雷的医学建树仅涉及外伤手术,外科手术的发展还要从人类开始了解人体说起。
通过解剖来了解人体
在医学历史上,古罗马名医——盖伦是世界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通过解剖来认识人体的人。然而真正的医学实践,却因为宗教和伦理的禁锢,一直在推理、猜想中缓慢前行。
改变医学命运的“黑死病”
14世纪,在欧洲肆虐的“黑死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当时,为了让医生找到治疗方法,欧洲教会被迫取消了解剖尸体的禁令。于是医生们都得到了数量庞大的尸体样本,医生们终于践行了通过解剖了解人体的想法。人体解剖研究在这段时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543年,充满科学价值的医学书籍《人体的构造》终于在安德烈·萨维奇的笔下诞生了。无数医学生将这本书当作教材,开始大力学习研究人体解剖学。
难以抹除的污点
但没想到,随着解剖学进入医学生课堂后,竟催生了尸体贩卖的行当。有人将已经进入坟墓的尸体偷出来卖给学校,没有尸体后就开始“创造”尸体。爱尔兰移民威廉·伯克为了谋取暴利,不惜杀害15条鲜活的生命,并将尸体卖给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本来为了救死扶伤而生的医学,竟故意牺牲了无辜之人的血肉,这也是解剖学历史上最难抹除的污点。但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下,医学家们也顶住了舆论压力。1628年,经过解剖40多种不同的活体动物后,英国医学博士威廉·哈维写出了《论心脏和血液的运动》一书,确定了血是从心脏这个“泵”里流出来的。
外科手术的发展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先学会了开刀,后来学会了止血和缝合。但这个阶段的外科手术仅仅停留在能够勉强保住人的性命,并不能减少病人的痛苦。不过医者仁心,一名牙科医生不忍他的病人遭受痛苦,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手术麻醉的由来
1846年,美国牙医——莫顿听说乙醚可能具有麻醉效果,他就在自己身上做了实验,他将乙醚倒在手帕上,然后吸入体内,他很快就昏死了过去,若不是手帕自己掉下来,他可能因此一命呜呼。莫顿醒来后,一边惊喜于乙醚的麻醉效果,同时也发现了使用乙醚的关键,控制吸入量。1846年,莫顿带着乙醚雾化器,在哈佛大学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的无痛手术,整个过程持续了25分钟。患者醒过来后说自己整个过程睡着了,什么都感觉不到。在莫顿以前,手术是一种极大的痛苦,人们听闻手术带来的折磨后,甚至决定放弃手术治疗,任由病魔摆布,但莫顿帮助患者战胜了这种痛苦。
最后才想起来洗手
在刚使用麻醉的几年间,外科手术死亡率还是在不断攀升。原因是患者在手术后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发热、伤口化脓等感染症状,最后死于感染。麻醉的出现让医生可以在手术时不再草草了事,在手术上投入更多时间带来的是伤口长时间暴露,细菌进入体内导致患者感染而死。而且,那时医生在做手术时,不戴口罩和手套,也不穿专门的手术衣,整套衣服也沾染了很多不同患者的血迹,手术环境很杂乱,有的医生甚至连手都不洗。这种环境无疑是细菌病毒的温床,也难怪患者会感染。
1850年,无名小卒塞麦尔维斯在妇产科工作时,接触到了一种在产妇间横行的疾病,“产褥热”,死亡率很高。但他慢慢发现,产妇的高死亡率也许跟医生的工作习惯有关,罪魁祸首可能就是医生的双手。于是在他回到匈牙利工作时,要求本医院的医生在接生之前必须用漂白粉反复洗手,在那里,产褥热的死亡率很快就降到了1%。但当时一些恃才自傲的医生不相信这种洗手就能预防疾病的说辞。直到1881年,链球菌被首次发现时,才确定是细菌导致产妇感染产褥热,手术前洗手的要求也逐渐被医院接受。
此后,医生们举一反三,为了防止外界病毒进入到患者体内,开始对手术器具、手术环境、医生本人都进行消毒,逐渐发展成今天这样严格的消毒处理规则。我们现在觉得很简单很理所当然的步骤,在过去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接受过程。手术前最基本的洗手消毒,在外科手术发展初期竟是最晚想到的。
不过,任何科学在发展过程中都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先行者做出的突破。在人类表达出痛苦后,能够想方设法地去减少痛苦。因为医生们对患者的怜悯和仁心,医学才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外科手术才成为了患者一生的救命稻草。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