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蝗虫战役打响!20万粉红椋鸟驰援新疆,害虫真会无处可藏?
知识TNT 2021.11.01 111743 0
每年的夏秋时节,大批的粉色鸟儿都会“降临”新疆,今年更是多达20万只左右,远远看上去像下了一场粉色的雨。这些鸟儿的来访却并非完全的自然现象,更是被“筑巢引鸟”的计划吸引过来的。它们,正是新疆对抗蝗虫灾害的主力军——粉红椋鸟。
草原“卫士”粉红椋鸟
这群粉红椋鸟到达新地,纷纷在特地为它们而设的石堆上安家落户,一条正在修建的国道上也可见粉红椋鸟驻步,为了不惊扰它们,人们为此停工了三次。
它们是知名的“大胃王”,每只粉红椋鸟的成鸟每天能吃120~180只蝗虫,这些蝗虫量有时候甚至超过了它们的体重,如果是育雏的雌鸟,每天还能捕捉更多的蝗虫来喂食幼鸟。
这样的粉红椋鸟外表却十分可爱,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属椋鸟的一种,体型不大,身体主要由粉红色和黑色的羽毛组成,雌鸟长相较为普通,而雄鸟梳着“背头”,昂首挺胸,双翅的羽毛黝黑而富有光泽,看起来十分神气。
不仅如此,它们还是十分富有团队精神的鸟类,这些迁徙性候鸟冬季栖息于欧洲东部和亚洲中西部,五到七月便集体迁徙到新疆西部繁衍生息。对抗天敌和进食也往往都是结伴行动,20万只的粉红椋鸟在草原上“通力合作”,哪里蝗虫多就到哪里繁育,很快蝗虫就被消灭干净了。拥有如此高超的效率,娇小的粉红椋鸟也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铁甲兵”。
要如何才能将这些鸟儿吸引来呢?新疆伊宁县的相关人员深谙其道,他们根据粉红椋鸟爱在石头上修建鸟巢等特性,专门修建大型石堆,并在附近修建饮水槽的方式吸引这些小精灵前来安家,期待着它们为治理蝗灾立下“汗马功劳”。
人类与蝗虫的“对抗史”
蝗灾是一种世界性的灾变,而且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春秋年代《诗经》中的记录。成群蝗虫袭来的时候,如同从天空冒出滚滚浓烟,近看又似下黑雨,场面可怖,人畜在蝗群的下压中只能无助地驱赶和喊叫。蝗灾往往还与旱灾相伴,一旦同时遭遇,当年必定遍地饥荒,民不聊生。
以最有破坏力的沙漠蝗为例,一个沙漠蝗虫群每平方公里可容纳多达1.5亿只蝗虫。蝗虫群随风迁移,一天可以覆盖100到150公里,一平方公里规模的沙漠蝗群一天能摧毁的粮食数量足以养活2500人。【1】
而这样大型的蝗灾,中国古代大约平均8.8年就会发生一次,直到现在仍然深受其害。其实,蝗虫的寿命只有一百多天,那为什么蝗灾却不会断绝呢?
因为它们虽然寿命很短,但蝗虫在死前会在当地产下大量的卵,一只雌虫一次能产卵60~80个,以蝗虫群的密集程度,平均拇指指甲盖大小的土地中就有50个左右的卵,这些卵掩盖在土中,难以被发现和清除。而蝗虫的生长又十分迅速,从孵化到成虫只需要二十多天,一旦它们在某处“降临”,基本就预示着下一次在同一地方还会发生蝗灾。
人类最开始不了解蝗灾,只能无助地向上天祈祷,一味惧怕着降下“天罚”的蝗虫,后来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开始主动寻找驱蝗的方子:最原始的人工捕杀、用火烧,到了现代,还能用飞机播撒农药,引入诸如粉红椋鸟的蝗虫“天敌”生物杀灭,人类和蝗虫的对抗史也可说是相当长久了。
飞机喷洒农药其实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驱蝗方式,然而比起生物防治并不被看好,原因很多样:
一、环境污染。有的时候害虫除去了,但过期的农药却会污染环境,进入下级食物链,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不仅如此,因为飞机需要升空播撒农药,当天气情况不适合的时候,比如大风天,农药会被吹散,污染到目标区域以外的地带,部分生态敏感区域中脆弱的动植物物种也会被危害。
二、有危险性。飞机播撒农药因为是连续性低飞,非常接近房屋和建筑,造成冲撞事故的风险很高,巴基斯坦就曾有农药飞机坠毁。除此之外,飞机周边的上升气流反而容易惊扰蝗虫群,蝗虫大量堵塞飞机进气口,不得不紧急迫降、维修。
三、成本高昂。农业飞机燃料昂贵,而且周围必须修建跑道以供升降,播撒的农田如果面积较小,这种方式的性价比就会急剧降低。播撒农药的飞机还有不少是军队直升机,对于一些小国来说灭蝗相当于要出动军力,农药的无害化研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相比起来,引入蝗虫天敌的生物防治方法则要显得优越很多。
除了粉红椋鸟,我国浙江去年还曾引入过大批牧鸭充当灭蝗“战士”。3万只鸭子赶赴前线,自觉性极强,很快达成了预期的灭蝗效果。但要驱使大量牧鸭也存在一定困难,饲养和管理成本不说,还会存在跑得快的鸭子把蝗虫吃光,后面的鸭子疲于奔命,捕食不到蝗虫最终累死饿死的情况,这些都是很难避免的亏损。
粉红椋鸟和当地人的关系?
粉红椋鸟是野生候鸟,比起需要人为管理的鸭子更少了些麻烦。但它们也不是不会给当地的人民带来影响。
图上的是新疆伊宁县的一个工厂,这些粉红椋鸟聚集在这里,显然不是为了抓蝗虫——这个工厂其实是一个粮食烘干塔,吸引它们聚在这里的是工厂里储存的红枸杞。粉红椋鸟虽然主食蝗虫,但偶尔也想吃点“零食”,味道甜美的红枸杞就成为了它们的目标。如此大量的鸟群,要消耗的枸杞自然量也不会少。
但出乎意料的是,当地的居民们不仅不太在意,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纵容”,村民们纷纷表示:粉红椋鸟是灭蝗卫士,功大于过,吃点枸杞不算什么大事。甚至还有村民的屋子和粉红椋鸟的“石巣”建得很近,每年冬天,本该全部迁徙走的粉红椋鸟也会留下一部分,留在村子里,而村民们也用喜爱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它们。
“伊宁县已经建成了第14座鸟巢,每个小鸟巢长度23厘米,宽度13厘米,在门口还设置了6公分的活动区域,这座鸟巢每年能引进约1万只椋鸟在此筑巢。”伊宁县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站站长胡战朝说。【2】中新网新疆《伊宁县为粉红椋鸟修筑第14座豪华“集体宿舍”》 2021年9月10日
我国采用生物防蝗灾的方法已经很多年,到目前仍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比起采用人造手段去“遏制”自然现象,不如顺应自然的规律,将事态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在这过程中,人们与自然的距离也无形间拉近了。
信息来源
【1】中国环境新闻 《4000亿只沙漠蝗虫哪里去了?会入侵中国吗?》2020年02月24日
【2】中新网新疆《伊宁县为粉红椋鸟修筑第14座豪华“集体宿舍”》 2021年9月10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