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裕74岁时,向组织提出一个要求,组织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他
简史忆今 2021.11.03 121668 0
1981年,被毛主席誉为十大大将之首的栗裕因病住院,此时栗裕大将军已经74岁了,再加上早些年战争中受了很多伤,栗裕的身体越发虚弱,不得不住进医院。
在医院的这些时日,粟裕每日都心事重重、郁郁寡欢,经过很长时间的思想挣扎,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的粟裕,最终还是决定向组织提出一个请求。
组织上在接到粟裕的这个要求之后,十分慎重,于是中央临时召开了会议商讨这件事情,经过很长时间的讨论后,中央最后还是拒绝了他。
那么晚年的粟裕究竟向组织提出了什么要求呢?为什么组织上考虑再三还是拒绝了呢?
初步参军,崭露头角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的一个小山村,是少数民族侗族人,粟裕是中央军委确定的36位军事家中唯一出身少数民族的军事家。
1927年5月, 粟裕和同学一起来到武昌,加入了由共产党领导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教导队,这支队伍是叶挺将军的部队,粟裕在部队里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
1928年6月,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队用十个团的兵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第四次进攻,时任连长的粟裕控制老七溪岭,在敌人占据制高点调整队伍休息的时刻,粟裕率领队伍在敌军放松的时刻突然发起攻击,夺取制高点。
在双方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俘获敌人上百名,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很快就让粟裕在部队打响了名声,之后粟裕被称为“青年战术家”。
创建游击队,战功累累
1935年,粟裕被任命为师长开展游击战争,参与创建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并且从战略上配合红军的主力长征的行动。
但是在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时,粟裕领导的挺进军唯一的一部电台也被敌军打坏,从此失去了和组织的联系,被迫开始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
在和组织脱离的那几年,粟裕将队伍改编为游击队,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群众的掩护之下,游击队歼灭敌人500多人,粉碎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进攻。
1940年10月,为了阻止新四军进入苏北,国民党国民党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率领3万余人,向苏北解放区大举进攻。
当时新四军苏北部队只有7000人,经过反复的思考,粟裕决定以黄桥为中心,采取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方针,在粟裕的指挥下,新四军以少胜多歼灭敌人1.1万人。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中央采取粟裕的建议,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在苏中内线作战,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多人,同国民党的12万部队作战。
在苏中战役中,粟裕率领部队七战七捷,仅仅一个半月就歼灭国民党5.3万多人,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军战士的信心。
自1946年12月开始,粟裕先后发动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孟良崮战役。
在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想要占领整个山东,弄清国民党军队的计划后,粟裕建议以“虎口拔牙”的打法,歼灭蒋介石的“王牌军”74师,对敌人的精神给予最沉重的打击。
粟裕的建议很快就被陈毅采纳,1947年5月13日,在粟裕的指挥下,华东野战军在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对整编第74师展开攻歼战。
华野围歼整编第74师,不按套路出牌,完全出乎国民党军队的意料之外,国民党的其他部队甚至都来不及支援。
整编第74师被华东野战军全部消灭,共计3.2万人,并击毙其师长张灵甫,这一战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军队,彻底打乱了国民党军队在山东的部署。
1948年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认为我军对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思考一整晚起草了一份有关淮海战役的电报,上面写道:“攻济战役斗日即可完全结束,我们下一步行动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9月24日早上七点,栗裕将这篇电报发给了中共中央军委,之后就一头倒在了床上,9月25日晚上,中央军委终于发来电报,同意粟裕的作战计划。
在淮海战役开始之前,为了扰乱敌军的视野,粟裕斥巨资买了十几台大功率电台,在山东等地昼夜不停向外发出虚假电报,制造出华东野战军还在驻守山东的假象。
再加上双方都刚刚结束济南战役,国民党军队此时正在修整部队,他们也认为华东野战军不会这么快就发起攻击。
1948年11月4日,华东野战军下达攻击命令,华野军接到任务后开始南下,恰好遇到黄百韬的第七兵团撤退,粟裕得知此消息欣喜若狂,立即调动部队截断黄百韬同徐州的联系,当黄百韬发现自己被围时已经晚了。
12月6日,中原野战军联合华东野战军对黄维的12兵团发起进攻,歼灭杜军12万余人,1949年1月9日,杜聿明被俘,第二天,淮海战役正式结束。
粟裕在淮海战役中做出的决策,是大兵团作战的一大奇迹,后来粟裕也被称为“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奇才”。
晚年思乡,渴望归家
粟裕打了很多仗,也受了很多伤,战争结束后,粟裕的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于是粟裕经过毛主席批准后前往苏联养伤。
1951年,粟裕身体恢复后返回北京,由于身体的原因粟裕非常想回家看看,但是当时湘西正在剿匪,粟裕的部下得知粟裕的想法之后非要派一个连的兵力护送粟裕,想到这样回家不仅麻烦士兵还会吓到乡亲们,于是粟裕回家的想法就此打消。
1981年,栗裕74岁,由于早年战争中受了很多伤,粟裕年迈之后身体很不好,不得不住进医院,在医院的这段时间,粟裕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浓烈。
在此之前粟裕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这一次粟裕实在无法控制心底的思乡之情,于是向组织上提出回家的想法。
中央得知粟裕的想法之后非常重视,向医院询问了粟裕的身体状况,考虑到粟裕的身体状况中央还是拒绝了粟裕的要求,改派粟裕的老部下张震代他回乡省亲。
张震到达粟裕的家乡后,拍了很多粟裕故居的照片,临走的时候,乡亲们还给他带了许多特产,托他给粟裕带话。
张震回到北京之后,将特产和照片拿到粟裕面前,并转达了乡亲们的话,粟裕的脸上终于出现了久违的笑容。
1984年2月5日,一代名将粟裕病逝于北京,享年77岁,在他离开后,粟裕的夫人应粟裕的请求把骨灰撒在江西、福建、安徽、河南等地,让他可以与长眠那里的战友相聚。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