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晚年看纪录片,指着屏幕上的自己问道:这个人是谁啊?
talk历史 2021.11.04 713 0
1997年元旦,北京城下起了一场大雪,位于北京西郊的解放军总医院(即301医院)的一间病房内,一名老人吃过午饭后,正兴致勃勃地坐在病榻上看起了电视。
当时电视上正在播放大型电视文献记录片《邓小平》,当这名老人看到电视上的邓小平同志由远处缓缓走近时,越看越熟悉,于是对身边人问道:“这个人是谁啊?”
因为老人耳背,所以旁边的医护人员笑了笑,大声地喊道:“那是你啊!”
这位病榻上的老人,就是晚年的邓小平。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最引人注目的无疑就是他的暮年岁月,并衍生了很多的文章和视频。
然而,关于邓小平同志退休后的晚年生活却鲜有报道。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邓小平晚年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归去来兮
1989年9月4日,邓小平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写了一封辞职信,请辞自己在党和军队中的全部职务。
11月9日,党中央经慎重讨论后,决定同意邓小平同志的辞职申请。为革命事业操劳了半个多世纪的邓小平同志,就此真正过上了一个普通老人的退休生活。
邓小平正式退休后,住在了北京景山后街的米粮库胡同3号的宅院里面。
终于有了个人时间的他,每天除了按时观看《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外,对文学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除了继续阅读从很久以前就手不释卷的金庸武侠小说外,也开始阅读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
退休之后的邓小平,除了阅读这些海内外名著,陶冶情操外,对于养生问题也十分的专注。自打退下来之后,他每天早晨和晚上都要在自家小院里面进行散步,早晨散完步后,他还会专门走到一棵大松树下做健身操。
邓小平做的健身操是他自己编的,从头部开始一路往下,全身所有的关节都能活动到,一做就是十到十五分钟。
此时的邓小平已经年过八旬了,做这些运动有一定的危险性,然而他却很少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帮忙,只有做下蹲运动时工作人员才被允许上前扶一扶。
为了养生,退休后的邓小平还戒掉了很多的个人爱好。众所周知,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大都喜欢抽烟,这是因为在战争年代,抽烟可以缓解压力,提振精神,作为军队高级指挥员的邓小平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即便是到了晚年,邓小平的烟瘾仍然很大,哪怕是在接见外宾的时候,他也会忍不住抽一根,不过他抽的烟是特制的,有着很长的过滤嘴,危害性没那么大。
对于一个有着长期吸烟史,每天一包烟的人而言,想要戒烟无疑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情。然而,当1989年邓小平的保健医生告诉他:“虽然您特制的香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仍然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时,邓小平当即宣布:“以后我不抽烟了。”
邓小平说到做到,此后果然再也没有抽过一次烟。其他人戒烟,都要吃一些瓜子、花生之类的克服一下,邓小平却从没提过这方面的要求,戒得十分干脆。
除了戒烟,邓小平还开始戒酒,退休后首先把白酒给戒了,只喝黄酒。过了一年后,邓小平又把黄酒给戒了,此后滴酒不沾。
邓小平戒酒、戒烟可以说十分的果决,但如果说有什么是他很难“戒”掉的话,那就是打桥牌了。
不过,相较于吸烟喝酒,打桥牌并不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而且有利于身体健康。因此,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从没劝阻过他这一爱好。不过,后来邓小平还是不得不戒掉了这一大爱好,这和他的身体状况有着很大的关系。
桥牌与帕金森
邓小平喜欢打桥牌是出了名的,1992年1月时,人民大会堂里面还举行了他倡导的“运筹与健康杯”老同志桥牌比赛。
作为比赛倡导人的邓小平理所当然地参加了这场比赛,并凭借着高超的技术战胜了所有参与这次比赛的老同志,获得了冠军。
在场记者们对邓小平在比赛中的表现十分的惊叹,直言:“从这位老人身上几乎看不出任何衰老的迹象。”
可惜时间总是无情的,1994年国庆过后,邓小平的身体开始出现状况,罹患“帕金森病”的他,手不自觉地抖得厉害,过了一段时间后连抽牌、拿牌都很困难了。
这让退休后一直从晚上七点打桥牌到晚上十二点的邓小平十分伤感,只得让女儿帮自己抽牌、打牌,及至后来,他连看桥牌都十分困难了,无奈之下,邓小平只得中断了他这持续了一辈子的爱好。
与此同时,因为体力渐渐不支,邓小平的早晚散步也渐渐停止了。
党中央对邓小平的病情十分重视,专门征召解放军总医院及北京其他医院里的著名专家组成医疗小组,时刻负责邓小平的医疗工作。
经过体检后,专家们发现邓小平的内脏没有任何问题,也没有老年人中发病率极高的糖尿病,唯一影响他健康的就是帕金森病引发的病情了。
虽然不能打桥牌了,但邓小平还是十分的乐观和坚强,每天早晨起床后,拒绝任何人搀扶,自己去卫生间里洗漱,吃过早饭后颤巍巍的走去办公室里看文件。
1996年12月12日,邓小平每天雷打不动的生活习惯至此戛然而止。这一天,北京下起了入冬以来第一场雪,邓小平早晨6点准时醒来后,突然感觉呼吸十分的困难,也没有任何的食欲。
医疗小组赶紧将此事上报了中央,中央对此十分重视,当即安排有关部门将邓小平送去解放军总医院里面接受治疗。
当天晚上7点半,数辆黑色轿车无声无息地驶入了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事先接到中办通知的医院医生们赶紧迎上前来。虽然上级只说来医院的是一位“大人物”,但他们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前来就医的很可能是小平同志了。
饶是如此,当医生们看到紧闭双眼的邓小平后还是十分焦急,没想到他病的竟然如此严重,赶紧用担架将他送入了高干病房内。
邓小平的病情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医疗小组的专家们召开了多次会诊,以商讨救治方案。与此同时,上级征调了全国范围内最好的护士以及大量的特效药送至解放军总医院,不惜一切代价抢救邓小平的生命。
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邓小平的病情终于稳定了下来,他不但能够在护士的帮助下进食,还能下床走两步了。
病中的邓小平
在邓小平接受治疗期间,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完成了最后的审核工作,并于1997年1月1日登上了黄金段的中央电视台。
当时的邓小平因为年老的缘故,眼睛花了看不清东西,但他还是喜欢看电视。只不过,每当电视出现远景时,邓小平总会不自觉地露出一种非常焦急的神色,当节目切回近景时,神色才放松下来。
在《邓小平》上映之前,医护人员没有一人跟邓小平提起此事,想给邓小平一个惊喜。
吃过午饭,看了一会儿电视后,《邓小平》终于开始播放了,当电视上的邓小平由远及近地慢慢走来时,邓小平十分的着急,抓住身边医护人员的手问道:“这个人是谁啊?”医护人员听后笑着大声喊道:“那是你啊!”
这时电视里的邓小平已经走得很近了,邓小平也认出了“自己”,点了点头,继续认真的看了起来。
此时的邓小平不仅眼睛有问题,还有一些耳背。因此医护人员一边看电视,一边高声对他喊道:“这一部纪录片叫《邓小平》,是中央台刚刚拍的,共有12集,听说导演为了拍好这个纪录片,前前后后用了3年时间,采访了上千人呢!”
邓小平没有理会医护人员的话,认认真真的看着电视。医护人员注意到,邓小平对这一部纪录片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当电视上出现了他在法国留学时候的镜头时,邓小平似乎变得精神了许多。
当邓小平看清楚电视上那名穿着黑色大衣的年轻人就是他自己时,脸上更是露出了入院以来的第一次笑容。之后,每当电视上出现歌颂、赞扬他的话语时,邓小平的脸上就会露出羞涩的笑容,似乎有些不好意思。
当中央台知道邓小平喜欢看这个纪录片后,专门给他送来了12盘录像带,让邓小平得以完整地看完了这个记录、歌颂他一生贡献的纪录片。
又是一年春天
进入1997年1月后,邓小平的病情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然而医疗小组的专家们的脸色却一如既往地严峻,因为此时正值北京最寒冷的一段时间,很多身体虚弱的老人都是因为扛不住寒冷最终离开了这个世界。
如果不能找到进一步治疗帕金森病的有效办法,那么邓小平仍然十分的危险。让专家们感到头疼的是,元旦过后,邓小平进食时又出了问题。因为不停地咳嗽,他连吞咽食物都很困难了,连护士专门为他准备的稀粥,他也很难喝进去。
1997年2月,在距离这一年春节的到来没剩几天的时候,邓小平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了。虽然专家们为他拟定了一份又一份的医疗方案,然而在医疗过程中总是不能尽如人意。邓小平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甚至出现了昏迷的状况。
帕金森病是一种很折磨人的病,很多帕金森病人因为病痛,总会忍不住呻吟出声,或者大喊大叫,然而邓小平却从没有呻吟过,表现的十分平静。清醒的时候他一句话也不说,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有一天,一位医护人员静悄悄的走近邓小平的病床边,问道:“您还有没有什么话想留给全国人民?”邓小平看了她一眼,闭上了眼睛,说道:“该说的,都说过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眨眼除夕到了,邓小平的警卫战士们写了一副对联贴到了门上,上联“同吃同住同欢乐同在一个空间”,下联“爱国爱家爱事业共为一个愿望”,横批:“一切为了首长”。
很明显,邓小平的身体状况是不允许他回家过年的,因此医院里的护士们专门为他包了一些饺子送到了病房。与此同时,邓小平家里的厨师也专门给他准备了很多的四川菜。
看着摆在面前的“年夜饭”,邓小平心里不由得很是感动,新年新气象,多日进食困难的他,主动提出了尝一尝这些食物的要求。
这一顿年夜饭邓小平吃了很长时间,虽然在进食过程中他一直在咳嗽,吞咽仍然十分的困难,但邓小平还是尽最大努力,吃了很多口菜肴。
邓小平进完食后,医院里的医护人员,工作人员也在三楼的餐厅里吃了一顿年夜饭,虽然心情沉重,但大家还是勉强露出来笑容,一起举杯说道:“祝小平同志早日康复!”
1997年2月7日,大年初一,医院里的医护人员没有一人离开,大家聚集在邓小平病房旁边的房间里一言不发,默默等待,整幢大楼静悄悄的十分寂静。之所以出现这一状况,是因为大家都得到了消息:邓小平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
医疗专家们为了改善邓小平呼吸困难,身体逐渐衰竭的状况,拼了命地对他进行抢救。
当天晚上,警卫秘书张宝忠想到这天是大年初一,应该互道“新年快乐”,将帮不上忙的大家叫到餐厅里聚了聚。
这一次,大家虽然和昨天一样举着酒杯,但什么也说不出来,张宝忠在心里说了一句:“希望咱们医务界在新的一年创造新的奇迹。”
可惜奇迹并没有发生,农历正月十二,即2月18日这一天,医疗专家们经过会诊后决定通过机器来辅助邓小平呼吸。
在机器的帮助下,邓小平呼吸困难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然而此时的邓小平已经93岁了,身体仍然十分的虚弱,根本不容乐观。
第2天早上,邓小平的病情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难受了很久的邓小平终于进入了深度睡眠。然而,医护人员似乎是预感到了什么,谁都没有离开病房。
当天下午5点,邓小平的身体状况再次恶化,专家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心电监护仪上的心率从60逐渐下滑50,又逐渐下滑到了30 ,虽然已经进行了抢救,但40分钟过后,心电监护仪上显示的心电图已经变成了一条直线。
又抢救了三个多小时后,原本有所起伏的心电图再次变为了一条直线,且再无变化。当天晚上9点8分,医疗组组长、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陶寿淇与解放军总医院副院长牟善初共同宣布:“停止抢救。”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7年,又是一个春天,画圈的老人,永远地闭上了他的双眼。
小平,一路走好
在邓小平同志逝世之前,曾让夫人卓琳给党中央送去了一封信,在信中传达了他最后的遗嘱:
第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丧事从简。
第二:追悼会在火化之后举行,以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骨灰盒,追悼会上悬挂邓小平彩色照片。
第三:家中不设灵堂。
第四:捐献角膜,遗体解剖供医学研究。
第五:不留骨灰,死后骨灰撒入大海。
关于骨灰死后留存一事,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毛主席、朱总司令、周总理等领导人就提出过“死过之后火化,骨灰不保留”的相关倡议,邓小平对此十分的支持,他对生死问题看得很淡,曾跟儿女们说过:“我死之后,你们不要建墓碑,也不要保存我的骨灰。”
为此,邓小平曾多次和家人们讨论过自己死后骨灰的处理问题。有一次,一名家人提出:“可以把骨灰埋在果树下,‘化作春泥更护花’。”另一位家人当即说道:“那怎么行?以后果树上的果子我们就不敢吃了。”
邓小平听后笑着表示:“要不扔到野外去吧!”他的这个提议立马遭到了全家人的否决。直到有人提出:“可以撒到大海里去。”家人们才不再反对,邓小平也笑着说道:“那样最好,那样最好。”
尽管邓小平专门提出死后不设灵堂,不搞遗体告别。但在他逝世的第二天,解放军总医院的医护人员还是自发地为他举行了一次简短的送别仪式,以送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最后一程。
2月24日上午,邓小平遗体按计划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灵车行进途中,有10万群众自发为他送行,他们手里举着的横幅上面写着:“再道一声,小平您好”。
第二天上午十点,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邓小平的功绩做出了高度评价,称:“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
对于邓小平同志死后骨灰撒大海的遗愿,党中央决定予以尊重,并将撒骨灰的日期定在了3月2日。
3月2日上午11点半,胡副主席陪同邓小平遗孀卓琳以及邓小平的诸子女,一同带着覆盖党旗的骨灰盒乘专机飞往了目标区域。
到达预定地点后,卓琳小心翼翼地将丈夫的骨灰从骨灰盒中取出,看了很久后才将之连同着五颜六色的花瓣一同洒向了大海。至此,邓小平同志终于如愿地回归了大海,回归了大自然。
邓小平逝世后,秘书按照他生前的指示,连同工作人员一起,将邓小平生前衣物和随身物品全部投入火炉中烧掉了。
最让工作人员记忆深刻的是,在邓小平的衣物中竟然有一件漏了一个窟窿的内衣。工作人员不仅十分的感动:身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竟然会穿一件破了洞的衣服!
当邓小平的随身物品和衣物烧光后,除了他的思想和贡献,这位老人什么也没有留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