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蒋介石来到延安,指着一个纺车问道:毛泽东要这东西啥用?
talk历史 2021.11.04 9780 3
1947年3月19日,蒋介石位于南京的官邸收到了一封来自延安的电报,发电人是胡宗南,他在电报中表示己方已于19日早晨“攻陷延安”顺利取得“陕北大捷”。
这个消息对好大喜功的蒋介石而言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自西安事变后东北军主动退出延安,让中共中央机关于1937年1月10日进入延安后,延安这座原本普普通通的县城,就成了中国革命的首都,也成了蒋介石的心腹之患。
如今胡宗南部成功“攻陷延安”,电报中还说他“俘虏敌5万余”,如何不让蒋介石高兴?因此他决定亲自去延安“看一看”。
1947年8月7日,蒋介石乘坐专机抵达了延安,专门跑到毛主席居住的窑洞里面看了看,出来后指着院子里一个纺车十分不解的问道胡宗南:“毛泽东要这东西有啥用?”
面对“校长”问话,胡宗南会作何回答呢?蒋介石在延安期间,又有着怎样的遭遇呢?
关于这个故事,还要从一块“石碑”讲起。
“一轮古月照中华”
在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这7个月的时间里,国民党反动派对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以损失71万人的代价占领了我解放区105座城镇,相当于每占领一个城镇就要付出7000人的代价。
虽然一直在抓壮丁补充兵力,但国民党总兵力还是从开战时的430万人下降至1947年3月的394万人。
而我解放军却越打越多,在这7个月里伤亡了25万人,总兵力却从开战时的127万猛增至170万人。
蒋介石意识到全面进攻是没有前途的,果断放弃了全面进攻战略,转而重点进攻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为实现这一目标,蒋介石于1947年3月4日将他的心腹爱将胡宗南任命为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让他准备进攻陕北。
胡宗南刚到西安后不久,就有人上报了一则好消息,说在洛阳附近挖到了一块儿古碑,上刻七个大字:“一轮古月照中华”。
胡宗南的一名幕僚知道胡宗南这个人十分迷信,于是拍马屁道:“‘古月者’,胡也,这应验天将降大任于将军身上,是为复兴中华,重振西北之吉兆也。”
喜欢改地名的胡宗南对此十分高兴,立即命人将终南山改成了“宗南山”,将青龙山改成了“兴隆岭”,是为“宗南兴隆”。
不过胡宗南对此还不满足,他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个县城。
此时,在与胡宗南同级别的将军中,刘峙已用字命名了经扶县(今河南新县),卫立煌也有了立煌县(今安徽金寨县),而他胡宗南什么也没有。
因此,这块石碑的出现让胡宗南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等我把延安攻下来后,就把延安改名为“宗南县”!
3月6日,胡宗南正式确定了进攻延安的作战计划,准备调遣11个旅呈“钳形攻势”进犯延安,同时他还保留六个旅作为二线部队,一个旅加六个保安团组成陇东兵团,准备在战时策应主力部队。
第二天,也就是3月7日,胡宗南的这份作战计划被送到了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人们的案头,领导人们经过商议后认为,我军应充分利用陕北的有利地形条件和民众基础,诱敌深入,歼其有生力量,必要时可以放弃延安。
3月13日,蒋介石命令空军部队对延安进行了轰炸,第2天,胡宗南的15万大军正式向延安方向挺进。
3月18日晚,中共中央主席兼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及解放军总部正式撤离延安,第二天上午,我西北野战兵团在经过6昼夜激战,歼灭5000余名敌军后,完成预定任务撤离延安。
在部队正式撤离延安之前,按照毛主席下达的“各部队转移之前一定要把房子院子打扫干净,蒋介石进攻延安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是要回来的”指示,给胡宗南留下了一座空城。
当胡宗南知道这一消息后十分的失望,他原以为自己这次占领延安能“大有收获”,还曾专门下达指示,命令部队进入延安后,特别注意搜捕一个“有着南方口音,手指被香烟熏得焦黑的人”,结果别说抓到毛泽东了,连一点军备物资都没找到。
不过,虽然没能抓到毛泽东,且部队在六昼夜的激战中只抓获了1000多名解放军,但这并不影响胡宗南跟蒋介石“报捷”,他迅速给蒋介石发去了一封电报:“我军经七昼夜的激战,第一旅终于19日晨占领延安,是役,共军伤亡10000余,投诚2000余,俘虏敌50000余,缴获武器弹药无数。”
胡宗南的“面子工程”
蒋介石收到这一消息后十分的高兴,赶紧给胡宗南回了一封嘉奖电:
宗南老弟:
将士用命,一举而攻占延安,功在党国,雪我十余年来积愤,殊堪嘉赏,希即传谕嘉奖,并将此役出力官兵报核,以凭奖叙。堪乱救国大业仍极艰巨,望弟勉旌。
胡宗南对蒋介石的这个嘉奖十分受用,在当时,如果胡宗南想将延安改名为“宗南县”的话,必须先报南京当局核定,然后才能向全国公布。
然而延安意义重大,胡宗南不确认蒋介石能不能同意自己的改名申请,现在有了这份嘉奖令,胡宗南觉得希望大了一些,开始为申请更名作准备。
胡宗南已经想好了,等延安改名后,他要把“宗南县”建成一个超过庐山的“避暑圣地”,把西安的碑林也搬迁到宝塔山上,请蒋介石题写“直捣黄龙”,刻成石碑放在山顶上。
到时候让铁路部门把铁路修过来,国民党高官要员们就可以来旅游,这样一来“宗南县”就彻底全国闻名了。
胡宗南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申请手续还没办完,蒋介石就发来指示,说要在8月份来延安“视察”。
胡宗南一下子就慌了神,毕竟他跟蒋介石报的数字水分太大了,他的那封电报又被宣传部门拿去满世界宣传,全世界都知道胡宗南打了个“生俘五万余众”的大捷。
如果蒋介石来的话身边一定有大量的记者,到时候记者到延安后发现没有那么多俘虏,是会闹笑话的。
因此胡宗南迅速命令工兵在延安近郊挖了大量的“坟墓”,其中有的里面埋了真的解放军将士遗体,有的只是空坟。
同时,胡宗南命人将仓库里的旧武器和旧装备拉到延安来,对外宣称是“战利品”,搞起了“战利品展览”。
至于棘手的“俘虏”问题,胡宗南想来想去决定从部队里面抽调一部分人来装俘虏,到时候记者们来了拍完照后,用卡车拉着“俘虏”们去下一座“战俘营”继续拍照,这样就能混过去了。
为了增加可信度,胡宗南还专门挑了几个人演“共军指挥官”,一个人演团长一个人演旅长,派人对他们进行了专门问答训练。
过了几天胡宗南亲自检查他们训练成果,结果发现“共军旅长”大有问题,虽然是专门挑出来的湖南人,但说话一口国军腔,见了胡宗南还点头哈腰。
胡宗南为此专门对他做了训练,让他表现出“英勇不屈”的样子,张口闭口“刮民党”,没事就骂蒋介石“蒋该死”。
见对方演得有那么一丝味道了,胡宗南板着脸说道:“做得好,升官;做不好,砍头!”之后,他叹了一口气说道:“其实我也不赞成弄虚作假,这也是为了革命,不得已而为之。”
处理完了“战俘”问题,胡宗南又开始为“民心”问题头疼,因为延安百姓商户大多都跟着共产党撤离了,延安县里没多少居民,到时候让记者们看到了拍下来发表,国共之间的人心向背就一目了然了。
因此胡宗南专门从西安招了一大批说评书的、唱大鼓的艺人来到延安,之后又用卡车载了一大群想捞一笔的商家来到延安增加人气,折腾了好几天后,跑回来的延安居民也不过两千,有的街道甚至一个人都没回来。
胡宗南想来想去决定在延安开一个“为人民服务处”,这个“服务处”主要为延安人民发放赈济、免费治病、免费代写书信,同时胡宗南还专门贴出公告,说延安城内不管男女老幼,只要来就会发20元法币救济金,或两尺布,或两升米。
胡宗南这一手一开始的确吸引了很多延安人民,但没过几天胡宗南就发现支出太大,太“浪费钱”,而且延安人民还是不肯说国民党的好话,胡宗南一气之下把“为人民服务处”给停了。
眼见距离蒋介石来延安的日子越来越近,胡宗南调遣多架飞机在西安和延安之间来回飞,运来了澡盆、脸盆、钢丝床、西餐用具和厨师、马桶等生活必备品,为了保证蒋介石的安全,胡宗南还专门调来了大批大炮部署在延安周边,以防万一。
东方红,太阳升
1947年8月7日下午2点,银灰色的“美龄”号专机缓缓降落在了延安东郊机场,身材消瘦的蒋介石在宋美龄的陪同下慢慢走下飞机。
已经在机场等了一个小时又35分钟的胡宗南赶紧带着手下迎了上去,给蒋介石敬了个标准的军礼。
蒋介石微微的点头致答后,朝着远方被碉堡群包围着的的宝塔看了一眼,耸耸肩,对胡宗南等人说道:“来而不往非礼也,两年前我邀请毛泽东来重庆,今天我来到延安回访,可惜的是毛泽东没有邀请我,是我不请自来,我倒要看一看,延安这个神秘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
之后,蒋介石钻入了黑色小轿车中,在一众美式吉普及警卫摩托车队的护卫下到达了延安新市场附近。
蒋介石钻出汽车后,一眼就看到了“热烈欢迎”他的延安人民,街道上每家每户的门前还都悬挂着他的画像。
在胡宗南的事先安排下,等蒋介石走到群众面前对他们挥手时,群众们开始唱起了著名的《东方红》,当然,是胡宗南“改编版”,他把“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改成了“中国出了个蒋中正”,把歌词里的“共产党”改成了“国民党”。
因为事先没怎么排练,所以有的延安人民唱着唱着又唱成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但心情甚佳的蒋介石没有听出来,或者说他故意装作没听出来,一边热情的跟群众挥手,一边对胡宗南等人说:“好!好!”
唱完《东方红》后,老百姓们又接二连三地喊起了“蒋介石万岁!”
对此十分满意的蒋介石并不知道的是,为了让延安群众高呼这一口号,胡宗南专门命令县政府给前来参加欢迎仪式的群众每人发了一丈洋布和五十斤的洋面,而且专门下了死命令:谁敢贪污这些东西,把事情搞砸了,就砍谁的脑袋。
这场荒唐闹剧结束后,蒋介石一行人去了清凉花园休息。
延安见闻
在清凉花园稍事休息后,蒋介石、宋美龄与胡宗南等人乘车来到中共中央驻地杨家岭,蒋介石草草地打量了一番杨家岭内简陋又单调的建筑后,兴致盎然地赶到了枣园,他想看看自己最大的对手毛泽东的“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到了毛泽东曾居住的窑洞门口后,蒋介石不由得感觉有些大失所望,因为毛泽东的窑洞和普通老百姓居住的窑洞完全可以说是一模一样,门窗都是用陈旧不堪的木头做的。
蒋介石皱着眉头打量了窑洞一会儿,让自己的一名随从人员先去窑洞里看一看。很快随从就出来了,跟蒋介石说道:“校长,里面没什么东西,只有一张榆木破床和一张榆木桌子。”
蒋介石听后有些惊讶,他立即快步走进了窑洞里面,发现毛泽东住的窑洞内墙墙面都开始剥落了,榆木床很破旧,桌子高地不平,很难想象这竟然是中共核心领导人的住处。
蒋介石没注意到的是,胡宗南看着那张桌子表现得有些心虚,他刚占领延安就急匆匆地跑到毛泽东居住的窑洞里转了一圈,发现桌子上有个纸条,上书:“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又不能进,退又退不得。奈何!奈何!”。
这张纸条干净利落地点明了胡宗南的现状,“打下”了延安,他就必须把延安守好了,要是被解放军重新夺回来,他就真的危险了。
因此,当时胡宗南看完这张纸条后,将之交给自己身边的熊向晖看了看,哈哈大笑了起来。
知道胡宗南“合乎他心意时喜欢哈哈大笑,指出他心病时也喜欢哈哈大笑”的熊向晖陪着胡宗南哈哈大笑了一会儿后,眼睁睁的看着胡宗南把这张纸条处理掉了,他不敢给蒋介石看。
因此,当胡宗南发现蒋介石盯着那张桌子看时,内心一直在打鼓,担心蒋介石知道了此事,蒋介石看了一会儿后,什么也没说就往外走去。
蒋介石从窑洞里走出来后,在毛主席的院子里转了转,突然发现了一台纺车,对身边的胡宗南问道:“毛泽东要这东西啥用?”
胡宗南看着纺车,小心翼翼地回答道:“延安因长年被我大军围困,物资匮乏,听本地人说这是毛泽东用来纺纱的。”
蒋介石听后皱着眉头问道:“你是说毛泽东还亲自纺纱?”
胡宗南小心翼翼地点了点头,蒋介石俯下身去,随手摆弄了几下纺车,只听“吱呀”一声,线断了。
蒋介石摇了摇头,对身边的一名随从说道:“你去给我找一名本地百姓过来。”
很快,一名双腿直发抖的老农就被带到了蒋介石的面前,看起来慈眉善目,蒋介石看着这位一直低着头不敢看自己的农民问道:“你有没有见过毛泽东?”
老农听后忙不慌地点头说道:“见过,我经常见他,他在额家吃过枣。”
蒋介石点了点头,接着问道:“是你送给他吃的吗?”
老农赶紧摇头说道:“不是,他给额钱买的枣。”
蒋介石听后脸色开始不好看,接着问道:“他平时都穿什么衣服?穿什么鞋子?”
“他跟那些当兵的一样穿打补丁的旧衣服,有时候穿布鞋,有时候穿草鞋。”
“他有没有跟你说过什么?”
“他问额:‘为啥子你们陕北人不爱吃红辣椒?’”
“你怎么回答的?”
“额说吃红辣椒屁眼疼。”
······
打发走了老农后,胡宗南对蒋介石说道:“旁边和下面分别是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人住的窑洞。”
然而,蒋介石觉得他们住的窑洞应该和毛泽东的相差无几,因此没有继续参观,而是去了“抗大”学校。
“抗大”说是“学校”,其实只是一排简陋的窑洞而已,连黑板都是用木炭灰涂黑的。
蒋介石到了“抗大”后发现附近有一个小凳子,决定上去坐一坐,结果因为凳子太矮了,他差点翻倒在地上,宋美龄和胡宗南赶紧扶住蒋介石并将他拉了起来。
蒋介石看着差点让自己出丑的小凳子,面色铁青的说道:“我黄埔军校、中央军校不知道比这里强多少倍,可是会打仗的人反倒越来越少,你们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胡宗南等人纷纷低下了头,不敢接话。
之后蒋介石等人又参观了毛主席、周恩来等人亲自开辟出来的农田,得知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延安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的消息。心情郁闷的蒋介石回到清凉花园,看着胡宗南精心为他准备的豪华又舒适的房间,心里说不出来的惆怅。
第二天蒋介石去战俘营转了一圈,看到了“英勇不屈的解放军旅长”,对方不停地说“中国共产党万岁!”“你们能打进我们的延安,我们也能打进你们的西安!”
冷眼看着这个“共军旅长”表演了一会儿后,蒋介石转身离开了,而他身后的记者们则对这“旅长”和其他“战俘”进行了大规模报道,一些发现战俘有些“眼熟”的记者也被胡宗南用重金封了口。
下午两点,感慨良多的蒋介石乘坐飞机飞回了南京,这是蒋介石一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到延安,之后他再也没有来过。
胡宗南原想着蒋介石这一趟延安之行能有个不错的体验,他好提议将延安改名“宗南县”,但看着蒋介石铁青的脸色,胡宗南没敢提及此事,决定再等一等。
这一等不要紧,1948年4月21日,驻守延安的胡宗南部队及国民党党、政、军、特各机关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势下纷纷弃城而逃,延安也于第二天被我军所光复,胡宗南的“延安改名计划”还没实施就破产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