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陈毅给江西一县委写信:务必要找到一位叫周篮嫂的农妇
talk历史 2021.11.04 550 208
1962年初春,江西信丰县县委负责人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件,县委负责人对这封信非常重视,因为给他写信的人是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元帅。
在这份信中,陈毅要求县委务必找到一名叫做周篮嫂的农村妇女,在信的结尾,陈毅还专门强调:“若是查找到了,请转告她,选择适当时机前来北京我家里做客,我一定要热情招待她。”。
那么,这位让陈毅一直牵肠挂肚的周篮嫂到底是谁?她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关于陈毅和周篮嫂之间的故事,还要从1934年的8月讲起。
受伤的陈毅
1934年8月28日,陈毅在兴国县老营盘红三军团6师前沿阵地视察时,被敌军炮弹的碎片击中,右胯骨当场粉碎性骨折,他也因此发起了高烧。虽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陈毅的烧退了下去,但他的大腿却没有康复,经常红肿溃烂,连下床都很困难。
当时正值第5次反“围剿”作战时期,中央红军因为执行王明、博古的左倾路线损失惨重,只得制定了紧急转移的计划,当陈毅得知中央打算转移后内心十分的着急,不知道中央会如何安排他。
直到10月9日,陈毅才见到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博古告诉陈毅:“中央本来打算带着你一块转移的,但是中央考虑到你在江西待了七、八年了,有名望,有地位,而负责留守中央苏区的项英同志刚到中央苏区不过两三年,他也没打过游击战,因此党中央决定将你留下,负责军事上的工作,帮助项英同志。”
虽然博古那一张面孔看起来十分真诚,但陈毅内心深处对他说的话一个字都不信,他知道博古之所以将自己留下来,是因为自己当初反对“左倾路线”,博古这是在排挤自己。
如今这个局面留在中央苏区打游击,和坐以待毙没有什么区别。但陈毅从大局考虑,还是同意了临时中央的安排。
中央红军撤离后,蒋介石加大了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力度,留守红军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就在这一危难时刻,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摒弃了王明博古的左倾路线,给留守红军下达指示,要求留守红军改变组织结构和斗争形式,以游击战争方式适应新的环境。
陈毅接到中央指示后如获至宝,当即指挥部队化整为零,开始游击作战。
1935年3月中旬,陈毅化名为“老刘”和项英在原代英县县委书记曾继才以及两名警卫员的陪同下前往赣粤边游击区,并于不久后抵达了赣粤边特委、军分区所在的油山。
提着篮子的周篮嫂
油山脚下有一个叫做彭坑的村落,彭坑位于赣粤边大余、信丰以及南雄三县交汇处,村子里面有一个叫做刘汉光的庄稼汉,刘汉光的妻子姓周,大家都叫她“三娣子”。为人热情能干,很快就被吸收入了游击队,成了一名秘密交通员,她家也成了游击队的秘密据点。
陈毅到达油山后,经常在刘汉光和“三娣子”家后山上的小茅棚里歇息。之所以不住在村民家里,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十分疯狂,隔三差五的就以村为单位挨家挨户的搜捕游击队,如果居住在村民家里,不但陈毅有性命之忧,村民也会受到牵连,因此陈毅才会住在山上。
不过,住在山上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食物不好找。在最开始,“三娣子”经常借着上山割猪草的名义,提着个篮子为陈毅等人送饭,后来国民党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消息,知道陈毅现在在油山附近,加大了对村民上山的盘查力度,禁止任何人携带食物上山,战士们断了生活来源,只得靠打猎维持生计。
1936年6月23日是这一年的端午节,从昨天夜里开始油山地区就下着连绵不绝的瓢泼大雨,陈毅身边的游击队员完全没办法出去打猎,虽然肚子饿的咕咕叫,但大家也只能窝在棚子里大眼瞪小眼。正在此时,陈毅的警卫员聋牯发现雨幕中出现了一个人影,立即给大家示警。当那人走近后大家才发现,对方竟然是披着蓑衣的“三娣子”。
“三娣子”走进茅棚后,大家注意到她的手里面还提着之前给大家送饭时的竹篮子。“三娣子”将竹篮子递给聋牯,然后一边脱蓑衣一边对陈毅等人说道:“外面下雨,白狗子们都避雨去了,我和老刘(指她丈夫刘汉光)琢磨着,这么个天你们肯定吃不上饭,这不端午节了嘛,就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粽子。”
陈毅看了看篮子里面的粽子,又看了看衣服上还沾着水的“三娣子”,不由得十分感激,说道:“大嫂,这叫我们怎么感谢你啊!”
“三娣子”对此却毫不在意,她用手抹了一下脸上的雨水,一边甩手一边说道:“看大老刘(当时游击队中还有几位姓刘的同志,为方便称呼,陈毅就被称为“大老刘”)说的,如果不是为了帮助我们穷苦人家翻身,你们怎么会跑到这种山沟沟里面来。大家都别愣着,吃粽子。”
看着热情招待大家吃粽子的“三娣子”,陈毅笑着说道:“大嫂,我们还不知道你的的大名叫什么哩!”“三娣子”听陈毅说完后“嗨!”了一声,回答道:“山里人哪有什么大名不大名的,我出生后爹给我取名叫‘丫丫’,三岁的时候就被我爹卖到地主家里当丫环,狠心的地主没把我当人,天天打我骂我,叫我‘三娣子’,这也就成我的名字了。”
陈毅听后皱了皱眉,说道:“大嫂,我们闹革命的宣扬人人平等、男女平等,怎能没有个名字呢?再说,你要有个名字,工作上也方便,你说是不是?”
“三娣子”想了想,不好意思的说道:“我这人没什么文化,大老刘你看样子是个文化人,要不你帮我取个名字吧!”陈毅笑着说道:“好哇,那我就不客气了!你看你经常提个篮子为我们送饭,既然如此,你就叫周篮吧!”
“三娣子”听后笑了笑,说道:“做得做得!”
在这一天起,“三娣子”正式更名为周篮,大家开始叫她“周篮嫂”。
周篮嫂治病
国民党反动派接二连三的搜捕行动都没能抓到陈毅和游击队,不由得十分恼火,决定上山搜捕。陈毅和游击队员们只得开始不断地转移。最危险的一次,陈毅等人和敌人的搜山部队相差不过500米,好在游击队员提前发现了敌人的踪迹,才顺利的在敌人眼皮子底下逃脱。
当时陈毅的腿伤并没有完全好,长时间的折腾让他的旧伤复发了。中共赣粤边特委经过考虑后决定将陈毅安排到周篮嫂家中疗养。
这天晚上,周篮嫂的丈夫刘汉光悄悄地出了一趟门,过了一会儿与几名游击队员一同抬着陈毅回了家,为了避免被国民党反动派发现,周篮嫂和丈夫将陈毅安排到了家里装粮食的阁楼上。
看着陈毅那因为发炎肿得像个大冬瓜一样的大腿,周篮嫂十分的心疼,眼泪都流了下来。她有心为陈毅买药治病,可以当时国民党对这方面管得极严,每个山里百姓只能在商店里买二斤米、一斤肉、一两盐,药品、烟草等全都是“禁售品”,只要被发现买治疗枪伤的药,立马以“通共”论处。
就这样,周篮嫂辗转反侧地想了一晚上,直到很晚才睡着。
第二天早晨周篮嫂上山割猪草时,因为睡眠不足加上分心的缘故,不慎割伤了手,看着手上开始冒血的伤口,周篮嫂却笑了,她想到办法了。
周篮嫂六岁时,就被地主逼迫着上山砍柴,那时候她年纪小,又没砍过柴,结果把自己给砍伤,当时的地主可不会善良到帮她请医生,好在地主家有一位善良的帮工杂役,指点她采摘草药疗伤,才活了下来。
后来随着周篮嫂年岁渐长,她的砍柴技术越发精进,很少再出现砍伤自己的情况,周篮嫂也就慢慢地忘了这件事情,直到此时才想起。
周篮嫂割完猪草后,又采摘了一大捆的狗贴耳和辣蓼草,回家后将辣蓼草用清水洗净,然后将之放到盛着盐水的锅里面煮,等到药味煮出来后她将药水倒入一个大木桶里面,提着木桶走到阁楼上,擦擦汗对陈毅说道:“大老刘,我这有个土方子可以给你治腿,就是有点疼,你能受得了吗?”
陈毅看着为给自己治病,累得气喘吁吁的周篮嫂,感动的说道:“治!”周篮嫂见状,舀起药水开始帮陈毅清理伤口,伤口遇盐,那可不是一般的疼痛,然而陈毅虽然疼得直冒汗,但他咬着牙就是不吭声,当看到周篮嫂因为担心他停下来了后,陈毅努力挤出了一个笑容,说道:“莫怕,尽管洗得去!”
清理完伤口后,周篮嫂帮陈毅把腿放平,用药水产生的热气熏伤口,她自己下楼去将一件旧衣服撕成布条,之后跑到外面挖了几个蚂蚁窝,将蚂蚁窝和贴耳草捣烂蒸熟做成药饼子。
一切准备妥当后,周篮嫂将药饼子贴到了陈毅的腿上,用布条包扎好,对陈毅说道:“我小时候就是这么治疗的,应该能有效果。”
就这样,在周篮嫂半个月的土方治疗下,陈毅的腿部奇迹般地开始消肿了,伤口也有了愈合的迹象,陈毅看着没那么疼了的大腿,对周篮嫂说道:“大嫂,你可真不简单啊,轻轻松松就把我的腿给治好了!”
没入伍的女“哨兵”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国民党当局根据奸细举报,知道了周篮嫂家可能有游击队的消息,当即派遣了一支部队前往彭坑。当时周篮嫂正带着孩子在家门口的小河边洗衣服,当她看到气势汹汹地向着自家房子冲过来的国民党兵时,马上就明白了状况。
问题是,现在想回去跟陈毅示警也来不及了。
危急关头,周篮嫂看到了身边撅着屁股玩泥巴的孩子,一把将孩子拽了过去,一边用手拍打孩子的屁股,一边大声喊道:“你还哭!看跟前来了这么多大兵,这么多大枪,谨防打死你,你要小心!”
当时陈毅没在阁楼上,正在一楼的房间里翻阅《列宁文选》,孩子的哭声和周篮嫂的喊声很快就吸引了他的注意,他当即反应了过来这是周篮嫂在对自己示警,在警卫员聋牯的搀扶下,从周篮嫂家后门离开,钻到了后山树林里的山洞里面。
来者不善的国民党兵将周篮嫂家翻了个底儿朝天,什么也没找到,无奈之下只得选择灰溜溜地撤退了。再走之前,他们还没忘口头威胁周篮嫂一顿:“劝你少和游击队来往,否则一旦发现你‘通共’的证据,哼哼!”
当天晚上,周篮嫂确认周边没有国民党的暗哨后,悄悄上山找到陈毅,准备叫他回家。当陈毅看到周篮嫂后,情不自禁地对她说道:“真是多亏了你这位‘女哨兵’啊,如果没有你,我说不定去见马克思去咯!”面对陈毅真诚地的感谢,周篮嫂摆了摆手表示:这全是因为“大老刘”你命大,和我没什么关系。
这一次变故让陈毅和周篮嫂认识到,阁楼已经不安全了。问题是陈毅的腿还没有完全恢复,还需要静养一段时间才能离开。
为此,周篮嫂特地和丈夫一起将阁楼内的杂物清理了出去,露出了一扇小门,然后他们叫上聋牯在门口搭了一块通往外面的桥板,如果陈毅和聋牯听到动静的话可以第一时间跑出去。
在周篮嫂等人民群众的掩护下,陈毅顺利的逃过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抓捕,养好伤后,陈毅顺利的回归了部队。
离别竟成永别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我党和国民党开始进行和平谈判,在谈判时我党将陕甘宁边区和南方游击区视为一个整体,结果蒋介石却坚决不肯承认南方游击区和中央红军是一体的,奉行所谓“北和南剿”的策略,加大了对南方游击区的打击力度。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这种状况才得到改变,
1937年8月15日,中共赣粤边特委正式发布《告赣南同胞书》,宣布赣南地区的党组织及游击队即日起停止游击战争,国民党方面也撤掉了一部分包围油山的部队。
作为南方红军的领导人,陈毅分别和国民党地方政府、军队进行了谈判,正式达成了改编赣粤边游击队的协议,按照协议规定,改编后的赣粤边游击队将作为新四军的一部分开赴抗日前线。
这一天早晨,周篮嫂外出办事时遇到了一位熟悉的游击队员,跟他打听已经数月没见的“大老刘”的状况,游击队员环视了一下四周后,低声对周篮嫂说道:“其实‘大老刘’就是我们的陈毅首长,他正和陈丕显首长一起在板棚下整训队伍呢,明天部队就要奔赴抗日前线了!”
周篮嫂知道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第二天一早就赶往了板棚下,和其他乡亲们一同欢送红军游击队。
穿着新军装的陈毅一眼就从欢送队伍中认出了周篮嫂,快步走上前去握着她的手说道:“大嫂,这些年给你们添麻烦了!”然后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递给周篮嫂,说道:“我们马上就要去前线抗日了,这一走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留个纪念吧!”
军情如火,陈毅没做太多停留,重重地握了握周篮嫂的手,说了句“保重!”就转身离开了。
陈毅离开油山后转战南北,一直没能得空和周篮嫂进行联系,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忘记周篮嫂的恩情。陈毅心里十分清楚,如果不是周篮嫂,自己很可能早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获英勇就义了。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因为要处理国家大事,一直没时间和周篮嫂取得联系。直到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才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决定邀请周篮嫂来北京见一面。
问题是已经过了25年,陈毅不确定周篮嫂是否还在油山,因此他专门给信丰县委写了一封信,请县委负责人帮忙寻找周篮嫂。在信的末尾,陈毅着重强调:“你们一定要认真地查找,不要走过场,若是查找到了,请转告她,选择适当时机前来北京我家里做客,我一定要热情招待她。”
在大余县委的配合下,信丰县负责人成功找到了周篮嫂,并向她转述了陈毅的问候,邀请她前往北京去见陈毅元帅一面。可惜周篮嫂因为前几年生了一场大病的缘故,身体不是很好,不能远行,因此只得作罢。
当陈毅知道此事后专门给周篮嫂邮寄了一些罐头,聊表心意。1964年他有心去赣粤边地区转一转,结果当时陈毅身边发生了一些事情,所以未能成行,只得让自己的夫人张茜代替自己去了一趟彭坑村探望周篮嫂。
1971年陈毅患上了肠癌,仅仅过了一年就逝世了,他至死都没能见周篮嫂一面。
陈毅逝世3年后的12月7日,周篮嫂因病逝世,享年70岁。
在临终前,周篮嫂特别叮嘱自己的孩子:我死之后,遗体要葬在自家后山半山腰的草坪上。那里,是陈毅和其他游击队员开会的地方······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