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周恩来托人寻找一名女演员,25年后葬入八宝山,她是谁?
talk历史 2021.11.04 683 0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得知有位民国时期的梨园女演员尚在人间,得知这位女演员的名字后,周恩来回忆起在年轻时,曾看过这位女演员登台演出,对她的演出印象极深。
当时文化部正成立戏曲学院,十分需要优秀的戏曲艺术前辈来当老师,当周恩来得知这位女演员前辈尚在人间后,便立马委任文化部的干事们寻访她的住处,几经探访终于在北京一个小胡同里找到了这位女演员。
这位女演员已隐姓埋名二十多年,在文化部干事们的不断劝说下,她才终于答应出山,为传承优秀的戏曲文化发光发热,25年后这位女演员前辈去世后,还被葬于了八宝山革命公墓。
那么,这位女演员是谁?为什么周恩来对她印象如此深刻?她有过怎样的传奇经历,又为何隐居在北京小胡同中二十多年?
这位女演员就是刘喜奎,她传奇的一生,还要从她的童年开始讲起。
颠沛的童年
1894年初,刘喜奎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寨子镇黑龙村,父母为她起名“志浩”,刘喜奎是她未来从艺后改的名。
刘喜奎父亲刘义文在女儿出生不久后便前往天津一家兵工厂当工人,刘喜奎母女随后便上天津投奔刘义文。
当时正值甲午战争期间,1894年9月14日,朝鲜平壤被日军攻占,清朝海军与日本海军之间的战斗一触即发。
就在甲午海战爆发前夕,刘喜奎的父亲刘义文被调去维修由邓世昌指挥的“致远号”军舰。
1894年9月17日,甲午海战爆发,“致远号”被日军击沉,全舰将士殉国,刘义文跳海逃生。
等刘义文在海滩上醒来时,战争已经结束,侥幸捡回一条命的刘义文不能以逃兵的身份回天津,他隐姓埋名,前往旅顺讨生活。
当时,刘喜奎母女还在天津,刘义文“一去不返”,母女俩的生活一下艰难了许多。
等刘喜奎再次见到父亲已是两年之后,刘义文在旅顺闯出些名堂,便回天津将刘喜奎母女二人接往旅顺。
刘义文本以为一家人可以在旅顺平安生活,可未曾想到,就在1898年,清廷同俄国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将旅顺租借给俄国作为军事基地,而日本也对中国东北这块“肥肉”垂涎三尺,日俄之间战争一触即发。
嗅到战争气味的刘义文举家逃离旅顺,搬到大连。
刘家两次因逃避战乱而举家迁移,家中已经没有了积蓄,一家人只得住在一个叫南临洼的贫民区里。
祸不单行,刘义文因连年奔波操劳过度,又因贫民区环境恶劣而染上了恶疾,只能躺在床上呻吟。
一家的重担落在了刘喜奎母亲身上,母亲帮人洗衣服赚点小钱,艰难维持生活。
这个时候刘喜奎已经6岁了,懂事的刘喜奎想帮母亲操持家务,也就在这时候,刘喜奎第一次接触了唱戏。
在刘喜奎家的隔壁有两个京剧童伶班,刘喜奎每天都能听见悠扬的琴声和孩子们唱戏词的声音,耳濡目染下,刘喜奎逐渐对唱戏感兴趣起来。
于是,刘喜奎便经常跑到隔壁的院子去,听那些童伶唱戏,她边看边学,久而久之,刘喜奎学会了许多曲目。
就在某一天,科班准备表演曲目《石秀探庄》,可是原本准备扮演石秀的童伶却因病没法到场,就在科班老师感到焦急万分时,刘喜奎站了出来说,她可以扮演石秀。
死马当活马医,科班的老师同意让刘喜奎上台演出,刘喜奎表演的石秀英武水灵,深受观众喜爱,科班老师也看出来,刘喜奎是一个好苗子。
可就在刘喜奎七岁那年,爸爸刘义文病情加重,刘喜奎的母亲没办法,只好差人给远在大连的两个叔叔送信,希望两个叔叔能接济一下他们家,可是两个叔叔却杳无音讯。
刘义文临终之前对刘喜奎母女说,自己不想客死他乡,他让刘喜奎的母亲雇一辆车,把自己送回天津。
可就在回天津的路上,刘喜奎一家经过营口,当地鼠疫横行,刘义文当夜就病情加重,溘然长逝。
刘义文死后,刘喜奎母女二人只好在营口一家货栈旁栖身,靠母亲给人缝补衣服来维持生活。
无巧不巧,货栈旁刚好也有一个戏园子,戏园子的当班人叫李海。
刘喜奎经常到李海的班子上看戏,在科班排戏的时候,刘喜奎也常在一旁观摩,渐渐地,刘喜奎和李海班的人都混熟了,有一次刘喜奎还帮李海班“救场”,唱过一回《二进宫》。
李海看中了刘喜奎的天赋,便正式让刘喜奎来戏班子里学戏,母亲本来执意不许,可在女儿的再三央求之下,最终同意刘喜奎走上唱戏之路。
1903年,刘喜奎正式加入李海班学戏,在李海班中学京剧老生、刀马旦、武生及花脸,等到1905年,十岁的刘喜奎又拜河北梆子名家宋永珍为师,出师以后便在天津等地演出。
刘喜奎凭借着出众的技艺和长相,在观众中大受好评,渐渐地,刘喜奎成为享誉全国的红角。
“周旋”总统之间
刘喜奎名动天下之后,各大戏院的老板争相请刘喜奎前往他们的园子里演出,许多大军阀也邀请刘喜奎去“唱堂会”。
可刘喜奎性子刚烈,许多军阀总统都在她这“吃过亏”。
1915年时,袁世凯邀请刘喜奎去中南海唱堂会,戏园子里的人听说了这件事,纷纷劝阻刘喜奎让她别去。
刘喜奎苦笑着说:“不去不行,他现在可是大总统,我只是一介女伶,可斗不过他。”
于是,刘喜奎毅然前往中南海参加袁世凯举办的堂会,到了中南海后,刘喜奎被安排住在一个叫“流水音”的院子里。
刘喜奎觉得这个“流水音”有些奇怪,便问引她到此的侍卫:“这是什么地方?”
侍卫告诉刘喜奎,这“流水音”是袁世凯二公子袁克文的住处。
这位二公子袁克文,刘喜奎早就认识,此人是个花花公子,曾多次追求刘喜奎,却均遭刘喜奎拒绝。
此时得知自己竟要住在袁克文家里,刘喜奎感到十分忧虑,这袁克文肯定会趁自己唱堂会的时候来捣乱,只怕到时候不太好收场。
刘喜奎正思索间,突然有人前来传唤,说大总统(袁世凯)有要事找刘喜奎商量。
刘喜奎只好跟着侍卫来到总统府,却发现袁世凯只是在和几个僚属打牌。
袁世凯本来想让刘喜奎来陪他打牌,却只见刘喜奎横眉冷目站在那儿,一时间竟忘了该说什么。
刘喜奎冷冷地问:“大总统找我有什么事?”
袁世凯支支吾吾地说:“没….没….”
刘喜奎说:“大总统没什么事的话,我就先告辞了。”随后便飘然而去。
袁世凯感到十分难堪,他既垂涎刘喜奎的美貌,又忌惮刘喜奎的刚烈,此时一位下属出主意,让袁世凯出黄金千两作为聘礼,将刘喜奎纳为小妾。
袁世凯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当即让副总统黎元洪、相国徐世昌以及清史馆馆长赵尔巽带着三千两黄金,去说服刘喜奎当自己的十姨太。
三个人搬着三千两黄金来到化妆室,一个劲儿地劝说刘喜奎当袁世凯的小老婆,谁知刘喜奎对三千两黄金正眼不看一眼,只斩钉截铁地说:“别说三千两,就是三万两我也不要!我绝不会就这样出卖自己!”
三个人吃了个硬钉子,只好灰溜溜回去向袁世凯复命,袁世凯叹一口气,便死了娶刘喜奎做十姨太的心。
袁世凯虽然死了心,可他的儿子袁克文却来了劲儿,他听说刘喜奎就住在自己家,大喜过望,整日有事没事就往刘喜奎住处跑,刘喜奎实在不堪其扰。
见自己哥哥如此“上头”,袁世凯的三儿子袁克良有样学样,袁克良整日纠缠着刘喜奎不放,他还雇了个乐队,整天在刘喜奎门口吹吹打打。
袁克良为了娶刘喜奎,甚至还四处扬言:“我不结婚,我要等着和刘喜奎结婚”,可刘喜奎始终正眼也不看这两兄弟一眼。
不论袁世凯父子如何聒噪,刘喜奎只洁身自好不与他们合污,等到中南海堂会结束,刘喜奎离开袁府,袁氏父子的纠缠才告一段落。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身亡,消息传到刘喜奎耳中,她长舒一口气,觉得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唱戏了。
袁世凯死后,由黎元洪出任大总统,但是军政实权却在国务院总理段祺瑞手中。
黎元洪与段祺瑞素来不和,在袁世凯死后不久,便在对德宣战与否这件事上争得面红耳赤。
安徽军阀张勋借着这个机会,以调停“府院之争”的名义,率兵进入北京。
张勋是清廷的狂热拥护者,在清朝灭亡以后,他不让部下剪去辫子,以示对清廷的效忠。
张勋率兵进入北京,意图复辟清王朝的心路人皆知,街头巷尾的人们都在议论,“辩帅”张勋要让大清朝“死灰复燃”!
刘喜奎自然也得知了这个消息,她暗暗叫苦,这个张勋早在自己在济南演出时就缠着自己不放,如今,他又率兵进京,指不定又要对自己做些什么,刘喜奎再次感到十分忧虑。
果不其然,某天刘喜奎正准备演出时,两个“辫子兵”突然闯进戏园,辫子兵说:“我们张大帅请刘老板去一趟。”接着便拉刘喜奎就要走。
刘喜奎愠怒道:“你别拉我,我就冲着你们两个东西不去了,我想张大帅也不会拿我怎样。”
两个兵连忙改了态度,和颜软语劝刘喜奎和他们走一趟,戏团的老板也在一旁劝刘喜奎要“审时度势”。
刘喜奎没办法,只好跟着两个辫子兵去了张勋府邸。
刘喜奎到了张勋府中,张勋立刻命刘喜奎前去见他,刘喜奎只见张勋在喝酒,张勋醉醺醺一举酒杯,说:“来!刘伶儿先来陪大帅喝一杯。”
刘喜奎不为所动,只冷冷地说:“干我们这一行的不能喝酒。”
张勋碰了个软钉子,有些难堪,随后他拍拍手说:“来人啊!拿上来!”
只见几个下仆抬上来三个柳条包袱,张勋示意他们打开,只见里面全是白花花的银元。
刘喜奎心知肚明,这张勋同曾经的袁世凯一样,想把自己纳为小妾,可刘喜奎表面却详作不知,问道:“大帅这是什么意思?”
张勋有意显摆,他哈哈一笑,说:“送给岳母养老。”
刘喜奎冷冷地说:“张大帅,我怎样的场面没见过,这点钱对我来说实在微不足道。大帅还是收起这些钱,您这么做,难道不是轻薄自己吗?”
两次遭拒,张大帅恼羞成怒,他怒吼着说:“你要不嫁给我,就别想走出这帅府大门!”
张勋把刘喜奎软禁在府中,让手下日夜看管。
一天,刘喜奎正在思索怎样才能从张府逃出去,抬头却看见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朝自己的方向走来,刘喜奎仔细一看,原来是曾经在天津梨园同台演出过的姐妹王克琴。
王克琴在一场堂会中被张勋看中,被张勋纳为小妾,她见刘喜奎也在府中,十分惊讶,刘喜奎便将事情经过原原本本和王克琴说了。
王克琴沉吟了一会儿说:“大太太为人很好,或许能帮到你。”
于是,王克琴领着刘喜奎来到大太太房间,大太太听说了事情始末经过,十分生气,站起身就要找张勋理论。
王克琴赶忙拉住大太太并劝她说:“张大帅此时正在气头上,他不会理睬你的。”
三个女人只得想别的主意,突然大太太灵机一动,附耳给刘喜奎说了个计划。
当天晚上,大太太和张勋说,刘喜奎同意嫁给他。
张勋大喜过望:“那个刘伶儿愿意嫁给我啦?”
却只见大太太不动声色地说:“可以是可以,但她有个条件,婚姻可是百年大事,你要让她回去禀告过父母,再将她明媒正娶过门。”
张勋满口答应,他吩咐两个卫兵护送刘喜奎回老家,还命卫兵带上一大堆礼物,打算送给未来的丈母娘做聘礼。
刘喜奎心中虽怒火中烧,可表面却不动声色,临行前,张勋威胁刘喜奎说:“你别想跑,你就是逃到天涯海角,我也能抓到你。”
刘喜奎满口答应,可心中却早就规划好了逃跑计划。
于是,两个卫兵护送着刘喜奎从北京回到天津,刘喜奎生怕两个卫兵认出自己家门,不敢直接回家,她带着两个卫兵在天津城里转了两转后,下意识就走到自己以前唱戏的戏园门口。
她灵机一动,回头对两个看守她的卫兵说:“以后我嫁给张大帅,就不能再唱戏了是吧?”
两个卫兵答道:“是的。”
刘喜奎说道:“既然如此,我想在这两天唱唱戏,把合同唱满了,也过过唱戏的瘾,成不成?”
两个卫兵想着,料这刘喜奎在天津城中也插翅难飞,便同意让他唱两天戏。
当时,外界已经到处疯传张勋强娶刘喜奎的消息,大家都为以后听不到刘喜奎唱戏感到十分遗憾。
结果刘喜奎复出唱戏的消息一经传出,前来听戏的人如人山人海,现场座无虚席。
刘喜奎对两个卫兵好吃好喝招待,在自己唱戏时,也让两个卫兵坐在观众席首排。
两个卫兵被刘喜奎的表演迷得如痴如醉,渐渐地忘了自己要看守刘喜奎的事。
刘喜奎唱了两天戏后,对两个卫兵说:“你看,来听我唱戏的人这么多,我不想让他们失望,还想再唱几天,麻烦你们回去和太太和大帅说一声,省的他们老是惦记我。”
两个卫兵想也没想就回去了,当天演出结束后,刘喜奎赶忙回到家中,和母亲一起连夜逃往济南。
直到1917年7月12日,张勋的复辟大计被段祺瑞粉碎,举家逃到荷兰公使馆,刘喜奎才回到北京,继续他的梨园生涯。
误入崔门
然而,刚烈清白的刘喜奎,其最后婚姻的归宿却并不好,她是被“骗婚”的。
在刘喜奎回北京之后,湖南巡阅使曹锟和陆军次长陆锦都曾纠缠过她,刘喜奎实在不堪其扰,她突然想到,只要自己结婚,就能够摆脱这些军阀大官无休止的追求。
就在这时,刘喜奎看到报纸上刊登了崔承炽揭发上司陆锦贪污军饷的事,他十分讨厌陆锦,对这位崔承炽十分有好感,便找了个老先生前去探访,看看合不合适。
崔承炽是陆锦手下一个小小的局长,在家中已有妻子,他生的瘦瘦高高,还患有肺痨,尽管只有四十多岁,可看上去却像个老头。
得知刘喜奎竟然看上了自己,崔承炽受宠若惊,他对前来提亲的老先生谎报了年龄并隐瞒了自己已经结婚的事,他还给了老先生一笔钱,让老先生在刘喜奎面前帮忙说说好话。
老先生回去对刘喜奎说:“崔承炽今年35岁,沉稳干练,人很不错。”
刘喜奎心中暗喜,可为了保险起见,他让自己的二叔帮忙,想再探探崔承炽的相貌人品。
崔承炽深知自己的相貌配不上刘喜奎,就让手下一位长得精壮英俊的卫兵冒充自己,骗过了刘喜奎的二叔。
刘喜奎的二叔对“崔承炽”十分满意,回去就和刘喜奎将婚事定了下来。
到结婚那天,刘喜奎坐了一顶花轿,吹吹打打来到崔家,等拜完天地,刘喜奎迫不及待想看看丈夫长得什么样。
等刘喜奎揭开盖头,却看到崔承炽只是个其貌不扬的“小老头”时,瞬间感到天旋地转,晕了过去。
等醒来以后,刘喜奎发现崔承炽正端着碗参汤,守在自己床边,这时刘喜奎才想起来,前一天晚上是洞房花烛夜。
崔承炽也是一时鬼迷心窍,见到刘喜奎晕倒的片刻,崔承炽瞬间便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不已,于是他连忙喊人把昏倒的刘喜奎送到房间,并亲自煮了一碗人参燕窝汤,希望能得到刘喜奎的原谅。
可刘喜奎既不喝汤,也不说话,对崔承炽的道歉也无动于衷。
当陆锦知道刘喜奎居然被崔承炽娶回去后勃然大怒,他差人把崔承炽叫过去,大骂了崔承炽一顿,并撤了崔承炽的职。
崔承炽被撤职的消息传到了刘喜奎耳中,对崔承炽的同情以及对陆锦的鄙视,让刘喜奎心中又燃起了斗争的火焰,她对崔承炽说:“我嫁到崔家是我自己的选择,我绝不后悔,从今往后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承担吧。”
崔承炽深受感动,而刘喜奎也正视了自己的命运,两人的生活逐渐走向正轨。
可是人心难测,陆锦撤了崔承炽职以后并不罢休,他知道崔承炽有肺痨不能长久劳动,便让崔承炽去江西视察,回来后,又让崔承炽去长沙、河南视察。
崔承炽在过度劳累中病情逐渐加重,不到两年就因肺病恶化死了,在崔承炽死后,刘喜奎烧掉了所有当票以示永不再登舞台,她改名崔刘氏,隐居在北京一个小胡同里,此后便从人们视野中消失。
出山
直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化部建立了戏曲实验学校,担任校长的田汉先生听闻当时的第一女名伶刘喜奎尚在人间后,将此事告诉了周恩来。
周恩来曾在天津南开大学读书,大学期间曾听过刘喜奎的戏并深受触动,于是,周恩来便委托文化部书记马少波寻找刘喜奎,希望她能来学校任教,将戏曲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经过挨家挨户拜访询问,马少波终于在北京安定门谢家胡同找到了刘喜奎,此时的刘喜奎育有一子,家中清贫,全家都靠儿子在外打工度日。
在马少波的劝导下,隐姓埋名二十余年的刘喜奎同意出山,此后,刘喜奎就在戏曲实验学校担任艺术委员,享受教授待遇。
1950年10月,刘喜奎受邀参加全国戏曲工作会议,会议期间,在北京饭店举行的一次宴会上,周恩来总理突然跟刘喜奎打招呼,周总理对刘喜奎说,他还在天津南开读书的时候曾听过刘喜奎的新戏,周恩来十分赞赏刘喜奎的气节与精神。
周恩来的一番话让刘喜奎感受到了人们对戏曲艺术和艺人的尊重,在那一刻刘喜奎决定,一定要把自己身上的戏曲艺术和精神好好传承下去。
1964年4月3日,刘喜奎因心力衰竭,在阜内大街人民医院病逝,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刘喜奎的家人依照她的遗愿,将她的个人财产尽数捐赠给了国家,一代传奇名伶就此落幕。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