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陈仁麒逝世后,追悼会却因一妇女推迟五天,这妇女啥身份
talk历史 2021.11.04 751 118
1994年3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获得者陈仁麒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陈仁麒将军的逝世无疑是我党我军的一个重大损失,因此当陈仁麒将军的亲友知道将军逝世后,纷纷前往陈家慰问,并准备参加陈仁麒将军的追悼大会。
然而让亲友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追悼会正式举行的前一天,他们接到陈仁麒将军家人的通知:将军的追悼会将推迟到5天后举行。
当亲友们好奇地询问陈仁麒将军的家人为何推迟追悼会后,家人回答道:“我们要等一位妇女同志,如果她不来的话,追悼会是无法进行的。”
那么,这位直接导致开国中将追悼会推迟的妇女是谁?她又如何与陈仁麒将军产生联系的呢?
这位妇女叫做董存梅,也许董存梅这个名字大家会感到比较陌生,但提到她哥哥大家一定都很熟悉,那就是著名的战斗英雄董存瑞。
这个故事,要从1948年解放隆化的战斗讲起。
第2次隆化战斗
隆化县位于热河省(原省级行政区,1955年7月30日被撤销,原辖区在今内蒙,河北,辽宁部分地区)中部,七老图山脉的西侧,该县西通丰宁,东接承德,北倚围场(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南连滦平,是热河省省会承德的北部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抗日战争结束后,隆化县原归属于我党热河省热西地委及热西专员公署领导,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后,隆化县被国民党反动派占领,并将隆化县以伊逊河为界分为隆东、隆化(陇西)两县。
1948年3月,又将丰宁所辖的苏家店子区以及一部分围场县地区划成滦河县。
如果解放军能够顺利解放隆化县,那么我党控制的热西、察东两块解放区将正式连成一片,我党我军的活动空间也将进一步扩大,同时还能够对在东北战场上即将举行的辽沈战役提供有力的配合,分散敌人的精力,使敌人疲于奔命。
因此,解放隆化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隆化被敌人占领后,解放军部队曾于1947年5月发起过第一次隆化战斗,但是因为当时的解放军缺乏攻城武器,对于攻坚战斗经验不足,因此第1次隆化战斗以失败告终。
直到1948年5月,东北人民解放军胜利完成1947年冬季攻势后,决定发起第2次隆化战斗,并将这一重大任务,交给了冀热察辽军区第11纵队。
冀热察辽军区第11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委陈仁麒接到命令后不敢怠慢,迅速向隆化县挺进。
而当时负责守卫隆化县城的国民党部队,是国民党东北第二绥靖区中将司令官石觉少将(1948年9月22日升陆军中将)麾下的第十三军第89师第265团。
1948年5月1日,第11纵队全体官兵迅速从朝阳地区西进,并于17天后正式包围了隆化县城。当石觉收到隆化县城被包围的消息后,命令手下向第89师第265团团长发了一封“指示电报”。
在电报中,石觉告诉该团长要“巩固部队本身之立足点为兵力部署之第一要义”,并特别点明必须要确保苔山及隆化中学的坚固工事,只要这两处地方不丢失,“必能确保隆化无虞”。
石觉之所以坚信隆化县城必定不会被解放军攻克,是因为在隆化城内除了265团外,还有一个师属工兵连,以及部分师属炮兵部队。同时隆化县城周围有40多个碉堡群,再加上有苔山、隆化中学两个坚固的据点,“是个人都能守住。”
英烈董存瑞
然而石觉的如意算盘还是落了空,1948年5月25日凌晨,贺晋年、陈仁麒指挥第11纵队,对隆化县城发起了总攻,并将攻打苔山的任务交给了第31师。
31师91团的解放军战士在冀察热辽军区炮兵旅的协助下,只用了35分钟时间就攻占了苔山制高点,92 、93团的战士们则向西山龙头山的守军发起攻击,仅用15分钟就突破了敌军的防守阵地。
城内守军只得将主力部队收缩至隆化中学及其周边的据点附近,妄图靠着这些坚固工事负隅顽抗、垂死挣扎。
在攻打隆化中学的战斗中,冲锋在最前面的是11纵队32师96团6连的战士。
6连的战士作战勇猛,没用多长时间就攻克了隆化中学敌人的防线,随着解放军接连取得胜利,部分国民党士兵开始绝望,于是选择了突围南撤,在被后续到达的第33师99团歼灭大部后,只有20余人侥幸逃出生天。
第2天凌晨,第11纵队成功攻克了隆化县城,并歼灭了1900余名敌军。隆化县城被攻克后,时任中央冀热察辽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程子华与秘书齐肃在前往县城检视战果时,看到几名战士抱成一团,在一座被炸塌了的桥旁边痛哭流涕,似乎非常伤心。
程子华对战士们的表现十分不解,于是走上前去问道:“这不刚打了个大胜仗吗?你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哭呢?”
那几名战士向程子华敬了个礼,说道:“报告首长,我们是11纵队32师96团6连6班的,我们在哭我们的班长董存瑞。”之后,程子华知道了一个让他感慨万分的故事。
在隆化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即1948年5月24日,6连召开了一次解放隆化誓师大会,并开展了一起“挂帅点将”比武活动,董存瑞经过比武后获得了“爆破元帅”的称号。
5月25日,当董存瑞接到拔除敌人核心阵地隆化中学的命令后,董存瑞拍着胸脯向6连指战员保证:“就是死后化为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面去,让同志踩着我们把隆化给拿下来!”
之后,董存瑞率领6班的同志们接连炸毁了敌军5个地堡及3个炮楼。5月25日11时,6连接到上级指示:“从4连打开的隆化中学东北角突破口投入战斗!”
结果战士们刚越过这个突破口,一座外河道上的“桥”突然伸出了黑洞洞的枪口,打死打伤了多名战士。
原来这是一座敌人隐藏在河道上的桥型暗堡。
为了端掉这一座暗堡,二营教导员宋兆田接连派遣了三名爆破手去爆破,结果因为敌人的火力凶猛,三名爆破手全部牺牲了。
就在宋兆田思考派谁上时,抱着炸药包的董存瑞与肩上扛着手榴弹的郅顺义来到他面前,主动要求执行爆破任务。
见宋兆田有些犹豫,董存瑞急忙说道:“我既是班长又是一名共产党员,就由我亲自带一个爆破组去炸掉它!”
宋兆田最终同意了董存瑞的请求,批准他带着郅顺义和另一名战士组成爆破组去爆破敌人的暗堡。
董存瑞等人冲上去后,郅顺义迅速朝着前方桥下扔出了手榴弹,手榴弹掀起的烟尘直接遮蔽了暗堡内敌人机枪手的视线,暗堡内的敌军立即对着前方一阵乱射,郅顺义和另一名战士当场中弹不能行动了,而董存瑞则靠着烟雾的掩护顺利的冲到了暗堡下面。
就在宋兆田暗中松了口气时,只见董存瑞的身体突然斜了一下,显然是腿部中弹了。之后董存瑞开始在暗堡下来回摸索,想要找一个地方支撑炸药包,但是狡猾的敌人在设计暗堡时已经设想到了这种局面,因此暗堡下面两旁是光滑的陡岸,完全没法支撑起炸药包。
就在此时冲锋号响起,暗堡上的几块砖头被推了下来,然后露出了6个黑洞洞的枪口,对着发起冲锋的解放军战士吐出了罪恶的子弹。
董存瑞知道情况紧急,不能再拖了,他先是往北部桥墩上安放炸药包,结果炸药包很快就滑了下来,之后董存瑞决定顺着“堡眼”把炸药包塞进去,结果被暗堡内的敌人给推了出来。
时间紧急,董存瑞扛起炸药包朝桥中央走了几步,然后将炸药抵在了桥下,一边拉下导火索,一边对着咬着牙站起要来帮助他的郅顺义喊道:“卧倒,卧倒,快趴下!”
只听“砰!”的一声巨响,敌人的暗堡就被炸上了天,96团的战士们也顺利的越过了这座敌人的暗堡,攻进了隆化中学内。
而董存瑞,则永远地倒在了暗堡下,这一年,他才19岁。
当时董存瑞的爆破组总共有100公斤的黄色炸药,分别用麻布和麻绳捆成了7个炸药包。
而当时董存瑞所托举的炸药包含量在15公斤左右,因此战后战友们搜寻他遗体时,只找到了他的一只鞋,周围一些血肉模糊的残骸不知道是董存瑞的,还是其他人的。
因此6班的战士们才会失声痛哭。
程子华被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从6班战士们手里接过那只裂开了一道大口子的青布千层底鞋,红着眼睛对秘书齐肃说道:“你立即去32师96团,将所有关于董存瑞同志的英雄事迹收集起来,写成一篇报道发给《群众日报》(冀察热辽党委机关报)刊登。”
当齐肃赶到6连时,发现十三纵队政委陈仁麒等领导干部已经在6连等候多时了,原来齐肃刚出发不久,细心的程子华就给陈仁麒打了个电话,将董存瑞的英雄事迹向他说了一遍后,要他率领11纵队的各级干部前往6连,协助齐肃展开工作。
陈仁麒见齐肃赶到后,深吸了一口气,用沙哑的声音让董存瑞生前的连长、排长等战友上前讲述董存瑞的事迹。
据战友们讲,董存瑞是一个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因为他家长期遭受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缘故,董存瑞从小就对地主阶级抱有深刻的仇恨,因此没多大就毅然决然地参加了革命,当上了儿童团长。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对共产党干部展开搜捕时,董存瑞还曾掩护当地区委书记躲避敌人的追捕。
在董存瑞16岁那一年,他就参加了八路军,18岁正式入党。在董存瑞参军的这三年里,先后参与了110多次战斗,和战友们一起歼灭、俘虏了1200多名敌军,并多次立下战功。
陈仁麒听完董存瑞的光辉事迹后,不由得感慨万千地说道:“董存瑞同志能成为英雄不是偶然的,我为我的部队中有这样的英雄感到自豪。”
5月28日,第11纵队党委正式发出了悼念、学习董存瑞同志的决定,并将董存瑞追认为纵队战斗英雄。
6月8日,董存瑞生前所在的6连6班正式被纵队党委命名为“董存瑞班”。
7月10日,董存瑞牺牲地隆化中学正式改名为存瑞中学。
7月11日,《群众日报》头版刊登了《共产党员奋不顾身董存瑞自我牺牲使隆化战斗胜利完成》的专题报告。
1950年9月,董存瑞同志被追认为全国战斗英雄。
董存瑞牺牲后,战友们因为实在分辨不出他的遗骨,因此只得将在他牺牲时候发现的遗骨和其他牺牲的解放军战士埋在一起,没有单独为他立坟。
1957年隆化县委县政府整修烈士陵园时开启了烈士坟,因为不知道哪块遗骨是董存瑞的,因此县委县政府只得请一名木匠做了一个四尺长的棺材,然后将一块写着“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的木牌放入棺椁内,之后将棺椁埋放在专门为董存瑞烈士立的坟内,供后人凭吊。
陈仁麒与董存瑞遗属
1958年的夏天,河北省怀来县董全忠家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陈仁麒中将。
虽然已经过了十年,陈仁麒一直没有忘记董存瑞的英雄事迹,战争结束后,他一直和董存瑞的父亲董全忠保持着联系,并时不时地往董家邮寄一些钱财,聊表心意。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陈仁麒一直肩负着重任,所以一直没能亲自前往董存瑞烈士家探访。
后来陈仁奇奉命前往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学习,当1958年夏天学校放暑假后,终于得到空闲的陈仁麒赶忙来到了董存瑞烈士家,看望烈士遗属。
陈仁麒见到董全忠后紧紧地握着他的手,说道:“老哥,我来探亲喽!”
董全忠对陈仁麒的到来感到非常意外,本以为陈仁麒能和自己保持书信往来,没事往自己家寄些东西,已经非常的仁至义尽了,没想到堂堂的开国中将,竟然亲自来到了自己这个平凡的小家庭。
董全忠情不自禁地红了眼,然后招呼陈仁麒进屋,为他介绍自己的老婆孩子。
陈仁麒看到刚上初中的董存瑞大妹董存梅后,拉着她的手问她还记不记得英雄哥哥董存瑞。
董存梅自信地回答道:“当然记得,他当初参军时因为长得矮,部队还不想要他,他当时急得都哭了,说只要到了部队,靠着高粱米饭一撑就长高了。”
之后陈仁麒和董存瑞的父母聊起了董存瑞生前往事。
据董全忠夫妇讲,董存瑞15岁时就和一个叫卢长玲的姑娘结了婚。董存瑞1945年参加八路时,曾告诫妻子:“我这一走也不知道能不能回来,如果回不来了,千万别守寡一定要改嫁。”
后来董存瑞牺牲的消息传回来后,卢长玲当即哭得晕了过去,按照规矩为董存瑞守了三年孝后,在董全忠的劝说下才改嫁给了别人。
说到这里,董存瑞的母亲情不自禁地叹了口气,说道:“长玲是个好闺女,她在俺家就没过过一天好日子。”
陈仁麒听后也是一阵唏嘘,长叹不已。
陈仁麒在和董家人交流时,得知董存梅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非常开心,说道:“读书好啊,读的书越多,知识也就越多,知识越多就能为人民做更多的贡献。”
之后陈仁麒在心里下定了支持董存梅学业的决心,他离开后为董存梅学业和经济上提供了帮助,一直供董存梅读完了大学。
1959年,新中国因为大面积自然灾害的缘故,出现了长达三年的、严重的全国性粮食、副食品短缺危机,这段时期也被称为“三年困难时期”或者“三年自然灾害”。
因为粮油、蔬菜、副食品等事关民生的物资短缺的缘故,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遭受了严重的威胁,一些地方居民甚至出现了浮肿病,其中就包括董存瑞的小妹妹。
虽然董家是烈士遗属,享受政府优待,但当时连中央政府都十分困难,以种地为生的董家也因此经常连饭都吃不上,更不用说帮董存瑞的小妹妹治病了。
当陈仁麒听说董家的困难后十分心痛,向妻子黎萍吐露了自己想要帮助董家的想法。深明大义的黎萍对丈夫表示了支持,从里屋拿出了200斤粮票及200元现钱交给丈夫,让他寄给董家。
之后陈仁麒决定安排人将董存瑞的小妹妹接到北京治疗,当他安排的人到达董家后,意外得知董全忠也患上了浮肿病。
就这样,董全忠父女二人被一块接到了北京炮兵部队医院治疗。
当陈仁麒于1983年离休后,开始致力于宣传董存瑞烈士事迹的工作,没事时就会向别人讲起董存瑞烈士的光辉事迹,1993年隆化县举办纪念董存瑞牺牲45周年活动时,他还曾拖着病体参加了这次活动。
1994年3月26日,知道自己昨日不多的陈仁麒将家人叫到自己床边,然后用虚弱的声音说道:“董存瑞烈士是我带领的部队里涌现出来的英雄,也是我的骄傲。记住,我的追悼会上一定要有董存瑞烈士的亲属参与。”
3月27日,为党和人民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陈仁麒将军在北京逝世。
为了完成陈将军的遗愿,陈将军的亲属迅速和董存瑞的大妹董存梅取得了联系,希望她能参加陈将军的追悼会。
可是当时董存梅正在外地出差,无法准时参加追悼会。
因此,陈将军的亲属经过商议后,决定将陈将军的追悼会推迟到5天后举办,虽然这不符合礼节,但这也算是完成了陈将军的遗愿。
在几年前的中国网络上盛行着历史虚无主义,一些“公知精英”、网络特务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幌子,对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英烈进行“污名化”,质疑他们英雄事迹,这种无耻行为虽然遭到了全社会的批判,却一直“源源不绝”。
而这种歪风邪气最终引起了中央高层的注意,对网络环境进行了净化,并出台了《英雄烈士保护法》,对英烈的名誉进行保护。
英烈之所以是英烈,是因为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那些只会躲在网络阴影里造谣生事的人,将永远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中,遭人唾弃。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