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公里日本发现大庆油田,或将改写历史,我国是如何发现的?
科普启示录 2021.10.27 102791 0
1960年,国家组织了轰轰烈烈的大庆油田大会战。消息一出,举国振奋,人民奔走相告!
大庆油田是我们国家发现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十大油田之一。而在上个世纪初到抗战结束的这段时期里,美国和日本都曾在大庆油田的地面上勘探石油,而只有最后勘探的中国成功开采,为什么美国和日本会放着这么丰富的石油资源不开采呢?
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石油勘探
事实上,如果美国和日本能够轻松勘探和开采大庆油田,他们绝不会放任我们国家轻易获得。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困难阻碍了当时工业发达的美国和日本呢?
美国论断
1913 年,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组建了一个地理测绘小队,到中国的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河北、东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结果是一无所获。美国地理学专家埃蒙斯教授因此下定结论:“所有的产油层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海相地层或与海相地层密切相关的淡水地层。”美国地质学教授勃拉克韦尔德则强调:“中国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
由于美国拥有当时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论断无疑为中国本土的石油资源宣判了死刑。因为中国的地质地貌构成多为“陆相”,大家都认为是产不出石油的。事实上,即使中国陆上存在石油,提炼的成本也会很高,美国资本大可以花钱从中东进口,所以美国完全没必要在中国浪费时间。
劳而无功的日本
而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只有中国一个省大的岛国,日本的工业资源严重匮乏,尤其是石油资源。在世界局势紧张的年代,没有石油,日本大量的飞机、大炮和舰队将是一堆废铁。在美国的资源打压下,日本渐渐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中国。和有很多选择的美国相比,野心勃勃的日本选择了最快获取资源的方式——掠夺。
早在1926年,日本就开始向中国陆续派遣地质勘探的专家,目的自然是为了寻找石油等资源。然而在十几年的勘探和钻井过程中,日本总是能从煤矿石样本中检测到石油类沥青,始终只看得见石油的影子,而从来没有发现真正的油田。到1940年,孤注一掷的日本人在松辽盆地的安达县打下了一口1000米的深井,最终得出了中国东北无油田的结论。
事实上,后来证实大庆油田就存在于松辽盆地里,而且日本人曾经打过一口距离大庆油田主产区仅一公里的油井。如果当时日本人将油井再打深几百米,后果不堪设想。在这个真相公布以后,所有人的后背都在冒冷汗,随即松了一口气。
日本发现大庆油田会怎样?
我们可以假设,日本人发现了大庆油田,那么当时的局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想到了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是就日本而言的。现在的历史学家归纳日本战败的原因时,经常会指出日本的战线过长,一会儿打中国,一会儿打东南亚,一会儿打苏联,一会儿打美国。我们现在一定会觉得日本人很愚蠢,其实,日本人这么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寻找石油等资源。所以,如果日本发现大庆油田必然将加大对中国的兵力投入,一方面可以保护石油基地,一方面加快攻占中国。可想而知,这样的话,中国人民的处境将更加危急。
另一种可能性是就国际形势而言的。日本虽然能够发现和开采大庆油田,却没有能力保护它。如果苏联和美国得知这个消息想要到中国来横插一脚,无论哪一方能够最终占领大庆油田,这场发生在中国本土的争斗都必将带给中国人民深重的灾难。
用上大庆石油有多难
其实,这些猜测多少还是有些杞人忧天的,因为客观上说,要用上大庆石油非常困难。
一方面,大庆油田的油层深,勘探难度大。原东京工业大学教授森川清在著作中写道,“当时的大庆油田的松基三井的最浅出油层在1357-1382米之间,但当时的日本钻井技术只能打入地下700-800米。”而日本在中国打下的最深井也不过1000米,这说明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日本想要挖出大庆油田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即使大庆油田的油埋藏浅,日本也用不了。我们知道中东地区能够暴富,几乎完全是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不仅是说中东的石油多,而且是因为石油的品质高、杂质少,基本不需要依靠高端的提炼技术和高昂的成本。但是大庆油田的石油质量只能说比较一般,需要依靠比较成熟的提炼技术。中东地区如沙特,石油开采提炼成本在一桶3美元,而我国的成本高达50美元,即使是大庆油田成本也在40美元左右。可想而知,我们国家在上个世纪能用上大庆石油,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而我们国家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人民扛出来的大国科技
虽然国内的油田开采难度大,质量也不高,但是大庆油田对于我们国家却有非凡的意义。因为石油几乎是所有重工业和现代军工的血液,缺少石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将寸步难行。在建国之初,国际敌对势力就以石油为武器,对新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威胁。在这个大背景下,大庆油田的横空出世几乎可以说是天佑中华了。
石油储量巨大的大庆油田的存在可以说是奇迹,然而美国和日本不是没有发现这个奇迹吗?归根结底,大庆油田的发现依靠的绝不是运气,而是人的力量。在西方国家断言中国没有出现过“第四纪冰川”和“贫油”的境地里,是以黄汲清和李四光为代表的一批地质学家专门研究“陆相岩生油”,年复一年地考察我们国家的地质,最终凭借专业的知识和不服输的信念找到了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虽然找到了,但是钻井和开采依然存在很大困难。时间回到1960年3月25日,甘肃玉门的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带着他的36名队员,来到了大庆油田的核心地带萨尔图。放眼望去,宽广的平原上钻井机还没有运到,大风吹得队员们裹紧身上单薄的衣裳。恰逢三年自然灾害,半个月口粮掰成一个月吃,住在牛棚盖着干草。王进喜却作诗鼓励队员“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山南海北来会战,要夺一个大油田。”
困难还不止这些,但王进喜和他的队员们都是“铁人”。
- 37个人用了三天,将60吨的钻井机从火车站搬到十几里外的井位上去,再将38米高的钻机立起来。没有吊车货车,全靠人拉肩扛。
- 没有水搅拌泥浆池,他们走几十里路,用脸盆装水一万五千次。附近一百多位村民也来帮忙,用四五天时间灌满了泥浆池。
- 最为人所熟知的是,在一次井喷现象中,王进喜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队员们也紧随其后,这才压住了井喷。
王进喜的“铁人”精神不仅激励着他的队员,也激励着大庆油田大会战的全体石油工人。就这样,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600吨的原油被列车运出大庆油田,新中国的工业建设从此开启了新的篇章。所以说,中国石油的能源供应绝不是凭借运气得来的,是真正用命拼出来的。中国依靠石油造出来的大国科技不仅是科学家们智慧的结晶,也是工人们用血汗扛出来的。
从新中国70多年的奋斗史来看,中国的建设可以少一两个油田,却离不开像李四光这样的科学家,也离不开千千万万像王进喜这样的工人,更离不开他们树立的科研精神,“铁人”精神和爱国精神,这才是年轻一代该学习的榜样和偶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