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苏州3名小学生掏鸟窝,意外掏出价值50亿的顶尖国宝
历史微鉴 2022.02.23 628 45
1978年春末夏初,三名小学里的熊孩子,在苏州的瑞光寺玩耍,看到鸟儿钻进了佛塔第三层,于是就过去掏鸟窝。
因为砖头松动,所以佛塔的墙壁被越掏越大,发现第三层的宝塔当中,居然有一个木头箱子。
孩子回家之后对父母说了一遍,父母上报文物部门,专家赶到之后,看那箱子就已经价值连城,而箱子里面装着的东西,大概率是稀释珍宝。
而本篇文章要带来的内容,便是宝塔三层藏国宝,巧夺天工舍利幢。由浅入深,讲一讲我国宝塔历史当中的“天宫”和“地宫”。
至今都有很多人疑惑,我们中国的古代先祖,为何喜欢在寺庙藏宝呢?这里面自然有民俗故事。
笔者我本人,曾在古董行业浪迹过一段时间,对佛寺藏宝的传说早有耳闻,北京潘家园的老先生,讲过很多类似的故事。
按照老一辈古董人的说法,佛寺低级藏宝叫金心银胆,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可佛寺高级藏宝,按照老古董人的说法,可真就邪了门了,叫什么须弥大藏、舍利宝塔、万宝地宫……怎么听怎么像小说。
以上这些,字面看起来挺唬人,其实说白了就是和尚为了藏住寺庙里的钱财,不想让外人知道,怕贼子觊觎。
这一套早就被行家里手研究明白,并不怎么稀奇。
以低级的金心银胆为例子,寺庙赶上好年月,收了许多善男信女的香火钱,因为和尚暂时花不完,于是熔炼成金疙瘩银疙瘩,然后在佛像后面掏个洞,把钱财藏在里面。
久而久之,一些大的庙宇在浇筑佛像时,提前就在佛像后背留了洞口,等着以后藏钱财,这便是金心银胆之说。
如果哪年闹饥荒,寺庙里的人就会挪开佛像,取出里面的钱财,避免僧人挨饿,让寺庙度过灾荒的艰难时光。
寺庙里的人认为,小偷不敢打佛像的主意,可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
而小偷盯上寺庙之后,一看和尚明明衣衫褴褛,却吃得满脸油光,就猜测寺庙里是不是有钱。
小偷往往会第一时间确定佛像的位置,然后跟庙里的小和尚搞好关系,询问早上吃得什么,晚上吃得什么,佛像里面有没有别的东西。
然后再去凿开墙壁,从佛像的背后,盗取金心银胆。
在本世纪初,笔者在研究佛像的时候,偶尔还能看到一些佛像的背后有方方正正地开窗。
话又说回来,这些也仅仅是老一辈古董人的江湖说法,奉劝大家遵纪守法,可千万别尝试盗窃,毁坏文物犯国法。
说完金心银胆,什么时候又是须弥大藏舍利宝塔呢?此事在潘家园传得很邪乎,刨除迷信和江湖流言来说,便是珍藏佛骨舍利。
笔者个人猜测,估计是以前盗墓贼留下的说法,故意搞得神神秘秘。
说是古代的王公贵族,为了一件价值连城的佛骨舍利,所以去修一座寺庙,然后把宝贝藏在里面。
江洋大盗往往会装作穷苦人,去那些古刹大寺里做和尚,探查宝物藏在什么地方。一旦查出宝物位置,轻则盗宝走人,重则杀人灭口……
这种江湖上传闻的江湖事,也奉劝大家莫要尝试,偷盗国宝犯刑法。
可能有读者疑惑,为一件佛骨舍利建寺庙,这太夸张了吧?
其实这在古代并不罕见,比这夸张的案例多得是,君不见“王陵村”“守灵村”之类的古村落,大多数为了守护地下古墓,而世代传承几千年。
古墓是如此,古代寺庙也是如此,古墓守陵人能追溯到夏朝第三代君王,寺庙往前追溯千年,也是情理之中。
而本篇要讲的宝塔,位于苏州瑞光寺之内。
相传在三国时期,生子当如孙仲谋,孙吴为了迎接西域高僧的到来,所以在苏州建造了寺庙。
而宝塔的来历,则是孙权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所以修建了十三级的舍利塔,也就是我们古代典籍里,所记载的十三级浮屠。
这种佛塔的作用是什么呢?这里面的历史浩如烟海,笔者只能笼统地解释几句。
从古代的精神层面来说,是为了建造功德;从古代的物质层面来说,是为了存放舍利。尤其是西域文化刚刚传到华夏那些年。
根据西域传来的说法,舍利要放在宝塔当中,才是正确的方式。而跟舍利相伴的,自然是价值连城的各种文物。
按照那时候古人的思维,建造浮屠塔就是为自己建功德,要是再存放舍利的话,则功德比普通宝塔更高。
原先塔里的宝贝,都放了二三层,到后来为了防止江洋大盗偷窃,所以宝塔当中的各种宝贝,才转移到地下隐藏,也就是我们小说里常见的地宫。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古董圈子里有个笑话说是:明朝的江洋大盗,误认为宝塔里的古董都在地宫,于是去盗窃三国时期的宝塔,朝着地基使劲挖。
一个是天宫,一个是地宫,位于宝塔不同的地方。
最后自然是徒劳无功,殊不知更早期的宝塔,文物都在上层封存,而不是在地下封存,挖一辈子也只能挖出个寂寞。
而三国时期的浮屠塔,主要是以木塔为主,到后来发展到砖石塔,以及砖石实心塔。
形状各有不同,主要功能都是眺望远方,塔的层数绝大部分为单数,三层、七层、十三层……
这里说个题外话,如果各位读者在古董市场,看到双层的宝塔,例如六层或者八层,可要多多观察仔细了,因为古代的宝塔层数很少是双。
一般来说,七层塔已经是很大的功德,因为七层往往被比做成大佛像,所以我们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而孙权之所以建造十三层塔,因为三国时期还没有七级浮屠这一说,七级还不是最高,所以才修建十三层,用来回报母恩。
塔又是“功德聚顶”的含义,所以修建佛塔拜佛塔,拜的乃是功德。按照古代人浪漫的想法,这能震慑邪煞。
到宋朝时期,民间文化又跟三国有所不同,在修建或者重建佛塔的时候,也跟三国有所不同。
本篇要讲的瑞光寺宝塔,在五代时期重修过一次,宋朝时期又重修过一次,改名叫瑞光禅寺,也就修成了七层,不再是当年的十三层。
瑞光寺宝塔是苏州第二古老的宝塔,按照民间迷信的说法,因为宝塔总是在夜里泛起五颜六色的祥瑞之光,所以才改名叫瑞光塔。
此后的几个朝代,也曾重修过宝塔,但基本保留着宋朝建筑的样式,以第三层为核心,塔底采用“永定柱”的作法用。
也就有了后来我们看到的模样,上下高度达四十三米,是古代建筑的瑰宝,依稀能看到宋朝繁华,丝绸车马,盐布瓷茶。
1978年春末夏初,学校里的三名小学生出去玩,溜进了瑞光寺之中。
他们追着蝴蝶追着青春,看哪里有鸟窝,哪里有马蜂窝;他们并不知道这座古刹的历史,只想寻一片童年的净土。
这时候,有一名小伙伴,看到有鸟儿飞进了宝塔,于是猜测塔里面有没有鸟窝?
有的孩子提议爬上去看看,于是他们脱下鞋子,开始攀爬高塔。
调皮的小学生,仗着麻利的身手,很快就爬到了宝塔的第三层,想要看看窟窿里面,到底有没有鸟窝。
他们听到里面,有鸟儿惊慌的叫声,也看到有鸟儿遗留的羽毛。
因为揪住了一块松动的塔心砖,于是壮起胆子,抽出了那块砖头,又接二连三地抽出邻近砖头。
宝塔被他们挖出来一个大窟窿,顺着太阳的光亮,看到里面有反光的东西,好像是个黑色的木头箱子,足有一米多高,上面的花纹隐约可见。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打开的是宝塔天宫,里面盛放着价值连城的国宝。
瑞光寺的辉煌已经不再,到处是残砖断瓦,一片破败景象。
而这三名调皮的小学生,则挖出了瑞光寺的核心天宫,之前文物部门也曾勘察过这里,但并没有发现文物残留。
这三名熊孩子,这让文物重见天日,第三层里面的空间并不大,约有两三个平方。孩子们看到箱子很好奇,于是就抬手砸开。
可箱子里面套着箱子,而且里面的那个箱子,色彩更加丰富,上面的人物画也更加鲜艳。
箱子外面挂着许多珠子穗子,在孩子们看来还挺漂亮,他们并不知道那些穗子,代表着宋朝时期苏州丝绸的精湛工艺,每一根丝线都是国宝。
为了把箱子带出宝塔,于是他们扩大了洞口,将箱子从三层扔到了一层。
里面装着长长的东西就跟塔一样,他们并不知道此物名叫宝幢,孩子们因为调皮,宝幢断成了两截。
到了吃饭的时间,他们离开了瑞光寺,回家之后报告家长,家长则上报到文物部门。
专家很快就赶到了瑞光寺,顺着孩子们的指引,去了瑞光寺的宝塔下。
专家看到了那个黑色木箱,单单是上面的绘画就已经栩栩如生,代表着古代绘画艺术登峰造极的水平。
专家们都被惊呆了,因为箱子就已经价值连城,是古人的心血凝聚、千年技艺的积累。
箱子是民间说法,按照专业的说法,应该称之为:真珠舍利宝幢内木函,宽42.5厘米 高124厘米。
从外表看,箱子是用银杏木打造而成,所以才能历经千年不坏。
民间对银杏木略显陌生,但古董行业内的人,都知道银杏木的优点,不翘不裂不变形。
尤其是大寺庙,很喜欢使用这种木材,例如开封相国寺内的“千手千眼佛”其材质便是上等银杏木。
宋朝是银杏木使用的巅峰时间段之一,皇帝的椅子都是用银杏木材打造而成,元朝官员去上班的时候,手里拿着的“朝笏”也是银杏木材打造而成。
在古文化当中,银杏木的意思就是千秋不衰。那时候古人并不知道银杏木里,有草酸钙结晶晶簇,能有效防腐,但却知道这种木材适合传承。
银杏木箱上的彩绘,画的是四大天王,技艺之高实属精品,是难得的宋朝风格壁画。
木箱是以五节正方形套叠式,在木箱的内壁写着“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记”也就是公元1013年。
按照古人的浪漫思想,四大天王分别是:
东方持国天王,住在须弥山白银埵,穿着白色的衣服,披着盔甲,持琵琶。又主管音乐,保护东胜神州的百姓。
南方增长天王,住在琉璃须弥山琉璃埵,手持宝剑;北方多闻天王,住在须弥山黄金埵,手持宝伞。西方广目天王,住在须弥山水晶埵,手持巨蛇,善变化。
从壁画的画功来说,四个画像都栩栩如生,仿佛能从盒子里跳出来,满面阳刚之气。按照古人的想法,四大天王能斩杀邪魔。
画像的色彩浑然天成,虽然是宋朝画作,但明显有唐朝遗风,每一笔都行云流水。
既然这箱子已经价值连城,四周还画着四大天王,而木箱里面,又装着什么呢?
在场的专家,已经猜出里面可能装着佛骨舍利。
打开之后一看,里面是一个珠光宝气的木雕,因为孩子们的顽皮,已经断成了两截。
花纹复杂极尽奢华,这件木雕便是著名的真珠舍利宝幢,镶嵌着各种珍珠玛瑙,代表着古人技艺的巅峰。
通体的材质,乃是用当时上等的楠木雕刻而成,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每个细节都美轮美奂,
就拿最底下的须弥座来说,采用的是宋朝风格牙脚八棱台座,再往上雕刻的乃是珠宝玉山和海洋。
底座的八只银狮子,动作各有不同,有的在跳跃,有的在挠耳朵,给人一种错觉,仿佛小狮子都活着一般。
而底座再往上,是双层的平行方涩,中间收腰雕刻有祥云,尽显古人的雕刻技艺,有巧夺天工之美。
底座和腰身,都镶嵌着珍贵宝石,又雕刻着十六个栩栩动人的供养人,脚下踩着祥云,仿佛飘在空中,可见雕工之精湛。
上层部分更是珠光宝气,由银棒和贴金镶玉的木柱,镶嵌着白玉和水晶,以及各种金银花朵。
悬挂着的珠子,是用银丝串联而成组成幡盖,顶部则是水晶摩尼宝珠。
我们常说的七宝,也就是水晶、玛瑙、湖泊、珍珠、檀香木、金、银……在雕工匠人的手下,组合成了这件国宝。直接体现出了宋朝时期,苏州繁荣的经贸环境,发达的手工技艺。
只可惜国宝受损,专家虽然尽力修复,也很难在重新恢复到往日的华丽。
而今博物馆里的那件,则属于是复制品,供世人参观。
而真正的那件真珠舍利宝幢,经过专家估计,价值五十亿人民币!
是我国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是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历经几千年沧桑巨变,保存到了今天。
上文讲的是宝塔“天宫”,下文再来简单讲一讲宝塔当中的“地宫”来补全本篇的佛塔文化。
以法门寺地宫为例:
1981年8月24日,位于宝鸡的法门寺宝塔,因为暴雨侵蚀,再加上年久失修,所以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佛塔坍塌了一部分,剩下没有坍塌的,也已经严重倾斜,有倒塌的可能性。
早就有传闻,法门寺地宫当中,藏有佛骨舍利,所以文物部门非常重视。
经过几番讨论,决定对佛塔拆毁重建,可就在拆塔座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块白玉石板,上面雕刻着雄狮。
打开石板,一个洞口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里面黑漆漆的,证明下面有地宫。
于是工作人员根据经验,很快就找到了地宫入口,打开了第一扇大门,里面潮气、霉味、腐味扑面而来。
入口处写有文字,因为考古人员不认识,暂时没有去辨别。
紧接着,发掘出第一件文物,乃是两块石碑,写的是唐朝最后一次欢迎佛骨舍利。
挪开石碑,又是一道地宫门,上面雕刻着精美的佛像,旁边放着色彩鲜艳的丝绸。
继续往前走,则是一座八十厘米高的汉白玉石塔,上面雕刻着古代彩绘浮雕,而且保存完好。
随着考古人员的发掘,找到了第三扇地宫石门,打开之后才算真正进入地宫中央。
考古人员的手电筒闪烁着光亮,看到里面放着一个造型精美的白玉灵帐,雕刻着更加精细的古代浮雕。
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进行,发掘出一块白玉仿制的佛骨舍利,并不是真正的舍利。
清理汉白玉灵帐的时候,又发现了第四扇石门,上面并没有锁,打开之后进入了地宫后室。
里面摆放着一件又一件珍稀文物,当场就惊呆了考古人员。
各路专家来到法门寺,开始研究那个锈迹斑斑的大铁函,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小心翼翼将其打开。
佛指舍利用五重宝函包装。第一重宝函为铁质,外面曾经包裹着丝绸,因为年代久远而腐朽。
第二重宝函里面银质鎏金函,第三重则是木头雕刻而成的檀香木函,造型极其精美。
第四重是水晶,上面镶嵌着珍贵的宝石,雕刻着观音。
第五重是一个壶门座玉棺,雕刻比之前几重更加精美,里面便存放着传说中的舍利子。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