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选国家主席,中央最先考虑朱德,谁的一封信改谁提刘少奇?
历史微鉴 2022.02.23 1452 12
1958年,毛泽东正式辞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一职。
下一任国家主席是谁,成为了所有人最关心的话题。彼时,国家副主席是朱德,他工作勤恳,经验丰富,党内有不少人希望他能够成为下一任主席。
但1958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件,上面赫然写道:“我提议以刘少奇同志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更为适当!”
第二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刘少奇被推选为国家主席。
那封神秘的来信究竟出自何人之手?他为何会推荐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呢?
这一切,还要从毛泽东的卸任说起。
一、第一封信:陈叔通与黄炎培的请求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在这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毛泽东当选为第一届国家主席。
在宪法尚未确立之前,毛泽东身上有着三个职务: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
而宪法确立后,“国家主席”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党政军一肩挑”的重担,依然落在了毛泽东的身上。
但两年后的夏天,毛泽东却透露了自己的想法:他要辞去国家主席一职!
最开始,这个消息只有党内和毛泽东熟悉的老战友们清楚,如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他们也都能充分理解毛泽东的苦衷。
原来,是“时间”出了问题。
当选为国家主席之后,毛泽东作为一国元首常常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国事活动。但这样一来,毛泽东大量的时间被占用,这让他感到了极大的苦恼。
毛泽东向来是个很清醒的人,即便是站在顶峰,他也一直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他希望能够尽可能摆脱杂事的干扰,重回书斋,多读一点书,多思考一些问题。对于民族与国家的未来而言,这或许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情。
然而,毛泽东也是忐忑的,他不知道这样的想法能否得到党内其它人士与全国人民的理解。他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将这件事顺理成章地提出来。
1957年春天,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那一年,正是“开门整风”的大好时机。所谓“开门整风”,指的是党内的一次自我审查与自我纠正。中国共产党敞开大门,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对共产党展开批评,以便未来的工作能更好地进行下去。
4月30日,第十二届最高国务会议如期召开,毛泽东真诚邀请党内外人士帮助整风。而在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他不经意地说出了那个酝酿已久的决定:他不准备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
话音刚落,全场哗然。
毛泽东却平和地请求在座各位,希望大家能够在各自的范围内透露这个消息,提前给党内党外都打好“预防针”。
他甚至幽默地表示,既然是整风运动,那不如由他开始,刮点小风。
话虽如此,但会议结束之后,一封特殊的信被连夜送到了刘少奇与周恩来的手中。
这封信来自陈叔通和黄炎培。
他们二人都身兼多职,与毛泽东有着多年的交情。
陈叔通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也兼任中华全国工商联主任委员。而黄炎培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还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主任。
二人连夜联名写信,就是为了留住毛泽东。
他们言辞恳切,在信中提出了希望毛泽东连任的三点理由,既涉及了台湾局势,又考虑提到了国内人心动荡,甚至还强调了国际影响。他们指出,倘若毛泽东这时卸任,国际上恐怕又会生出许多谣言。
很快,这封信经由刘少奇与周恩来,送到了毛泽东手上。
5月5日,毛泽东为这封信题写了许多批注。
在批注中,毛泽东耐心地回答了陈叔通与黄炎培提出的所有的问题。他敏锐地看出了有些问题是持久性的,即便自己连任四年,问题也依然会存在,无法解决。
面对国际上的造谣,毛泽东显得颇为不屑,他说:“造一阵谣言,真相自明,谣言便息。”
但说到人民的情感时,他却蓦得温情起来。
面对人民真诚的挽留,毛泽东也同样真挚,他说:“事前在人民中展开讨论,说明理由,可以减少惶惑。”他还做出了承诺,表示自己会公开声明理由。
回答完问题之后,毛泽东又提笔在这封信的末尾,写下了长长的一段话,再次解释了自己不连任的理由。
他说,自己需要集中精力,来研究一些重要问题。不过,倘若未来真的有卫国战争一类的重大事件出现,可以再选一次,他依然会来到党和人民身边,守卫国家。
批注完成后,毛泽东先将这封信交由中央领导人们小范围传阅,并请刘少奇组织了一次100人左右的政治局会议。
5月8日,在京政治局会议召开,毛泽东的想法得到了会议全体的支持与理解。
当年12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召开,正式宣布了毛泽东将不再担任下一届国家主席的消息。
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出现了:下一届主席,该由谁来当呢?
正主席即将卸任,党内外人士都将目光转向了副主席:朱德。
二、第二封信:朱德的心声
毛泽东卸任了,但他并未对继承者有明确的意见,而当时的副主席又只有朱德一位。
因此,党内外许多人士都认为,朱德接任国家主席,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无论从能力还是经验上来说,朱德都是极为合适的人选。而与朱德同时被提及的另一位人物,便是刘少奇。
中共八届六中全会之后,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在大会开始之前,中央组织部与统战部受到了中央书记处的委托,草拟了一份名单,发还给中央主要负责人。
名单上拟定的是第二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候选人。而在这份名单上,刘少奇的名字赫然列在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一栏上,这是一种明确的信号:中央希望刘少奇留任该职,由朱德出任国家主席候选人。
聪颖如朱德,在看到名单的那一瞬间,就明白了中央的意思。
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心声。
1958年12月29日,又一封特殊的来信被送到中央,信中的内容是推举刘少奇为国家主席。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封信竟然是由朱德寄出的!
当时,邓小平正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这封信经由他转向中央书记处,展开信笺,便能读到朱德的一片赤心。
朱德在信的一开头,便简明扼要地表达了自己推选刘少奇的观点。
他这样评价刘少奇:“他的威望、能力、忠诚于人民革命事业,为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革命人民所敬仰,是一致赞同的。”
随后,朱德委婉表示,希望中央对于原本候选名单中的委员长一职能够再做考虑,方便整体的安排。
直到信的末尾,朱德才提到了自己。
短短一句话,却有豪情万丈,洒脱真挚。
他说:“至于我的工作,历来听党安排,派什么做什么,祈无顾虑。”
朱德拒绝国家主席一职,自然经过了深思熟虑。最首先的,便是他了解刘少奇的为人与能力,坚信他能够做好这件事。
此前,刘少奇曾三次代理了中共中央主席的职务。
第一次是在1945年8月到1946年3月。当时,中共七大刚刚举行,毛泽东奔赴重庆谈判,返回延安后身体不佳,急需调养,直到半年后才恢复工作。在这期间,刘少奇便接手了毛泽东的工作,处理党内外所有事务。
另外,在建国初毛泽东出访苏联的三个月里,也是由刘少奇肩负起了领导的责任。
最后一次则是在1953年年底。那时,毛泽东不在北京,外出到杭州主持新宪法的起草工作,一直到毛泽东回来,中央工作都由刘少奇代为主持。
有了这三次经历,对于掌管全局性工作来说,刘少奇也算得上经验颇丰,从能力上来说,担任国家主席毫无问题。
除了这一层之外,朱德还有更为细致的考量,那便是年龄。
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三人之中,朱德是年龄最大的,而刘少奇是年龄最小的。朱德比毛泽东大七岁,刘少奇则比毛泽东小五岁。
朱德曾在私下场合多次表示,毛泽东卸任,再由比毛泽东大七岁的他来担任国家主席。于情于理来说,都不合适,并非最好的选择。
当然,除了这两点之外,朱德个人的崇高品质也促使他做出了这一决定。无论是他还是刘少奇,都不曾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争抢国家主席的职位,而是切切实实地从全局出发,为党和人民谋发展,替国家长远计。
正如《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所说的那样,朱德的名字是一个美丽的巧合,而这个巧合,又恰恰印证了他本人的品质。
“朱”是红色,“德”是品德,朱德二字合在一起,便是红色的品德。那是勇气与坚毅的象征,更是革命永恒的精神。
在推荐刘少奇为国家主席一事上,朱德再次彰显了自己名字的魅力。
很快,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1959年4月2日,会议如期召开。在提名国家主席候选人时,邓小平站起来提议刘少奇。话音刚落,全场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至此,刘少奇被提名为第二届国家主席候选人,而朱德则成为了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候选人。
三天后,邓小平代表政治局,在会议上对提名刘少奇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邓小平表示,国家主席这个职务,有好几位同志都是可以做的,比如朱德,又或者是党内的其它老同事。但是,在大家的充分考虑下,还是推选了刘少奇。
如邓小平所言,国家主席不单是一个荣誉职称,它更意味着“有一些相当具体麻烦的事要做”。而刘少奇的能力、资望和他目前在党内承担的责任,都表明他能够胜任这一工作。
4月15日,毛泽东也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六次会议上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会议一开始,毛泽东就挑明了疑问,他说:“为什么国家主席候选人是刘少奇同志,而不是朱德同志?朱德同志是很有威望的,刘少奇同志也是很有威望的。为什么是这个,不是那个?”
随后,他道出了真正的原因,正是由于刘少奇前几次代理的经历,说明了他有管理好日常事务的能力。
不仅如此,毛泽东还着重强调了朱德对刘少奇的极力推荐,他甚至还原了他和朱德对话的全过程。
朱德推荐后,毛泽东提出,干脆将二人对调,把刘少奇过去的工作交给朱德来做。朱德听了之后,高兴极了,欣然同意,这才有了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的安排。
4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
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正式当选了第二届国家主席,宋庆龄与董必武两人担任副主席。
对于刘少奇而言,这不过是一个开始。
三、当选之后:刘少奇的使命
多年之后,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曾回忆了刘少奇当选那天的场景。
选举结束之后,刘少奇回到了他们在中南海西楼甲楼的小家中。他刚一进门,就受到了工作人员和家人们热情的迎接,所有人都在向他祝贺,满脸喜气。
但出人意料的是,刘少奇却似乎看着没有那么高兴。
平时,刘少奇总是笑着和大家打招呼。唯独这一天,刘少奇表情严肃,没有半点笑容,只是向大家点了点头,便走向了办公室。在场所有人都有点摸不着头脑,忙问:“少奇同志当了国家主席,怎么也没有显出半点高兴来?”
唯有王光美,最能了解丈夫的心情。
她没有打扰刘少奇,也没有向他祝贺。
她知道,尽管当选了国家主席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这也意味着,丈夫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刘少奇常对她说:“人民信任你,你就绝不能辜负人民的信任。人民给你多大的权力,你就要负多大的责任。”
当时的新中国虽已建国十年,但仍是百废待兴。
不仅国内要面临着经济失调的巨大压力,国际上的反华势力也从未消停。从刘少奇当选的那一刻开始,他就知道自己肩上有着多么沉重的担子,他因人民的信任而获得权力,自然也要思考如何不愧对党与人民。
而在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之后,他的不少亲属也找上了门。
他们觉得刘少奇在北京当了大官,经常求他办事。小到买点东西,大到安排工作,在他们看来,当了国家主席,这些就都变成了一句话的事。
当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国庆日,刘少奇参加完庆典回到家中,做了一件惊人的事情:他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他的妻儿,还有不少本家的亲戚。
看着面前的一群亲人,刘少奇却收敛了笑容,严肃地说起了最近发生的事情。
他表示,也许在家人们看来,很多事情不过是“举手之劳”,但作为国家主席,也是共产党员,不能随便行使自己的职权。
刘少奇说:“不能因为你们是国家主席的亲戚,就可以搞特殊,就可以随随便便,不好好工作。正因为你们是国家主席的亲戚,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在这场家庭会议的末尾,刘少奇诚恳地请求家人一同监督自己,最重要的是,不能帮助他犯错误。
随后,在刘少奇的领导下,中央工作一件接着一件,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当年10月26日,在全国群英会上,刘少奇还一眼认出了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他是北京崇文区的一名淘粪工人,刘少奇紧紧握着他的手,还称呼他为“老时”,十分亲切。
将近分别时,刘少奇还将自己的英雄钢笔送给了“老时”。
他对时传祥说的那句话也留在了所有人的心里。
他说:“你淘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在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两年后,毛泽东也第一次在国际上明确回答了“接班人”这一问题。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说,世界各国领导人常常不愿意明确说明自己的继承人,他询问毛泽东,是否心中已有答案。
毛泽东点头,说:“很清楚,是刘少奇,他是我们党的第一副主席。我死后,就是他。”
中共一代代领导人不断更迭,背后的赤诚之心却从未改变。
无论是毛泽东的卸任,朱德的推荐还是刘少奇的担当,都彰显着同一个唯一主题:为人民服务。
参考资料:
1、余玮著. 魅力朱德[M]. 北京:团结出版社, 2017.0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研究组编著. 开国领袖画传系列 刘少奇[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6.01.
3、张洪基主编. 喻世轶文[M]. 2010.10.
4、白云涛编著. 中共党史珍闻录[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2.01.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