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被囚50余年,从哪来的万贯家财,死后为何都捐给了美国?
历史微鉴 2022.02.23 492 69
2001年10月14日,一位百岁老人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病逝。
老人去世后,他的亲人按照遗嘱,将他的所有遗产捐赠给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对于哥伦比亚大学来说,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当老人的遗产价值曝光后,依然惊动了美国高层。
即使不包含一些古董、字画在内,仅一张银行卡的余额都称得上巨款。
但更令人关注的是这位老人的身份,他的离世与捐赠引起了全世界,尤其是华人世界的震动。
他就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张学良。
张学良的大半生,都是在被囚禁之中度过的,他哪里来的万贯家财呢?而他又为何要将这笔巨款捐给美国呢?
一、一代少帅
张学良的故事想必所有人都已耳熟能详,说起他为什么会有如此雄厚的财富,自然会有人想到他的身份背景。
那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张作霖。
张作霖自幼家贫,他不愿做一辈子农民,先是投军参加过甲午中日战争,后来更是投身绿林成为一方霸主。
再到后来,张作霖被招安,先后除掉东北多个土匪势力,虎踞东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获得胜利,一度进军北京,担任了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成为国家最高的统治者。
“老子英雄儿好汉”,张学良作为张作霖长子自小就被寄予厚望。为了能接手父亲打下的“江山”,张作霖在16岁进入了军队中。
两年后,在张作霖的安排下,张学良进入到讲武堂学习。
虽然父亲位高权重,但张学良却不愿意被旁人看作是只能拼爹的官二代,想要做出一些成绩来给外人看看。
他在讲武堂结识了当时的战术教官郭松龄。二人有着共同理想,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
张学良一从学校毕业,就利用自己的关系将郭松龄带进了军队。
很快,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到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此次战役,张作霖求胜心切贸然出兵,由于准备不够充足,使得奉军在战场上连连失利。
出人意料的是,第一次作为指战员上战场的张学良与郭松龄率领军队在山海关阻击战中取得了胜利,成为奉军在此次战争中唯一取胜的部队。
此次战役的胜利,也让张学良在奉军当中提升了威望。在张作霖的离世之后,张学良顺理成章接过了父亲的家业,成为奉军的统帅。
张作霖在东北经营多年,是名副其实的“土皇帝”。多年以来,张作霖自然为自己家累积了不少财富。
如今,张学良子承父业,张家的财政大权也掌握在他的手中。当然,这些还只是张学良万贯家财中的一部分。
1928年,东北在张学良的带领之下易帜。后来,曾经的奉系军阀少帅成为了国民党的一级上将,被国民政府委任为陆海空军副司令。
“西安事变”以后,张学良虽然过了几十年的幽禁生活,但国民党依然按照一级上将标准给他发放薪酬。
因为幽禁的日子花销并不是很大,所以张学良的巨额财产中的一小部分还来自于他这五十多年的薪资。
除此之外,张学良财产中的大头部分,是来自于他的结发妻子——于凤至。
二、痴情女豪杰
于凤至是奉天的富商之女,自小就与张学良定下了娃娃亲。17岁那年,她嫁到了张家,而张学良当时也才14岁。
张学良思想开放,对于这种包办婚姻内心是很抵触的。所以最开始的时候,他对结发妻子总是不冷不热的。
而随着朝夕相伴,于凤至对张学良那是动了真情的。
她自小知书达理,乖巧懂事。嫁到张府后,勤俭持家,把内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张作霖对这个儿媳妇甚是满意。
久而久之,就连张学良也被她的深情所感动,尊敬地称呼她为大姐。
张学良后来结识了他一生最爱的女人,被称为“赵四小姐”的赵一荻。二人一见钟情,双双陷入爱河,赵一荻便以秘书的身份时刻伴随在张学良的左右。
于凤至对于赵一荻这个突如其来的情敌非但没有敌视,反而待她如同姐妹。在很多公共场合,于凤至都与张学良、赵一荻结伴同行,这让旁人对张学良好生羡慕。张学良也常对外人讲,自己有两个贤内助。
然而好景不长,“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被蒋介石囚禁了起来。
此时,于凤至对张学良也不离不弃,陪伴着软禁中的张学良。只不过,长期的奔波生活,让于凤至的身心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不得不离开张学良前往美国治病。
于凤至到了美国后,一边治病,一边开始投身于股市。
她本来就是富商的女儿,对商业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而且在张家的时候也是她来打理张家的财务。
很快,于凤至凭借自己的经商基因,以及胸怀和胆识,在华尔街“大杀四方”,不仅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解决了治病、生活的问题,甚至一跃成为了百万富翁。
一转眼已经是二十多年过去了,于凤至早已是美国的商业女精英了。
而此时她在美国看到了丈夫张学良在台湾写下的《西安事变忏悔录》。不明真相的于凤至,坚信这是台湾当局逼迫丈夫所写,是对丈夫为国为民的英勇大义的诋毁。
为了帮丈夫伸冤,她动用自己在美国的资源,通过《洛杉矶太阳报》和《纽约时报》发声,抨击台湾当局对张学良的不公。
于凤至借此在美国国会议员与司法界上层人士中造势,对台湾当局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从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于凤至能鼓动美国的政界和媒体,绝对是有足够的资本运作的。这些年她炒股经商,积攒了不可小视的财富。
即使后来因为此事,张学良被迫与于凤至解除了婚姻关系,但于凤至对张学良依然矢志不渝。
1990年,于凤至在洛杉矶病逝,享年93岁。她去世后,依然选择将自己这数十年打拼出来的遗产留给了前夫张学良。
可以说,张学良财产中的大部分都是来源于这位结发妻子的。
三、愧对祖国
重获自由之后,张学良手握大笔资产。与此同时,他也已经成为了一个耄耋老人。这么一大笔财产自己也花不完,究竟应该交给谁成了他心中的困惑。
按理说,父亲的遗产要留给子女,可张学良身份特殊,如此庞大的财富交给儿女们的话,他们必然会成为各方势力针对的对象。
如今儿女们都已经自食其力,这笔钱只会给他们带来不幸。
捐给台湾?这么多年的接触,让张学良对他们早就已经失望透顶,交给他们张学良根本信不过。
那么只有捐给自己深爱的祖国大陆了。
虽然张学良早已有了主张,但是在最后却没有这么做,这又是为什么呢?
张学良晚年曾不止一次对外称自己愧对祖国。
其父张作霖虽然是绿林出身,匪气很重,但却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日本曾经多次开出很高的“报酬”利诱张作霖出卖国家主权,都被他一一拒绝。
见张作霖不为所动,日本人便策划了轰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炸毁了张作霖乘坐的火车。
最终,张作霖不治身亡。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几年之后,日本人又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侵略我东北大地。
事变发生的时候,张学良曾多次致电国民政府。但是,由于蒋介石一贯奉行的对日“不抵抗”政策,所以,张学良收到的回复只是:“对日采取绝对不抵抗,……缴械则任其缴械,入占营房即听其侵入”。
在不抵抗政策之下,东北三省在百余日里,全部沦丧敌手。
夺走“家园”、暗杀父亲,这国仇家恨交织在一起让张学良怎么能善罢甘休?更不能原谅自己。
因此,到了晚年,张学良自觉愧对祖国与父老乡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只是,张学良被软禁数十年,虽然在蒋介石父子去世以后,重新获得了自由,但是他的生活终究不能随心所欲,回到祖国大陆更不是一件易事。
无奈之下,张学良94岁的时候侨居到了美国,再未回到自己深爱的故乡,更没有机会把遗产捐给祖国大陆。
四、“曲线救国”
侨居到美国后的张学良依然遭受着特务的监视,也被美国高层时刻关注着一举一动。
但即便如此,张学良还是难得地享受到了自由的时光。他可以与赵一荻一起到美国各个城市旅游、逛街、看电影、听歌,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祖国大陆的记者千里迢迢来采访他的时候,问到他是否有意愿带家人回家看看。这位耄耋老人眼含泪水,多次对记者说自己想家,有机会是要回去的。
可是他最终还是没有等到回来的机会。这中间包含了多少的心酸与无奈,又有谁能体会得到呢?
既然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将自己的财产捐给祖国或者留给子女,那到底该通过什么渠道才能帮助更多的人呢?
最终,张学良决定将所有的财产捐献给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在他捐赠的巨额财富当中,除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现金之外,还有大量的古董、字画、书稿,但最重要的莫过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书信资料。
而哥伦比亚大学正好有专门收藏历史资料的档案馆,里面陈列着世界各国历史名人的档案资料。这里每天都有专人整理和维护,也可供学生阅读。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张学良最终才做出了这一选择。
并且哥伦比亚大学还特意为张学良在档案馆设立了专属张学良的档案文物陈列室——“毅荻书斋”。
书斋里陈放着张学良各个时期的手稿、笔记、文件等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当然,除了这些,张学良还有其他的考虑。
当时,中美已经建交二十多年了,哥伦比亚大学里面有很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
张学良原本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把遗产捐到中国的博物馆,可因为自己深陷政治旋涡不能如愿,所以就另辟蹊径采取了这种“曲线救国”的办法。
来到这里的中国留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资料,清楚地认识到张学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能了解到那个特殊时间段的中国发生的真实故事。
而且,张学良捐赠的巨额资金也能为哥伦比亚大学进行更好的基础建设,帮助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一个中国人为大学捐献了大量的教育资金,中国的学生在学校里也会扬眉吐气,得到应有的尊重。
这或许是张学良在晚年,唯一能为中国所付出的“微薄之力”了。
【总结】
张学良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他的前半生风光无限,后半生却尝尽人间酸苦。
张学良晚年自评道:“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对他最后将遗产捐赠给美国大学的事情,总结下来,无非就是为时局所迫身不由己,还想尽自己最大所能帮助到中国人。
他的一生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但张学良是一名坚定不移的爱国者这是毋庸置疑的。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