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子翻旧书,突然看到一张功臣照片,指着问:爷爷这是不是你?
历史微鉴 2022.02.23 534 133
中国的东北,有一条可以称得上“举世闻名”的大江,叫做鸭绿江。紧挨着鸭绿江的,是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叫做山城村。
小村偏远,有着其他地方难以企及的宁静。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天,这份平静被一则消息给“打破”了。
村里有个叫做张德胜的小伙子,那天显得格外地兴奋,他逢人就说:“二大爷老厉害了,在朝鲜战场上是英雄”。
农村里,大家对彼此的情况是非常熟悉的。因而,山城村里的所有村民都知道张德胜的“二大爷”叫做孙景坤,是村里的生产队长,平时很受大家的爱戴。
很多人知道孙景坤曾经当过兵,可是从来没人听说过他还是个英雄啊?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张德胜散布的消息吸引了过去,但却没多少人真的相信他的说辞。
不过,当张德胜讲述了自己发现这个秘密的过程之后,众乡亲的态度立马发生了转变,开始一窝蜂地向着孙景坤的家里涌去,向他打听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
孙景坤果然如张德胜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大英雄吗?如果是的话,他又为何要选择“隐身”于这个小小的村庄之中?而张德胜又是怎样发现他的真实身份的?
一、新婚燕尔,新郎踏上了革命之路
其实,这山城村隶属于辽宁省丹东市,是孙景坤的老家。近代的东北,写下了一页页饱含血泪的历史。
出生于1924年的孙景坤,恰恰就是这段血泪史的见证者。眼见山河沦丧,孙景坤在心里默默许下了报国之志:终有一天,他要为家乡和祖国的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
转眼间,孙景坤24岁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了。他有一个心仪的女子,而且已经跟对方约好了:“结了婚就去参军,保卫幸福生活”。
孙景坤说到做到,结婚之后不到一周的时间,他就收拾好了所有的行李,然后头也不回地走进了东北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之中。
入伍之后,孙景坤成了一名机枪手。1948年3月,作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的冬季攻势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平争夺战打响了。
这是孙景坤参加的第一场战斗。面对生死难料的战场,谁都会本能地害怕。但是,作为新兵的孙景坤在踏上战场的那一刻,就丢下了所有的胆怯和顾虑。
他只知道,要将手中的机枪对准敌人。多消灭一个敌人,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事业就会向前面迈进一小步。
抱着这样的信念,孙景坤在战场之上进步很快,不久就荣立了二等功。不过,在那场战斗中,孙景坤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一块炮弹皮打进了他的小腿里面,而且在此后也一直没能被取出来。
从此以后,荣誉与负伤就始终一同伴随在孙景坤的左右。最危险的时候,子弹紧紧地贴着他的后脑勺打了过去。如果偏那么一点点,他的人生可能就被改写了。
在这样险象环生的战场环境里,孙景坤跟着大部队从中国的最北方打到了最南端的海南岛。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海南岛等等重大战斗中,都有孙景坤冲锋的身影。
在这个过程中,孙景坤荣立过一个三等功、两个二等功,而代价则是他身上留下的二十多处伤疤。
对于孙景坤来说,这些伤疤就是他的军功章,都是他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明证。
二、朝鲜战争爆发,孙景坤三次入朝
在无数个孙景坤这样的战士的英勇奋战下,新中国终于成立了。但就在次年,我们的近邻——朝鲜半岛上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战争。
借着这个机会,美帝国主义开始骚扰我国的东北边境。为此,孙景坤所在的119师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开赴丹东,为保家卫国做好准备。
此时,距离孙景坤离开家乡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年了:“丹东是我的老家,在外边打了3年仗,咋能不想?”
如今,他跟随着部队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乡,而且他们的驻地距离他家不过2.5公里,有许多了解他的战士都劝他回家去看一看。
可是,孙景坤明白,大战在即、军情似火,他不能为了一点私情离开部队。所以,尽管部队在丹东待命长达四十天之久,但孙景坤从来没跟组织上提过回家探亲的请求。
1950年10月19日,孙景坤所在的部队终于接到了命令,趁着月色,开进了朝鲜战场之上。部队进入朝鲜的第六天,就与装备精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在那场大战中,孙景坤奋勇杀敌,但他的大腿却不幸被炮弹炸伤了。战斗结束以后,孙景坤被回吉林,在医院里接受治疗。
住院的那段时间里,孙景坤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前方的战友和战争的进展。伤口刚刚愈合,孙景坤就迫切地向组织请求要回到战场上:“死也要死在前线”。
很快,组织上答应了他的请求。终于又可以踏上战场了,孙景坤在临行之前,将一封信缝在了自己的军装里面。
信上的内容非常简单,只有他的姓名和地址。孙景坤说到做到,面对艰险的战场环境,他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可是这一次,孙景坤还没有到达前线,他所搭乘的运送军需物资的军列就遭到了敌人的狂轰滥炸。在炮火肆虐之下,军列翻毁了,车上的人也都走散了。
孙景坤从残骸之中爬了起来,举目四顾,人生地不熟。无奈之下,他只能沿着铁路线重新回到了丹东。
在那里,他想尽了办法,终于跟自己的部队重新取得了联系。那一刻,他再也等不急了,立马跟着过江的军列,第三次奔向朝鲜的战场。
上了战场,孙景坤又恢复了往日神勇杀敌的模样。在那大大小小的战斗,孙景坤记忆最深的,还是争夺161高地那一仗。
那是1952年的10月26日,孙景坤所在团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才抢先于敌人占领了161高地。
然后,上级命令8连的副连长支全胜带领着两个排的战士在高地上驻守。到了27日,敌人贼心不死、卷土重来,再次向161高地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为了守住阵地,支全胜及其带领的战士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两个排的战士到最后只剩下六个人,他们把爆破筒和手榴弹都抱在了自己的怀里,准备和敌人同归于尽。
高地之外,我军的其他将士们也焦急万分。因为敌人的火力过于猛烈,导致增援的部队很难上去。
眼看着战友在牺牲、阵地岌岌可危,已经在7连担任副排长的孙景坤不惧危难地向上级建议说,由自己带着9名轻伤员和一些武器,寻找敌人火力的死角,趁机突围上去,增援支全胜。
孙景坤的建议最终得到了上级的批准。经历了千难万险,9名战士终于在孙景坤的带领下,冲进了高地。
支全胜看到支援到来,激动地一把搂住了孙景坤说:“你们来得太及时了,马上投入战斗!”孙景坤和其他战士们迅速参与到了对敌人的狙击之中。
在我军战士的通力合作之下,前后一共击退了敌人的六次进攻。孙景坤沉着冷静,拿着机枪,对着仓皇逃跑的敌人,一枪一个,连续击毙了21个人。
战斗打到后半夜,敌人再也无力进攻了,而我军战士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孙景坤也昏迷在了敌人的炮弹卷起的泥土之中。
在这场战斗中,孙景坤由于优秀的表现被授予了一等功。第二年,在朝鲜举行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三周年的授功典礼上,孙景坤又荣获了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孙景坤作战勇敢,立功无数,因而他成为了志愿军回国英雄报告团里的一员。在北京,英雄的孙景坤受到了毛主席与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以后的日子里,孙景坤无数次回忆起在朝鲜战场上的这些经历,看着自己的那些军功章,孙景坤却总是在跟人强调着:“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牺牲了的战友……”
三、百战归来,英雄脱去戎装换布衣
从朝鲜战场上回来之后,孙景坤没有继续呆在部队里,而是脱下了那身他心爱的军装,准备自此以后回家当个农民。
其实,当时的他本来有机会留在条件更好的城市里工作和生活。但是,孙景坤认为自己没什么文化,连字都不认识几个,还是回家当农民最合适。
下定了决心之后,孙景坤就重新回到了山城村。他把自己所有的军功章全部藏在了箱子的最下面,面对村里的父老,他没有提过一句自己当兵时候创下的功绩。
回到家三天之后,孙景坤就拿上了被自己放下多年的锄头,走进了田间地头。跟以前上阵打仗的时候一样,孙景坤参加劳动也非常积极。因此,不久之后,他就当上了村里生产一队的队长。
成为了生产队长以后,孙景坤感到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更沉重了。为了不辜负所有村民的信任,孙景坤每天吃完饭就拿上劳动工具出门,看到哪里有活就去哪里干,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奉献在了集体的事业上。
那时候,村里面种了许多蔬菜。为了让菜长得更好,就要给它们挑粪施肥。可这个活儿,又脏又累,谁也不愿意去干。
当时的孙景坤正犯胃病,看到这种情况,他不顾自己的身体,二话没说第一个站了出来:“没有好的肥,菜怎么能长好,我来挑”。
在孙景坤的带头作用下,村民们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态度,纷纷挑起了粪桶。
实际上,对于集体事业,孙景坤不仅有热心,而且有智慧。山城村坐落在鸭绿江支流大沙河的转弯处。
这种地方向来是防洪力度最薄弱的地方,因而多年来,河水经常泛滥,对村里的庄稼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没有庄稼,农民的日子要怎么过呢?当务之急,就是要阻挡住河水的泛滥。于是,在孙景坤的带领之下,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村民们,靠着自己的双手,肩挑手扛地修筑起了一座简易的大坝。
后来,进过不断地修缮,这座大坝越来越坚固,终于让山城村不再时常遭受洪水的威胁了。
建国初期,山城村的山上还是光秃秃的一片。孙景坤每天看着那座空山,就在想怎么能让它有生机起来呢?
后来他想到了种树,他带着乡亲们在山上种上了许许多多的落叶松,让绿色爬满了山坡。
再到后来,孙景坤又进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发现,后山上其实非常适合种板栗。板栗是一种经济作物,如果能种好板栗,一定能为村民们创收不少。
于是,孙景坤又带领着村民开始了种植板栗的工作。果不其然,这片板栗在后来成为了村里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不仅如此,孙景坤还带领村民们开挖淤泥,建造台田。在台田的上面种植玉米,而下面就种上水稻。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那大片本来无用的土地,竟然变成了个“聚宝盆”。
威胁老百姓多年的洪水没了,山绿了,盐碱地也变成了良田,山城村传唱起了一段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山城一队北部湾,当年就是烂泥潭,一遇水涝就不收,如今变成米粮川”。
而所有的村民也都明白,之所以会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应该归功于孙景坤。
作为生产队长,孙景坤为集体事业贡献了所有,而对自己的家人,却从不肯“以权谋私”。
孙景坤的家里没有多少钱,大女儿孙美丽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可却连四块钱的学费都拿不出来。
老师跟她说,你爸是生产队长,只要给开个证明,学校就能把学费给免了。
可是孙景坤听说这件事情之后,非常生气地说:“就因为我是队长,才不能这样做。”孙景坤不愿为女儿开证明,女儿就只能辍学回家。
孙美丽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不是很灵便。但是在平时的工作中,她依旧非常勤快,别人能记三分工,她能被记七分工。
但后来这件事情被孙景坤知道了,先是开会把记工的生产队长给骂了一顿,然后又坚决地要求把工分给降下来。
再后来,丹东市有单位来村子里面招工。电信局看中了孙美丽,想让她去当话务员。
这个工作比在农村里挣工分要轻松得多了,可孙景坤知道以后,硬是要求孙美丽将这个机会让给别人。
孙景坤家里七个孩子,在上学和招工的问题上,他从来没有为孩子们“铺过路”。
四、旧书惊醒“梦中人”,大爷原来是功臣
孙景坤回乡多年,以他自己的能力、贡献与大公无私,获得了村民的尊重和信任。但是,他的军旅生涯中的那些传奇,却依旧无人知道。
直到六十年代末的一天,他保守了多年的“秘密”终于因为一本旧书而被展现在了众人的面前。
那个时候,为了给村集体创收,许多年轻人都到丹东市里的一家造纸厂中帮忙搬运旧书,给人家造纸张用。
其中有一个叫做张德胜的小伙子,当时只有十几岁,也经常在废纸回收站干活。
他人虽然不大,但是求知欲却非常强烈。有一些品相很好的旧书,造纸浆可惜了,他就会带回去看看。
而且,他对军事尤其感兴趣,每当发现有什么军事方面的旧书之后,就会如饥似渴地阅读。
那天,张德胜找到了一本叫做《战斗在朝鲜》的故事集,讲述的都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翻开书之后,张德胜被里面的一篇文章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那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奋战在危急情况下的副排长孙景坤》,孙景坤这个名字在山城村谁不知道啊,尤其是张德胜。
按理说,张德胜得管孙景坤叫“二大爷”,两家人平常走动得也非常热络。难道这个孙景坤就是二大爷吗?
带着这个疑问,张德胜继续阅读起了文章。看完文章以后,张德胜知道了,孙景坤不仅在朝鲜战场上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而且还曾经接受过毛主席的接见。
最重要的是,文章里面附带的人物照片,他越看越熟悉。于是,张德胜打定了主意,要去找二大爷问一问文章里面说的这个人到底是不是他。
于是,张德胜拿起那本旧书,一路小跑着来到了孙景坤的家里面。当时正是中午,孙景坤刚吃完了饭,还在炕边坐着休息。
张德胜把旧书递给他,指着照片问:“二大爷,这是不是你?”孙景坤没有回答张德胜的问题,反而让他把文章的内容念一念。
张德胜听话地开始念文章,文章里讲的正好是当年孙景坤率人支援161高地的事情。
当他听到支全胜的名字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他才是真英雄,腿都打没了”。
张德胜不傻,二大爷的这句话不就表明,这上面的“孙景坤”就是他自己吗?知道了这个“秘密”的张德胜非常兴奋,从孙景坤家里出来以后,见到村里人就告诉人家说二大爷在朝鲜战场上是一个大英雄。
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说到的那一幕。
孙景坤是个大英雄这件事情,逐渐在村子里面传开了。但是这并没有对孙景坤产生任何影响,甚至连那本让他“暴露”秘密的旧书都被他收了起来。
他还像以前一样,尽心尽力地做着他生产队长的工作。改革开放以后,孙景坤还组织村民一起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又奔走在了扶贫的第一线。
村里有个五保户,两口子已经八十来岁了,生活贫困,还身患疾病。孙景坤对他们非常关照,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渡过了一个比较安稳的晚年。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村里人对孙景坤英雄事迹的打听也逐渐少了下来。仿佛一切的生活,都重新恢复到了以前的模样。
不过,这样的一个英雄注定是要被世人知道的。1990年,丹东电视台的记者到村子里面采访。
有一个村干部在受访的过程中无意透露说:“我们村还有个战斗英雄”。
听说这话以后,记者立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非要对孙景坤进行一个采访。在记者的多次请求之下,孙景坤从箱子下面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军功章拿了出来,对着记者讲述了自己曾经的战斗历程。
这个采访一经放出以后,孙景坤立马在丹东市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许许多多的人,都来慕名探望老英雄,各种各样的荣誉也都摆在了孙景坤的面前。
可是面对这些,孙景坤却异常苦恼,他对记者“埋怨”说:“你给我带来麻烦哩!家里总来人,我都没时间下地干活了”。
孙景坤不愿意别人“崇拜”自己,他更愿意在有时间的时候,一个人走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之内,去看看那些曾经跟他一起战斗的战友们;走上鸭绿江的断桥,去独自回忆曾经的那段峥嵘岁月……
结语:
家国不宁、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孙景坤怀揣着为人民求和平的壮志,走进了革命队伍之中。在无数的战斗之中,他不顾生死、奋勇杀敌。
孙景坤的经历,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段的传奇。但对他自己而言,在战场上受到的创伤,始终伴随在他之后的人生之中。
他的左腿受过很严重的伤害,上了年纪之后,病痛就越来越严重。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孙景坤都要让自己的小腿垂在炕边,这样才能稍稍减轻疼痛,好让自己能够入睡。
在脱掉军装、回村务农的岁月里,孙景坤“藏起”了自己所有的精彩经历,只知道为集体做贡献,从来不为自己以及家人谋私利。
年纪大了之后,孙景坤就一直住在大女儿家里。那个房子已经住了很多年了,非常破旧,有时候还会漏雨,但孙景坤却怡然自得。
不过,岁月终究是不饶人的。转眼间,孙景坤九十多岁了,大女儿也七十多了。古稀的女儿照顾耄耋的父亲,终究是力不从心的。
所以,丹东市有关部门最后决定将老人接到光荣院里面,好请专人为老英雄提供更好的照料。
住到光荣院之后,老人提了自己唯一的要求:把他曾经穿过的军装挂在床头。
今年六月份,孙景坤获得了“七一勋章”。捧着勋章,看着床头的军装,不知道老人的心中会想起怎样的往事。
但是在普通人的眼里,那勋章、那军装,是荣誉、更是奉献,是一个共产党人用一生去践行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李毅.孙景坤:血战上甘岭[J].共产党员(辽宁),2020,(第20期).
葛云高.孙景坤:深藏功与名 矢志写忠诚[J].老同志之友,2021,(第3期).
丁增义,柴华,张军胜,杨明月,肖晔.百战归来一布衣——“时代楷模”、抗美援朝老兵孙景坤纪事(下)[J].雷锋,2020,(第12期).
于力,高爽.孙景坤:三渡鸭绿江战沙场献身山城村甘务农[J].晚晴,2020,(第11期).
丁增义,张军胜,柴华,杨明月.英雄只解沙场勇——“时代楷模”、抗美援朝老兵孙景坤纪事(上)[J].雷锋,2020,(第11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