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老汉隐居33年,连妻儿都瞒着,县里编档案暴露:竟是一等功臣
历史微鉴 2022.02.23 587 102
1988年,四川省合川县的档案室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同志正在聚精会神地翻阅着档案资料。
这位老同志叫做王爵英,曾经是合川师范学校的校长。
如今,他接受组织的委派,负责修撰《合川县志》。今天来到档案室,就是为了给县志的编写查找资料的。
突然,王爵英翻动资料的手停了下来,眼睛也不由自主地落到了一张已经发黄发旧的“纸”上。
王爵英仔细看了看,“革命军人立功喜报”八个大字映入了他的眼帘。作为一名见多识广的老人,王爵英自然明白这“喜报”是什么来头。
那是抗美援朝时期的惯例了。前线战士立了功,志愿军政治部都会给战士家乡的有关部门寄去一张“喜报”。
然后,有关部门会敲锣打鼓地将“喜报”送到战士的家里面。这也是酬报功臣的方式之一。
可是,为什么这份“喜报”没有送到立功战士的家里面,而是被放置在档案室里,无人问津呢?
带着这个疑问,王爵英又仔细地察看了这份“喜报”。
谁知,王爵英这一看,还真的找到了尘封在这份“喜报”背后的一个“大秘密”……
一份看似普通的“喜报”背后,到底埋藏着怎样的秘密?王爵英又将如何发现这个秘密?
这一切,还要从合川县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说起……
一、川中良家子,立志报国去
四川省合川县隆兴乡广福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1928年迎来了一个新的小生命。
可是,添丁进口并没有给这家的男女主人带来多少喜悦。
因为,加上这个孩子,家里已经七口人了。然而,他们所有的财产也不过只有两亩地、两间租来的房子,和一头老牛。
眼看着小婴儿一天天地长大了,没读过什么书的父亲,绞尽脑汁地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做蒋诚。
从记事起,蒋诚好像就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为了生存下去,小小年纪的他就要去别人家的田地里劳作。
披星戴月地忙活一天,得到的报酬也不过仅能糊口而已。
可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就连这样的日子也不能长久地维持下去。
最后,蒋诚只能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去跟人家乞讨。
在流浪的那些日子里,蒋诚见识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也体会到了国民党官兵的贪婪。
看着日渐沦丧的山河,蒋诚对日本鬼子充满了恨意。
好不容易挣扎到了抗战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竟又肆意挑起内战。烽火连天,百姓何时能够迎来真正的太平呢?
蒋诚这个朴素的心愿,在1949年的12月成为了现实。
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以锐不可当之势,迅速消灭了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四川由此迎来了真正的解放。
亲身经历这一切的蒋诚,深刻地意识到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男儿何不带吴钩”,心怀报国之志的蒋诚,毅然决然地加入了解放军的队伍,成为了某部机炮连的一名普通战士。
入伍以后,蒋诚跟随着部队,参加了解放大西南的后半段征程。
在无数场战斗的磨砺下,蒋诚越战越勇,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机枪手。
二、迈步直往朝鲜去,埋骨何须桑梓地
新中国成立后,外患一时之间其实并未消除。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宣布参战,并借机骚扰我国的东北部边境。
为了保家卫国,自当年十月份起,中国人民志愿军就陆续开赴朝鲜,吹响了抗美援朝的号角。
蒋诚所在的部队也被编入了志愿军第十二军之中,并于第二年三月奉命入朝作战。
此时,参军一年多,并且表现良好的蒋诚,已经被提拔为了机炮连里的一位副班长。
有了这个身份,蒋诚在战斗之中更加卖力了。
凭借着手中的一把机枪,蒋诚参加了大大小小四百多次的战斗,打死打伤敌人无数。
就连“联合国军”中不可一世的“土耳其旅”(来自土耳其的军队,以剽悍著称),也在无数个和蒋诚一样的战士们的顽强拼搏下,遭受到了重创。
凭借着良好的表现和卓越的战功,蒋诚在朝鲜战场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1952年6月,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入党以后,蒋诚更是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勇于牺牲、敢为人先的优良品质,在许多块阵地上,留下了自己奋斗的身影。
其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那场大名鼎鼎的上甘岭战役。
美军1952年10月14日发起了所谓的“金化攻势”,企图夺取上甘岭。
五天以后,我军与“联合国军”在一块高地之前相遇了。
为了执行爆破任务,一位叫做黄继光的通讯员站了出来。他抱着火药,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之下,向着敌方阵营冲去。
最后时刻,为了获得胜利,黄继光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无情的枪口。
这一幕发生的时候,蒋诚正趴在草丛里执行任务。
目睹了一切的他,心里面是又恨又敬。恨的是敌人的凶残,敬的是烈士的英勇。
那时的他就默默下定了决心,在以后的战斗中,一定要以黄继光为榜样,践行他那大无畏的精神。
很快,蒋诚就迎来了一个艰难的挑战。为了争夺一块扼守在上甘岭咽喉之处的高地,我军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殊死的斗争。
我军在敌人压制性的火力之下,依旧坚守了很长的时间。为此,我军战士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最终,只剩下24个人退守坑道,并且已经有十几天的时间,面临缺水断粮的困境了。
为了守住这块高地,蒋诚所在的第九十二团于11月8日正式投入了战斗之中。根据战略部署,机炮连要负责正面的防御。
说是机炮连,其实只有一架重机枪被安置在阵地的最前面。而且,全连可以使用的弹药也非常有限。
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蒋诚也依旧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精神。他沉着冷静,凭借着以往的战斗经验,将子弹一颗颗地送到了敌人的脑袋之中。
据统计,在那次大战中,蒋诚一共歼灭了400多名敌人,并且还摧毁了敌人的一挺重机枪,有效地削弱了敌人的火力,为我方获得战斗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仅如此,蒋诚还创下了用地面武器击毁敌人飞机的辉煌战果。
依靠着强大的空中力量,敌军经常派遣飞机在低空中对我军阵地投放炮弹。
蒋诚看到敌机俯冲下来的时候,就拿着枪口对准它猛轰。等飞机飞过去了,蒋诚还继续追着它的尾巴打。
在蒋诚的穷追不舍下,敌人的飞机突然冒起了黑烟,紧接着就坠毁在了阵地上。蒋诚把敌人的飞机击落了!
然而,蒋诚本人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敌人投放的炮弹就炸响在他的身边,一个弹片将他的肚子划破了,连肠子都掉了出来。
忍受着巨大的疼痛,蒋诚用手把肠子揉了进去,他心里不断地想着:“黄继光曾用自己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我这点痛又算得上什么!”
就这样,他一面鼓励着自己,一面继续与敌人做着殊死的搏斗。
正是由于他如此顽强的表现和创下的卓越战果,此战结束以后,蒋诚荣获了一等功。
1953年,志愿军政治部按照惯例,给蒋诚的父亲寄去了一封立功喜报……
三、功臣归来换戎装,从此不言沙场事
在朝鲜战场上英勇奋战的蒋诚跟随着部队,1954年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没过多长时间,他就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务——修营房。
相比之下,这是一个没有什么危险的工作。不过,蒋诚依旧秉持着他在前线的精神状态来对待这项工作。
就如同他在战场上一样,蒋诚在修建营房的过程中的表现,依旧可圈可点。
于是,在工程结束以后,蒋诚被授予了三等功。
崭新的营房修好了,蒋诚却没有住上几天。
因为很快,他就响应国家的号召,脱下了那身穿了好几年的戎装,准备回到家乡去做一个农民。
离开之前,蒋诚曾经写过一份《返乡生产计划决定书》。
里面有这样的一句话:“祖国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干好革命业务工作”。
蒋诚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回到家乡以后,他把自己的军功章、纪念章全部锁在一个铁盒子里,没有向任何人展示。
而他自己,更是对曾经在战场上的事情只字不提。
因此,老乡们只知道蒋诚当过兵,但谁也不知道,他竟是一位一等功臣。
因为蒋诚有从军的经历,所以被留在了隆兴乡当民兵。
不久之后,又被派去江津修建铁路。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蒋诚始终能够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蒋诚1964年再次回到了隆兴乡。那个时候的合川县,是全国有名的茧丝绸生产基地。而隆兴乡的蚕桑产量,更是在合川县里名列前茅的。
不过,当地的老百姓缺少系统的蚕桑养殖技术。所以当地政府迫切希望能够找到一位懂得相关知识的人,帮助老百姓们更好地种桑养蚕。
而蒋诚,就是那个当地政府梦寐以求的人才。
受乡里农技站的委派,蒋诚开始为当地的群众传授蚕桑养殖技术。
自从接受了这份工作以后,蒋诚的一天就格外地忙碌。
每天早上天不亮,蒋诚就开始坐在广播站里,通过大喇叭向百姓们讲解养蚕的技术要领。
讲完之后,生怕老百姓不理解,或者无法实际运用,蒋诚还会挨家挨户地亲自指导作业。
他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跑,到了中午,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硬馒头啃两口,就算充饥。
尽管馒头干冷难咽,但蒋诚绝对不会选择在农户家里吃饭。按他的话来说,就是“绝不能给乡亲们添麻烦”。
到了晚上,蒋诚结束工作的时候,往往天已经完全黑了。
那个年代,村里根本不可能有路灯这种东西,而生活贫苦的蒋诚也没有一把手电筒。
每日摸黑回家,他有次不小心碰上石头之类的硬物,将自己的脚指甲都给踢翻了。
到家之后,家人们都早已睡下了。蒋诚还会点起煤油灯,认真细致地把白天了解到的乡亲们的问题和疑惑一一记录下来,等到第二天广播的时候,好作为事例向所有的村民们讲解。
如此日复一日,蒋诚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这份事业,甚至导致家里的孩子们有时候会一个星期都见不到父亲一面。
更重要的是,蒋诚在农技站的这份工作,其实只是一个临时工,工资非常低。
因此,蒋诚一家人的生活,是很贫困的。
儿子蒋明辉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无奈之下,蒋诚只好把自己的一件旧衬衫给找出来,让孩子穿在身上。
就这样,蒋明辉每天都穿着一件极其不合身的“袍子”出现在老师和同学的面前。
即使如此,蒋诚从来没想过去找找组织,依靠自己曾经的功劳要求一些救济与帮助。
他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乐于奉献的蒋诚不仅不愿意给组织添“麻烦”,相反还经常帮助组织和集体解决问题与困难。
隆兴乡的交通非常不便利,一直到了八十年代,乡民们出行都还是依靠着一条羊肠小道。
隆兴乡1983年下定决心,要修一条长达十公里的砂石路来解决最基本的出行问题。
可是,当时乡里的财政非常紧张,没有多少经费,请不起专业的工人,也没有挖掘机、压路机等机械设备。
所有的工作,都必须由村民们使用最原始的肩挑手扛去完成。
很明显,这是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所以没有人愿意出来牵头。
就在乡里面为此事发愁之际,蒋诚站了出来。
他是党员,又有过盖营房、修铁路的经验,因此愿意带着大家把这条砂石路修好。
想到蒋诚经常给村民们传授养蚕技术,威望很高,于是有关领导欣然接受了他的请缨。
在蒋诚的带领下,隆兴乡的乡民们开始了筑路大业。
不过,路修到一半的时候,资金就全部用完了。
“蒋哥……我们还是想回去种田”,村民们熬不住了,纷纷放下了手中的工具,来到蒋诚的面前如此要求到。
听了村民的要求,蒋诚没有说话,而是从口袋里摸出了香烟,一支一支地抽着。
等到第三根香烟抽完的时候,蒋诚仿佛下定了什么决心一般,用不大但却坚定的声音说道:“大家继续干,钱我去想办法”。
没有人知道蒋诚到底用了怎样的办法,他们只知道,蒋诚最终带回去了一笔钱。
靠着这笔钱,隆兴乡的砂石路才得以顺利完工。
几年之后的一天,蒋诚将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并且参加了工作的儿子蒋明辉叫到了跟前,说出了当年那笔钱的来源。
原来,那是蒋诚以个人的名义向农村信用社贷的款!
父亲的“坦白”,彻底震惊了蒋明辉。他感到眼前一黑,木木地问了一句:“贷了有多少钱?”
看着儿子的样子,蒋诚似乎也有点不忍心。但到最后,他还是说了实话:“我贷了1000多元……但加上利息,应该有2400多元”。
“2400多元!”蒋明辉几乎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当时蒋明辉已经参加工作三年了,自己每日省吃俭用,也不过只攒下了1000多元。这2400元的巨款,该怎么还呢?
蒋明辉沉默了,脑子里浮现出一幅幅复杂的画面。最终,蒋明辉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父债子还”!
为了还这笔贷款,蒋明辉卖了房子,还跟别人借了一步钱,才终于补上了窟窿。
“因为这件事,我差点婚都没有结成”,多年以后的蒋明辉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如此说道。
可以说,为了集体的事业,蒋诚的一家人,都付出了很多很多……
四、一封喜报惊父老,英雄无言却犹存
蒋诚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在技术员那个临时工的位置上,蒋诚一干就是24年。
他从来没有要求组织上给自己提升待遇,更不会拿着曾经的功绩,去落实自己应该享有的政策。
而由于他的守口如瓶,隆兴乡从政府到普通老百姓,没有一个人知道蒋诚那辉煌的历史。
可是,严格保守“秘密”的蒋诚,哪里会想到,自己的“身份”会因为一位细心的老人而“曝光”。
合川县1988年,准备修撰本县的县志。经过领导们的一番研究,这个任务就交给了曾经的合川师范学校校长王爵英。
王爵英人老心志却不老,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
那一天,他为了能够更好地编纂县志,走进了县里的档案室查阅资料。
于是,就发生了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一幕。
一份喜报吸引了王爵英的注意。从喜报的正面,王爵英知道了这是发给蒋诚同志的家人的,原因是蒋诚在上甘岭战役中获得了一等功。
而在喜报的背面,王爵英又发现了一行不起眼的字:由八区退回,查无此人。
这短短的一行字,解释了王爵英的疑惑。
原来,当年是因为没有找到这位立功战士的家,所以才导致这份喜报被一直放在档案室里。
但另外一个疑惑又浮现在了王爵英的脑海里:喜报肯定是真的,那又为何会“查无此人”呢?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王爵英继续在喜报上面寻找线索,当他看到地址那一栏的时候,心中产生了一个设想。
喜报上面的地址写的是:“四川省合川县四区兴隆乡南亚村”,但对合川县格外熟悉的王爵英知道,县里面还有一个隆兴乡。
“会不会是寄件人当初错把隆兴乡,写成了兴隆乡呢”,王爵英越想越有这个可能。
想着隆兴乡,王爵英突然又想起了一个人来。这个人叫做蒋启鹏,以前是自己的一个学生,家就住在隆兴乡。
而且他也姓蒋,与喜报上的功臣同姓,这蒋启鹏会不会认识蒋诚呢?
于是,王爵英立刻就与蒋启鹏取得了联系。蒋启鹏一听蒋诚这个名字,立马就说,那是自己的哥哥。
果然如此!蒋启鹏的回答,验证了王爵英的猜想。随后,根据蒋启鹏的说法,再经过有关部门的核实,终于确定了隆兴乡的蒋诚就是喜报上面的功臣蒋诚。
时隔35年,这封喜报终于送到了蒋诚的家里面。
而合川县上下,也终于知道了,每天生活在自己身边的那个普通的老农民,竟是位一等功臣。
消息传出以后,有关媒体做了大量的报道。
合川县政府也签发了一个通知,把蒋诚转为了蚕桑站的正式工人,工资标准定为五级,每月可以领到八十块钱的薪酬。
似乎所有人都在为发现功臣而感到惊喜。只有作为当事人的蒋诚,没有说任何多余的话,而是转身把喜报锁进了抽屉的深处。
从那以后,蒋诚和往常一样,每天忙忙碌碌的,帮着村民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家里的房子旧了、经济状况不好了,蒋诚也同样没有想过找政府帮忙。
他的几个儿子,原想着父亲功臣的身份被发现了,他们能沾沾老人家的光,把工作或者户口问题给解决了。
但是蒋诚面对孩子们的期盼,又说出了那句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国家还穷,我们也不能给国家增加什么负担”。
就这样,蒋诚一家人甘守清贫、埋首田野,走过了一个个日出与日落......
结语:
为国家,蒋诚在战场上勇于杀敌、不避生死,这是一个革命战士的坚守;为家乡,蒋诚在田野间栉风沐雨、无论寒暑,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情怀。
身为一等功臣,他“隐姓埋名”数十年。后来,有记者问他:“几十年了,没人知道你是上甘岭战役的英雄,遗憾吗?”
蒋诚想都没想,斩钉截铁地回复道:“我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国家和人民也给了我不少,没啥子遗憾的”。
这,是一个英雄的态度!
英雄无言。然而,在英雄保护之下的人民,有义务让英雄之名永留人间......
参考文献:
上甘岭战斗英雄蒋诚解甲归田之后[J].北广人物,2019,(第42期).
许幼飞,汪佳.传奇老兵蒋诚:英雄无言 初心不改[J].当代党员,2019,(第18期).
迟到三十六年的立功喜报[J].民间传奇故事(A卷),2021,(第6期).
蒋诚:深藏功与名[J].党课,2019,(第18期).
陈波.蒋诚:老兵传奇[J].中国退役军人,2019,(第11期).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重庆红色故事 第2辑.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20.05.
编辑:孤
责编:Thalia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