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探秘历史 正文

1966年,曾任军区司令的郑维山去抢险救灾,大家以为他是个老兵

1966年3月8日,"轰隆"地一声巨响,房屋坍塌,道路倾陷,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形势危急。党和一些干部心系群众,时刻挂念着人民的安危,在周总理的带领下,当即冲到了灾区第一线,为人民干实事,缓解大家紧张不安的情绪,时刻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灾区物资缺乏,救援部队的救济物资输送过来,党和一些战士就参与到搬运工作中。其中有一个看着年龄较大的老兵,瘦瘦弱弱,其貌不...


1966年3月8日,"轰隆"地一声巨响,房屋坍塌,道路倾陷,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形势危急。

党和一些干部心系群众,时刻挂念着人民的安危,在周总理的带领下,当即冲到了灾区第一线,为人民干实事,缓解大家紧张不安的情绪,时刻与人民群众在一起。

灾区物资缺乏,救援部队的救济物资输送过来,党和一些战士就参与到搬运工作中。

其中有一个看着年龄较大的老兵,瘦瘦弱弱,其貌不扬,但是干起活儿来丝毫不懈怠,一直闷声不吭地在搬着东西,实在一个人难以挪动的就喊身边的战士搭把手,周围的战士看着这位"老兵",有的忙劝道:"您年龄大了,别累着身体,慢着点"。

"嗨,不碍事儿,我身子骨强硬朗着呢",老兵擦擦额头上的汗,打趣儿道。

"郑副司令,可算找着您了"一个干部急匆匆地往这里赶来。

大家听了这声"郑副司令",纷纷抬头,一看,竟然是这位卖力搬东西的"老兵"

曾任两大军区司令的开国中将,竟是这样一位简朴,默默无闻的老兵,大家都又惊又喜.

郑维山将军一听是工作上的事情,赶忙放下手中的活儿,跟那位干部出去了

这时,不知谁带头鼓起掌来,顿时,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这就是郑维山,一位一生恪守奉行党的职责的铁血战将。

1966年,曾任军区司令的郑维山去抢险救灾,大家以为他是个老兵

1915年8月,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区第四乡屋脊洼村的一个穷困家庭里,郑维山将军诞生于此。

家中常年贫困,经常吃不上饭,更别提上学了,父亲咬咬牙让郑维山读了一年私塾后,再也无力支付昂贵的学费,郑维山的受教育生涯就止步于此了,从此以放牛为生。

郑维山将军的父亲郑国麒是革命党派人士,受父亲的影响,郑维山从小接受革命思想,革命的种子也深深埋藏在他的心中。他开始替父亲为地下党送信。

1927年,黄麻起义爆发,年仅12岁的郑维山不惧危险,加入童子团,替革命者站岗放哨。

自古英雄出少年,郑维山将军从小便走在革命的道路上,此后加入的战斗不计其数,并屡建奇功,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

1934年红军时期,不到20岁的郑维山便担任红30军88师政委,这个师由3个老团组成,包括郑维山原来带领的夜老虎团。

为消灭陕西南部王老虎旅,郑维山初步显露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他心出奇计,决定趁着夜色夜摸敌人,打他个措手不及。

为了这次夜袭成功,郑维山带领部下做了充分的准备,夜袭的关键在于"以静制静"。

1966年,曾任军区司令的郑维山去抢险救灾,大家以为他是个老兵

为了将声响减弱到最低,郑维山让部下将装备都捆绑结实,以防止跳跃时制造出大的动静,郑维山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作了多次模拟训练,对每个士兵都作了检查,迎接这次夜袭计划。

是夜,万籁俱寂,只有一弯惨白的月亮悬于空中。王老虎旅的士兵都放松了警惕,准备休息。

夜幕中,郑维山目光如炬,他先是爬上山头,对地势与敌情作了勘测,决定从敌人疏于防备的悬崖陡壁着手进攻。

作了充分的考虑后,他大手一挥,88师的战士有如神兵天降,从悬崖上快速攀上了敌人的阵地,作战勇猛,直捣黄龙,打得王老虎旅措手不及。

一向非常骄恣狂妄的王老虎旅非常快速被消灭了,全歼敌军1.4万人,从此,"夜老虎"吃掉"王老虎"的故事在军内广为流传,红军在陕西打出了威风。

在长征途中,郑维山爬雪山、过草地,九死一生参加红军主力会师。但是,他虽然极有威望,是无数新兵努力的目标,但是为人朴素,胸部搞特殊化,和将士们同吃同住。

1966年,曾任军区司令的郑维山去抢险救灾,大家以为他是个老兵

有时候,还会有刚刚入伍没多久的新兵,因为不认识他,而把他误认为老兵的事情发生。

1936年底,郑维山率领88师参加西征,在这次西征途中,发生了许多让郑维山一生都无法忘怀的事情,郑维山参与指挥了四十里铺、八坝、倪家营子等多次大血战。

在这些战役中,敌军攻势猛烈,郑维山多次冲锋残阵,浴血奋战,但是一直攻不下来,自己的部队也被敌军冲散,郑维山头部受到流弹,昏迷过去,好在他和副师长熊得臣被祁连山的村民救下了,藏在一个隐蔽的山洞里,这才得以逃过敌人的搜捕。

但是,在山洞里养病的郑维山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远方的部队。等身体刚好点,他就想前去和部队会和。但是,他在战场中昏迷被救,全身上下只有一身衣服,哪还有寻找部队的盘缠呢?

郑维山决定,就是一路乞讨,也要回延安!

他一路上,靠着别人的施舍填饱肚子,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他就化妆成真正的乞丐一般。

途中,他频频回头望,为牺牲的战友流下热泪,他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为战友报仇,雪耻前辱。

1966年,曾任军区司令的郑维山去抢险救灾,大家以为他是个老兵

1949年8月,兰州战役爆发,郑维山主动请缨,率领63军参加这场西北解放战役。

此次兰州一战想要胜利并不容易,兰州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兰州守军的总指挥是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此人狂妄自大,阴险狡诈,叫嚣道:"10万人也攻不下兰州,我要让彭德怀栽在兰州城下,尝尝我马家军的厉害。"

郑维山听到此话,想起了先前死去的战友,激起他前所未有的斗志,他咬牙发誓:我一定要为死去的战士报仇,这场战我非赢不可。

彭德怀将军作了严密的部署,郑维山率领的63军,负责进攻豆家山阵地。

豆家山非常重要,它是兰州的东大门,郑维山一上来就与敌人展开了激战,杀敌无数,这很好的鼓舞了63军的士气,全军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经过几场激战,63军大获全胜。

郑维山脸上却没有太多喜悦的神色,而是一个人静静地策马向西来到兰州城外的一座小山上,缓缓下马,浓郁的悲伤在心头迸开,他沉默良久,摘下军帽,庄重的行了一个军礼,深深地三鞠躬,发出满是痛苦的声音:"我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上次走得仓促,没能好好跟你们告别,我郑维山带着兄弟们回来了,终于为你们报仇了,你们可以安息了。"

说完,早已是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1966年,曾任军区司令的郑维山去抢险救灾,大家以为他是个老兵


1936年的西路军战事,是郑维山一生无法忘怀的伤痛。

每每想起两万多战士饥寒交迫、血流如注,惨死的样子,郑维山都悲痛万分,以至于在临终前,他都没能忘记,这是一个战将对战友的无限痛惜与惦念。

郑维山一生能征善战,屡建奇功,他军事生涯中最为光辉的一篇是华北战场的表现。

1947年清风店战役中,野司原本下令让郑维山率领部队撤出所在地,转而向西进攻,这时,郑维山颇有自己的独特见地,他认为按兵不动,坚守住地反而能达到"引蛇出洞,一网打尽"的目的,郑维山拒绝上司的命令,并回了一封言辞激烈的电报:"我们没有考虑您的意见,并且也不准备攻打涞水,我们的意见是坚守原地。"

野司领导非常的开明,并没有计较郑维山的态度,而是同意了他的意见。正是郑维山的坚持,使得敌军误以为抓住了我军主力,引出了敌军悲伤与我军决战,郑维山将兵力集中到清风店,这一战中我军取得空前大捷。

郑维山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能审时度势,根据战场的实际变化,果敢地做出判断,迅速调整行动,这需要超常的胆略与智慧,郑维山在1948年中冬平津战役,就表现出了这一点。

1948年冬平津战役,郑维山奉行上级命令,率领三纵包围新保安。但是,傅作义派军队向西接援35军,敏锐的郑维山嗅出了其中的图谋。

1966年,曾任军区司令的郑维山去抢险救灾,大家以为他是个老兵

从已接受到的上级电报来看,很显然上级还未掌握这一情报,而此时马上报告也来不及及时传达讯息。情况已经很危急了,如果不及时狙击,敌军两军会合,后果将不堪设想,如果没有上级的允许主动出击,就会犯下贸然行动的罪过,一旦失败,自己将变成千古罪人。

在经过一番思想挣扎后,郑维山的高度责任感使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时间紧迫,郑维山立即做出部署,他命令9 旅配属7 旅1 个团继续围城,坚决阻敌突围,命令8 旅和7旅随他东出迎接西援之敌。同时指示电台,尽快沟通联络,向兵团报告纵队行动。

12月9日,对郑维山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

早上7时,炮火打响,敌人从东西双方展开夹击,上方几架飞机轮番轰炸,三纵三面受敌,情况非常危急。

紧接着,兵团的电报发过来了,大致内容是中央军委严厉谴责了郑维山,并告知如果点35军撤回了郑维山要负完全责任。

郑维山顶着如山的压力率领军队进行作战,三纵的战士在这场战役中,打得十分勇猛,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三纵就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形成了一场历时弥久的拉锯战。

好在最终,敌人的35军、104军始终未能接应上,且我军切断了敌35军撤回北平的唯一道路,实现了毛泽东"分割包围,各个歼灭"的意图,迫使傅作义走向和平道路,对北平的和平解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郑维山凭借这一仗以勇敢果断、好谋善断而著称。

在朝鲜战役中,郑维山屡出奇招建奇功。

1951年2月,郑维山以19兵团副司令员身份奔赴朝鲜战场。

1952年,郑维山调任20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严密的勘测了朝鲜半岛的地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攻占敌人防御阵地的突出部,策划三千人的大埋伏。

1966年,曾任军区司令的郑维山去抢险救灾,大家以为他是个老兵


面对这个大胆的设想,各军长、参谋长、司令员都认为危险性太大,不敢表态,还有许多反对的声音。但是,郑维山决心已定,紧接着,郑维山就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备战中,在整个大潜伏作战计划中,事情无论大小,事无巨细,郑维山都一一过问,抓好落实。

1935年6月10日,大潜伏作战计划实施了,这一天我军所有人都在担忧焦虑中度过。

晚上8点20分左右,我军的炮火准备开始,潜伏的突击部队立即向目标发起攻击,突击队有如神兵天降,进攻猛烈,一下子打的敌人溃不成军。

时间仅过去一个多小时,我军就歼灭敌军1个团大部分,并占领敌军高峰阵地,郑维山的潜伏术首创了我军作战以来一次歼敌一团大部分范例,在抗美援朝战役中取得巨大成功。

郑维山不仅在作战方面有过人天赋,是一名能征善战的骁将,他还以敬业的精神与朴素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许多人。

1966年,曾任军区司令的郑维山去抢险救灾,大家以为他是个老兵


建国后,特殊时期的初期,郑维山协助周总理负责首都的安全警卫工作,连续组织了8次毛主席大规模接见青年学生的集会。

他一心投入工作,殚精竭虑,不分日夜地斟酌思考将事情办完美,周总理都被他的精神所打动并大加赞赏。

郑维山曾在兰州军区任司令员,在离任回京搬家时,只有几个纸箱,还有郑老一人两袖清风。

曾与郑维山共事过的人都难以忘记郑老的朴素与勤俭节约,郑老是开国元勋,一生为国家立下的大小功劳无数。

但是,郑老从不讲究,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衣衫,掉在桌子上的饭菜,郑老会捡起来吃掉,他常常教导后辈要节约珍惜粮食,他总是会想起作战时候粮食短缺的艰辛岁月。

1966年,曾任军区司令的郑维山去抢险救灾,大家以为他是个老兵

郑老常年穿一身灰布中山装,这件中山装已经被洗得发白,上面的缝缝补补的补丁好几块,家人多次劝他换件,都被郑老拒绝了,这一身衣服承载着他对战友的牵挂,对党和人民的深深依恋,对新中国来之不易的时刻提醒。

家人在整理郑老的东西时,发现了一个文件箱,这个文件箱上面刻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甚至还有战火中留下的坑坑洼洼,蓝色的帆布做的箱套,都已经褪色发白,但是郑老一直坚持使用,这个文件箱是郑老简朴的见证者。

辛苦一生退休之后,郑维山还是一刻不得闲,他开始在自家菜园子里种菜,他教育子女时,将以往战火纷飞的艰辛岁月告诉子女,要珍惜和平,热爱党和国家,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对自己的功绩往往只字不提,郑维山带着子女们一起种菜,将教育贯彻于实际行动中。

据警卫人员回忆,最令他们影响深刻以及深深敬佩的是,有一次夜深了,警卫人员忘记关灯就睡着了,郑老走了进来对他们敬了个礼,并告诫他们要注意节约用电。

警卫人员对郑老的敬佩从心底深深燃起,郑老的一个礼,是他们学到的最为宝贵难忘的一节课,此后他们不仅节约用电,生活中更是注重勤俭节约,郑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者身边的每一个人。

郑维山一生操劳,身体早在抗战时期就已经落下了病根。

1966年,曾任军区司令的郑维山去抢险救灾,大家以为他是个老兵

在一次检查中,发现郑维山患上了肺癌,在解放军总医院作过两次开胸手术,郑维山都以顽强的毅力挺了过来。在多次病危的情况下,都转危为安,连医生都很佩服郑老的生命力与意志力。

就在大家都很担心郑老的安危时,郑老反倒非常乐观地劝担心他的亲朋好友,有一次他风趣地讲道:

"我这辈子与三结下了不解之缘,三次过雪山草地,三次与红军会师,三次挺进大西北……这次恐怕又要与病毒打个三大战役了,我会主动配合你们治疗的,争取再打个大胜仗!"

郑老的话让病房里的氛围轻松起来,大家都被他逗笑了,同时也不得不佩服这位老将士的毅力。

但是郑老的情况并不容乐观,他的癌细胞已经扩散了。当他知道自己的身体情况时,他一再拒绝用药,尤其是那些昂贵的好药,他说:"我们国家刚刚成立起来,还不富裕,把这些钱财用于建设我们的国家,不要浪费在我身上。"

1966年,曾任军区司令的郑维山去抢险救灾,大家以为他是个老兵

大家听到这话,都红了眼眶。这位老党员一直把国家的发展挂在自己的身上,他即便忍受着癌细胞扩散带来的疼痛时,第一个想到的也是国家。

哪怕是一个小棉签,他也叮嘱大家要节约用,他说:"咱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全国那么多医院,如果都能节约用棉签,那也是一个大数字喽。"

郑老在病痛面前,关注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始终心挂国家,真是无法不令人动容。

为了能使中国的医学能够早日攻克肺癌,造福其他患者,郑老主动提出将遗体捐给医院,让医院解剖进行研究。

但是家人不忍心,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认为人死后如果没有全尸,那是会下地狱的。更何况,如果把遗体捐献了,那郑老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入土为安。

面对家里人的反对,郑老却毫不在乎,他开始做起家人的思想工作,说:"我这把老骨头,如果能为国家做些事情,那也算是死得其所了,你们不用再劝我了。"

郑老的这种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让大家一再感动地热泪盈眶。

2000年4月19日,预感来日无多的郑维山将军在病榻上,决定给党组织写下最后一封汇报信,信件中,郑维山将军关心的是国家大事,对港澳回归、祖国50周年大典感到欣慰和满足,惟一遗憾的是尚未看到台湾统一。

其次,他关心的是大别山的孩子。郑老一生积蓄无多,他想到的不是将钱财全部留给子女,而是在信中交待将最后的工资上交给国家,自己生平看的书都送给大别山的学校,供山区的孩子们使用。

最后,郑老一再叮嘱他的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尸体供医学单位解剖火化,骨灰撒在大别山上。

一直处于悲痛情绪的家人们,对这封遗嘱,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他们都表示能理解,并坚决支持,因为他们早已经习惯郑老的严格要求与无私的革命情怀。

当时,郑维山正任职兰州区司令员,他的儿子面临调职,郑维山看到提升名单里有儿子的名字,当即大手一挥,把儿子的名字划掉了。

郑老的亲属中,也没有人通过他的关系谋得一官半职,都在农村种地。郑老为家乡的学校和村民解决用水问题时,没有利用职权谋取特殊利益,而是用自己的工资和稿费,为家乡做出贡献。郑维山一生的清廉简朴与大公无私深深感染许多人。

1966年,曾任军区司令的郑维山去抢险救灾,大家以为他是个老兵

2000年5月9日这天,郑维山将军永远地闭上了双眼,郑维山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写下的信件,中央军委主席张万年在看到后,激动万分,当即批示到:"非常感人,这封信要好好保存着,这种精神在今后的教育中我要讲。"

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亲自写下"郑维山将军活在我们心中"的挽联,并亲自到灵堂祭奠。

郑维山13岁就投身革命,出生入死,戎马一生,参与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历经百战,屡出奇计建奇功,获得过功勋无数。

郑维山将军不仅在军事上将潜伏术发挥到极致,人格魅力上也是散发着光辉与魅力,郑维山将军一生简朴,公正无私,充满着彻底的革命情怀,毛主席也盛赞过他:"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这是对郑维山将军最充分的肯定与褒奖。

斯人已逝,岁月流芳,郑维山将军一生赤胆忠诚,一身正气耿耿忠心昭示后人,这位"铁血战将"、"霹雳战将"将永远被后人铭记!

积分打赏 普通打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布评论

相关推荐

云南老农

云南老农

“桶里都是干尸!”2017年,云南一位老人上山采药,意外发现多个装有尸骨的油桶,当即上报有关部门。专家:都是烈士! 2017年,云南乌木...

探秘历史 2023.07.05 0 808

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支持下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