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将浑身病毒的蝙蝠消灭吗?会造成什么后果,科学家给出答案
访客 2021.10.28 136323 0
近期,福建疫情再次反弹,衍生出新的传播链,好在及时发现,传播链没有扩大得非常厉害,并且有望在2021年国庆节前得到有效控制。
中国的抗疫措施和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也许会是第一个学会与新冠病毒共存的国家。我们在学习与新冠病毒共存的同时,也不断地在对新冠病毒追根溯源。
目前病毒学界公认的病毒起源,就是出自蝙蝠自身携带的病毒。(这里说的是病毒起源,不是疫情源头)为什么蝙蝠携带病毒还能生存?如果人类能把蝙蝠消灭吗?会带来什么后果?
蝙蝠种类多,与人接触密切
蝙蝠是哺乳纲翼手目动物,是唯一能飞的哺乳动物,在全世界范围内共有1240种蝙蝠。它们的种类占现存哺乳动物种类的20%以上,种类仅次于啮齿目动物,所以它们广泛地栖息于世界各地,除了南北两极和大洋洲的一些岛屿,几乎每个地方都能见到蝙蝠。
在我们的印象里,蝙蝠喜欢躲在山洞中,倒挂在树梢上,但其实它们也会寄居在人类居住的环境中,所以与人类的接触十分密切,它们身上携带的病毒传播到人类身上的几率自然也很大。
蝙蝠身上有哪些病毒?
1911年,科学家第一次在吸血蝠体内发现了狂犬病毒,随后便发现,狂犬病毒与多种蝙蝠都有联系。除了莫科拉病毒(MOKV),其他狂犬病毒都以蝙蝠为其自然宿主。(莫科拉病毒是一种南非独有的,最可怕的狂犬病毒之一。)所有被狂犬病毒感染的陆生食肉动物都是由与蝙蝠相关的狂犬病毒跨物种传播过来的,而人类被狂犬病毒感染致死的案例,在世界各地都时有发生。
最近的二三十年里,人们在蝙蝠的体内发现了更多的新型病毒。1990年,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两地爆发了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HeV)和尼帕病毒(Nipah Virus,NiV),给当地人带来了严重的伤害,狐蝠就是这两种烈性病毒的宿主。
SARS病毒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国SARS病毒起源研究结果表明,这个病毒同样来源于野生动物。在采集了59种动物共1700份动物样品后,专家们从蝙蝠、猴子、果子狸和蛇等数种野生动物体内检测到了冠状病毒基因,其基因序列与SARS病毒基因序列完全一致。2013年,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团队进一步证实了SARS病毒的源头,就是中华菊头蝠。
之后,马尔堡病毒(一种丝状病毒,几乎与埃博拉病毒一样,仅抗原反应不一样)、尼帕病毒(RNA病毒,与亨德拉病毒密切相关)等超过100种病毒都在蝙蝠体内发现或分离出。
除此之外,引起中东呼吸道综合征的MERS冠状病毒与其他蝙蝠来源的冠状病毒在进化上的关系也很非常密切,所以普遍认为蝙蝠是MERS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
科学家曾对四个不同地区的六种蝙蝠粪便样本进行了病毒宏基因组学实验,最终发现蝙蝠身体上存在的甲型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与人类感染的高度相似。
那么,新冠病毒也是由蝙蝠传染给人类的吗?
2021年8月底,美国《细胞》杂志刊发了一篇综述性文章,重点介绍了由中国研究人员领导的蝙蝠冠状病毒新研究。发现新冠病毒与大多数人畜共患病毒一样,很有可能经由中间宿主引入人类。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新冠病毒的自然宿主很可能是来自东南亚地区的菊头蝠。而且目前已经发现有多种菊头蝠携带与新冠病毒相关的冠状病毒。
为何蝙蝠身上有这么多病毒,自己却没事呢?
蝙蝠具有骨髓、胸腺、脾脏和淋巴等免疫器官,它们体内存在的细胞群与哺乳动物类似。研究者猜测,蝙蝠能够无症状携带病毒的原因可能是,蝙蝠能够在病毒感染早期快速应答,通过特定固有的免疫抗病毒机制来抑制病毒的复制。
除此之外,蝙蝠的飞行能力在蝙蝠的抗病毒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很多种类的蝙蝠都会进行季节性迁徙,这期间会进行长距离的飞行。比如鼠耳蝠会从冬眠地点迁徙200~400英里(321~643公里左右),无尾蝙蝠能在得克萨斯州和新墨西哥州的越冬地之间迁徙至少800英里(1287公里)。
进行长时间的飞行后,蝙蝠的体温会升高到四十度左右,高温会抑制病毒的复制,提高免疫反应的效率。
高体温会增强免疫应答频率,例如增加了干扰素的生成、增加了辅助性T细胞的活动表达以及细胞的互动、加强了抗体的生成、加强了自然杀伤细胞补体的活动,能够让蝙蝠在感染病毒的早期阶段就拥有抵御病原体的能力。
既然蝙蝠会传播这么多种病毒,为何不将它们消灭呢?
首先,不能根据人类的喜好厌恶来决定任何动物的留存,无论它们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伤害,都不能进行灭绝式的捕杀,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大变化,带来的是生态系统平衡被破坏。
比如,热带原始森林中的果蝠能够帮助热带植物繁衍扩散,因为大多数热带植物的幼体无法在亲本的阴影里正常发育,甚至一些母树产生的毒素还会阻止幼树成熟,所以这些植物的种子必须由动物体带到远离亲本的地方,才能保证这个树种的繁衍。果蝠将这些植物的果实吃掉后,会把种子扔掉,或是将果实吃掉将种子排出体外,种子在其他地方落地、发芽、生根后逐渐生长成茂盛的植物。
除此之外,蝙蝠还是重要的传粉者,很多植物甚至专门在夜间开放,以吸引蝙蝠来帮助它传粉。你可能会说,那没有蝙蝠还有其他鸟类。
在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每种物种的数量都是稳定的,物种间也保持着良好的竞争和捕食关系。如果蝙蝠一下子消失了,其他动物的种群数量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扩大,那么帮助这些植物繁衍的任务就落在了其他动物身上,效率就会大打折扣,热带雨林的植被数量也会减少。
而且蝙蝠还是很多食肉动物的捕食对象,猴子、蛇、浣熊、负鼠、野猫、鹰、鸟类等动物都是主要的捕食者,一些鸟类捕食蝙蝠的数量最多可以达到每日食物需求量的50%左右,相当于把蝙蝠当做主食了。蝙蝠被消灭,这些动物也失去了一种食物来源,最终导致数量减少。
除了生态价值,蝙蝠在科学研究和医学研究上也有很高的价值。比如模仿蝙蝠回声定位系统发明的雷达;吸血蝙蝠唾液中提取到的抗凝血蛋白质可以用来溶解血栓。
因此,蝙蝠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人为灭绝,很可能引发生态灾难。目前人类已知的病毒中,有四分之三是动物起源,对于人畜共患的疾病,人类还知之甚少。今后可能还会有其他的病毒出现,人类只能从这些未知的病害中寻找出路,总不能出现一个宿主就消灭一个。
现在,全球的病毒学家和研究人员都在努力寻找病毒起源,已经在系统地评估引起这次大流行的病原体。然后通过提高生物安全、加强物种保护、减少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等方式,来降低未来发生大流行的风险。相信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人类会找到一种与新冠病毒共存的方法。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