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然科学 正文

为何母螳螂“事后”会吃掉公螳螂?原来我们被黑猫警长欺骗了多年

小时候看黑猫警长动画片的时候,黑猫警长处理过这样一桩案子。案件中螳螂姑娘在证词中说,雌螳螂交配后一定会吃掉雄螳螂。但是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我们被黑猫警长欺骗了多年。今天这篇文章,我将会为螳螂姑娘正名。全世界共有2000多种螳螂,在我们中国就有51种。它是一种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分布在南美洲的一些特殊种类的螳螂,还能不时攻击体型比自己大得多的生...

小时候看黑猫警长动画片的时候,黑猫警长处理过这样一桩案子。案件中螳螂姑娘在证词中说,雌螳螂交配后一定会吃掉雄螳螂。但是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我们被黑猫警长欺骗了多年。今天这篇文章,我将会为螳螂姑娘正名。

为何母螳螂“事后”会吃掉公螳螂?原来我们被黑猫警长欺骗了多年

全世界共有2000多种螳螂,在我们中国就有51种。它是一种肉食性昆虫,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分布在南美洲的一些特殊种类的螳螂,还能不时攻击体型比自己大得多的生物。螳螂生性残暴好斗,大多数都有着同类相残的现象,这是因为螳螂在野外能够吃饱的几率很小,所以它们不会放过捕食弱小同类的机会。尤其是成体之后的雌性螳螂,它们几乎不会放过任何一种在自己捕杀能力范围内的生物,包括但不限于小型鸟类、蛇甚至蜥蜴。虽然有某些种类的螳螂也可以群养,但其中一些个体在蜕皮的虚弱期还是会被同类吃掉。

为何母螳螂“事后”会吃掉公螳螂?原来我们被黑猫警长欺骗了多年

交配过程对于一只雄螳螂来说可谓是“九九八十一难”。大多数雌性螳螂在羽化后的15-30天左右达到性成熟,此时它们会将一种特殊的信息素通过尾部的产卵瓣散到空气中,雄螳螂通过感知这种信息素得以找到雌螳螂进行交配。但是雌螳螂却没有感知的能力,它是无法分辨雄螳螂和猎物的,所以雄螳螂只能小心翼翼地靠近。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旦被提前发现,那么被雌螳螂抓住并且吃掉,就是逃不过去的悲惨命运了。

在距离目标20厘米左右时,雄螳螂会迅速飞到雌螳螂的背上,不断地用触角拍打雌螳螂,同时制造出很大的动静。这一系列动作一定要一气呵成,不然可就相当于给媳妇送免费的外卖了。通过用触角拍打让雌螳螂安静下来后,就可以办“正事儿”了。不过不要以为到这里就可以高枕无忧,一旦雄螳螂的“服务”让雌螳螂感到抗拒。就极有可能被拽下来“分头行动”。但由于生物强大的繁殖本能以及螳螂失去头部后依旧能存活数小时的特性,强壮的雄性会不停地往反方向拉扯身体,最终扯掉自己的上半身,继而在雌螳螂专心致志进食的时候,用自己的下半身和下半生继续完成交配。而弱小的雄性则会被直接拽下来吃掉,没有任何交配的机会。交配完成后,雄螳螂会直接飞走并寻找下一个雌性。只要它足够小心,一只健康的雄螳螂可以交配5-10次之久。所以按道理讲,雄螳螂在交配之后应当是安全的,只有上位失败的弱者才会被吃掉。

为何母螳螂“事后”会吃掉公螳螂?原来我们被黑猫警长欺骗了多年

那为什么会有“螳螂夫妻婚后不睦”这样的说法出现呢?

这是因为以往的大多数观察案例几乎都是在封闭容器中进行的,这就相当于把雌螳螂和雄螳螂混养在一起。让交配之后的雄螳螂与进食欲望最强的雌性螳螂关在一起,这不是逼着螳螂姑娘“弑夫”嘛?科学家里斯克和戴维斯发现了这一实验缺陷,并于1984年做了一系列改进实验。他们事先让螳螂吃饱喝足,并且调暗灯光,用摄像机观察代替直接观察,从而让螳螂夫妇足够地放松。结果在三十场交配中,没有一场出现了吃夫现象。相反地,他们首次纪录了螳螂复杂的求偶仪式。雌雄双方翩翩起舞,整个过程短的只有10分钟,长的高达两个小时。

里斯克和戴维斯认为,以前人们之所以频频在实验中观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就是在直接观察的条件下,失去"隐私"的螳螂夫妇没有机会举行求偶仪式,而这个仪式恰能消除雌螳螂的恶意,是雄螳螂能成功交配所必须的前提之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实验室喂养的螳螂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雌螳螂饥不择食,才把丈夫当美味。

为了证明这个原因,里斯克和戴维斯在1987年又做了一系列补充实验。他们让不同饥饿程度的雌螳螂与相同状态的雄螳螂交配,结果显示,处于高度饥饿状态的雌螳螂一见到雄螳螂就飞扑捕食,根本无心繁殖;处于中度饥饿状态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会吃掉配偶。可见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原因还是食物短缺。

为何母螳螂“事后”会吃掉公螳螂?原来我们被黑猫警长欺骗了多年

1992年,劳伦斯在葡萄牙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野外研究。在野外,雌螳螂大概处于中度饥饿,因此在他观察到的螳螂交尾现象中大约31%发生了吃夫行为。

我们都知道,孕妇营养好,宝宝才健康。吃掉雄螳螂,对螳螂后代也的确有益。198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螳螂妈妈明显也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如果在交配前让螳螂妈妈吃饱喝足,或是交配后能及时提供食物补给,也许螳螂爸爸就可以幸免遇难。但是在野外,螳螂妈妈显然没有耐心等待补给,所以螳螂弑夫惨案才会屡见不鲜。

通过这次探索,我们可以发现,真理的发掘不是一蹴而就的。科学的研究也会有谬误,再精确的模拟也不能完全复刻自然。如果我们过于肤浅地认识世界,就会有许多生物因此背上黑锅。神奇的自然界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索的未知领域,跟紧熊探长的脚步,一起做动物的正名人吧!

积分打赏 普通打赏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布评论

相关推荐

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支持下作者